牛祎初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這與不良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增加等因素息息相關。然而,我國居民當前整體醫學素養有待提高,有相當一部分冠心病患者不重視健康管理,致使病情反復。那么,怎樣才能有效防治冠心病呢?本文將以“治未病”的角度,為大家普及冠心病的相關知識。
冠心病的主要誘因
從病理學角度分析,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管腔狹窄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所以,誘發冠心病的原因與冠狀動脈血管收縮、心肌缺氧密切相關。
“三高”也是誘發冠心病的重要因素。血壓持續波動會對血管內膜造成巨大的損傷,血管會因血糖水平波動較常人更加脆弱。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血脂代謝異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關系非常密切。臨床上多數冠心病患者會出現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顯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被認為對冠心病的影響最大。若患者同時合并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基礎疾病,在血管已經有損傷的情況下,機體低密度脂蛋白顯著升高時,LDL-C會進入血管壁,而糖基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經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途徑的降解代謝受抑制,加重內皮細胞的損傷,并隨著血液循環在損傷部位堆積,進一步加重動脈狹窄,導致血液供給受阻,引起心肌缺血損傷,進而誘發冠心病。所以,改善血脂、血壓、血糖水平對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常常與患者長期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相關。且不良作息規律與飲食會產生協同作用,如長期進行高鹽、高脂、高糖飲食,暴飲暴食,會影響到正常作息,導致晚上難以入睡,白天更容易犯困。日積月累,會為冠心病發生奠定難以逆轉的病理基礎。此外,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也會進一步提升冠心病的發病率。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后,會通過神經系統刺激腎上腺激素分泌,加快心臟耗氧,加重心臟負擔;香煙中的尼古丁會造成機體迷走神經興奮,導致血小板聚集,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臟血管內皮細胞破損。
冠心病的日常預防措施
預防冠心病,要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開展。應符合自然發展與生命變化規律,如在熱時乘涼,冷時添衣;不過饑過飽,飲食有節;日常住所應日曬充足、遠離喧囂。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保持環境適宜的溫度非常重要,因為寒冷刺激容易使得血管收縮,這也是冬季易發冠心病的原因。有關研究顯示,適度鍛煉能減少1/3的心血管事件。建議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步行、快走、慢走、打太極拳等,不僅能顯著提升機體免疫力,還能加強心臟功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飲食結構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不少人習慣重油、重鹽、重糖的“重口味”,顯然對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適當控制油、鹽、糖的攝入量,增加優質蛋白、維生素以及纖維素的攝入,不但能改善胃腸道功能,還可平衡機體營養狀態,提升營養精微物質的轉化效率,降低冠心病等各類慢性疾病的發病率。
此外,保持好心情也是有效預防冠心病的措施之一。研究發現,31%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焦慮、抑郁。中醫認為,精神與情志通過氣機與心脈的流通相關聯,情志過極、失宜都會損傷心神,引發心脈不暢。建議通過培養下棋、繪畫、書法、聽音樂等興趣愛好,調暢情志,預防冠心病的發生發展。
冠心病的常規藥物及注意事項
目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可以增加冠狀動脈血供,減少心肌氧耗,使心肌供氧和耗氧達到新的平衡。對于已經確診為冠心病,存在明確癥狀,處于服藥階段的患者,長期有效的藥物干預是維持心臟功能、改善癥狀的重要方式。
常用的藥物類型包括:(1)減輕癥狀及改善缺血的藥物,主要包括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和鈣拮抗劑(CCB)。常用藥物為美托洛爾(倍他樂克)、比索洛爾(康忻)、阿替洛爾(氨酰心安)、硝酸甘油、硝苯地平控釋片 (拜新同)等。(2)改善代謝性藥物,如曲美他嗪(心康寧)。(3)預防心肌梗死、改善預后的藥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緊張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他汀類藥物。常用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鈣、卡托普利片等。冠心病患者應謹遵醫囑,長期、有效、規律地服藥,切忌突然停藥或隨意增減藥量。如需要和其他藥物聯合使用,一定要先向醫生咨詢。
硝酸甘油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急救藥物,冠心病患者家中應常備。冠心病一旦發作,患者應立即舌下含服,有起效快、應用效果好的特點。但需要注意的是,硝酸甘油在拆封后的應用有效期為3個月,患者應詳細掌握,避免藥物過期失效。
阿司匹林是最常使用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降低患者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在臨床應用中,根據給予藥物類型的不同,用藥方法也存在差異。如常規的阿司匹林片是在餐后服用;若為阿司匹林腸溶片,因具有抗酸不耐堿的特征,應在餐前30 min空腹服用。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所以指南推薦的使用劑量為 75~150 mg/d,研究表明,該劑量下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了32%;如劑量>100 mg/d,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對危險會提高;而使用劑量過低時,可能導致血小板抑制不足,影響臨床療效。為了及時發現是否存在服藥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自行觀察大便的變化,如出現顯著異常的顏色變化,應及時就診,并進行相關化驗檢查。
氯吡格雷也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血管支架介入治療的患者術后需要服用12~18個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對氯吡格雷過敏,出現皮膚瘙癢、紅腫等現象,嚴重時還可導致皮膚大面積皮疹或皮膚黏膜出血,需要及時停用。肝功能不全、有出血傾向及潰瘍病的患者,應禁止使用氯吡格雷,否則會進一步加劇肝損傷及出血的風險。
他汀類藥物作為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石,在臨床應用也比較廣泛。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降低總膽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有效延緩斑塊進展,起到穩定斑塊的作用,同時能抑制炎癥反應,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延緩病情進展。患者初次服用或者更換藥物前,需要確定肝腎功能是否正常。有肝病史及長期酒精攝入者、哺乳期婦女慎用,孕婦禁用。如用藥后出現不適癥狀,及時復查相關理化指標,必要時停用相關藥物或及時更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加強健康管理是改善預后,降低患病率、病死率,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