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超男
感冒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祖國醫學認為,感冒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疫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病證,俗稱傷風、冒風。病情較重者稱為重傷風;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傳播迅速,稱為“時行感冒”。本文主要討論普通感冒。
為什么會感冒
現代醫學認為,感冒的發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1)病毒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都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麻疹病毒和風疹病毒等。
(2)細菌感染。以溶血性鏈球菌為最多見,其次是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主要表現是鼻炎、咽喉炎和扁桃體炎。
(3)外界誘發因素。如受涼、感冒、淋雨、過度疲勞等,可使全身或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減弱,使得病毒和細菌更容易入侵而發病。尤其是年老體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更需要避免外界誘發因素。
中醫認為,感冒是由于六淫、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感冒以感受風邪為主,常兼夾雜寒、熱、暑、濕、燥等邪氣,表現為不同證候。氣候變化、冷熱失常或沐浴著涼,加之調護不當,人體正氣不足,外邪易乘虛侵入而發病。
感冒的分類及主要癥狀
西醫將感冒通常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兩大類。普通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臨床癥狀主要是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鼻塞、咽干,以及咽癢、咽痛、咳嗽、鼻后滴漏感,可伴有發熱、頭痛、味覺遲鈍、呼吸不暢、聲音嘶啞等癥狀。流行性感冒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為主,可出現高熱、頭痛、周身無力、肌肉酸痛、眼部結膜炎,而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卡他癥狀通常比較輕微。
中醫主要將感冒分為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濕三種。外感風寒癥狀表現為怕冷、發低熱、無汗、頭痛、痰稀、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為稀白痰、四肢酸痛、舌苔薄白而潤。外感風熱表現為高熱、怕風、咳嗽痰為黃稠膿性痰、頭脹痛、咽喉痛、鼻塞、流黃濁涕、口干欲飲水,舌苔微黃。外感暑濕多發生在夏天,由濕邪侵襲引起,表現為高熱、頭暈腦漲、心中燥熱、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容易感到疲倦、舌苔薄黃而膩,可伴有嘔吐、惡心。此外,還有虛體感冒。即體虛之人免疫力低下,感受外邪常纏綿難愈,或反復不已,通常表現為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反復易感、咳嗽、咳痰無力等。
感冒了怎么辦
感冒期間一定要注意休息,保持環境安靜、整潔,通風良好;多飲水,忌食油炸、油煎、辛辣、生冷食物;注意營養均衡,保證維生素、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如果沒有其他合并癥,只要護理周到,1周左右就可自愈。
還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根據血常規等輔助檢查確定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再選擇相應的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藥物。另外,中藥在感冒的治療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可辨證給予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或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有助于改善癥狀,如感冒清熱顆粒、荊防顆粒、雙黃連口服液、連花清瘟顆粒、藿香正氣口服液、小柴胡顆粒、藍芩口服液等。需要注意的是,感冒有時需要根據臨床癥狀對癥治療,當體溫較高時,可用物理降溫如冷敷,或口服對乙酰胺基酚、布洛芬等;咽喉腫痛較明顯時,可口服或含服咽喉含片,如清咽滴丸等,或局部外用金喉健噴霧劑;咳嗽較重時,可給予右美沙芬、噴托維林、阿斯美等止咳藥,也可根據咳嗽及咳痰的性質選用止咳化痰的中成藥,如蘇黃止咳膠囊、強力枇杷露、橘紅痰咳液、復方鮮竹瀝液等。
常用的感冒藥
臨床感冒以對癥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有維C銀翹片、氨酚黃那敏膠囊、氨咖愈敏口服液等,還包括抗病毒藥物、解熱鎮痛藥物、抗細菌感染等藥物。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利巴韋林、奧司他韋等;抗細菌感染可以選擇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呋辛、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可選擇紅霉素、阿奇霉素等。
中藥治療感冒需根據臨床癥狀辨證分型。風寒型感冒常選用祛風散寒作用的中成藥,如感冒清熱顆粒、荊防顆粒等;風熱型感冒常選用疏風清熱作用的中成藥,如銀翹解毒丸、雙黃連口服液、清開靈顆粒等;暑濕型感冒常用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口服液,以祛暑化濕。
感冒的預防調護
中醫預防感冒主要做到兩點:一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二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通俗來講,是提高正氣、避免邪氣。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多喝水,保持鼻腔清潔,避免用臟手去接觸口、鼻、眼。
(2)均衡膳食,補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3)保證充足睡眠,不熬夜,不要有過多的精神壓力。
(4)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5)如果存在大風降溫天氣,盡量減少外出。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感冒發生極為重要的致病因素,因為寒、濕、暑、熱、燥等邪氣均可依附于風邪侵犯人體,從而形成風寒、風濕、風熱、風燥等證。
(6)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地方,特別是老人、小孩或體弱者,減少感染的機會。
(7)常易感冒者,可堅持每天按摩迎香穴,還可服用調理防治湯藥。如冬春風寒當令季節,可服貫眾湯(貫眾、紫蘇、荊芥各10 g,甘草5 g);夏令暑濕當令季節,可服藿佩湯(藿香、佩蘭各5 g,薄荷1.5 g);如時行邪毒盛,流行廣泛,可用貫眾、板藍根、生甘草煎服。需要注意中藥的煎服方法,湯劑煮沸5~10 min即可,過煮則會降低藥效。趁熱溫服,服后避風覆被取汗,可喝熱水或者熱粥以助藥力。出汗后尤應避風,以防復感。
如何調養正氣
調養正氣即提高免疫力,需做到如下幾點:
(1)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中醫講“勞則氣耗”,過度勞累可消耗人體正氣,而正氣不足,邪氣容易侵襲機體而致病。
(2)飲食要均衡,不可吃過多肥厚、辛辣刺激之品。中醫認為,脾胃為 “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3)保持適量的運動。中醫講“動則陽氣生”,適當運動能激發人體陽氣。平時可以經常練習一些養生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
(4)保持良好的心情,可以使氣血流通、生機旺盛。
結束語
感冒屬于清淺之疾,只要能進行及時、恰當的治療,可以較快痊愈。但對于老人、嬰幼兒及孕產婦等特殊群體,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或夾雜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