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萍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抑郁癥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抑郁癥雖然屬于可治愈的疾病,但不少患者因為種種原因不愿就醫,導致病情越發嚴重,甚至產生自殘、自殺念頭。因此,了解抑郁癥相關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什么是抑郁癥
抑郁癥是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因為某些不良事件而出現情緒低落等負面情緒,這是正常的情感反應。而抑郁癥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更加持久,且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達到了相關診斷標準。
抑郁癥的臨床表現
情緒低落是抑郁癥的主要臨床表現,患者經常皺眉不展、自卑沮喪、心煩意亂,甚至有輕生的想法。抑郁癥的癥狀往往有晝重夜輕的規律,具體表現是:患者可能比普通人早醒(提前2~3 h,甚至更早),醒來后胡思亂想、精神恍惚、疲憊不堪、痛苦難忍;早上對工作和學習都沒有興致,情緒低落,很難集中精力,工作效率明顯降低;下午自我感覺情緒會有明顯改善;在黃昏時(大約在16:00~17:00),會感覺到輕微的放松,疲勞減少,想和人進行一些溝通;夜晚是一天中心情最好的時候,最愿意與人溝通,像是找到了歸宿,甚至以為已經恢復了正常;而到臨睡前,心情會再次變得低落,并在第2天醒來出現抑郁癥的征兆。
簡而言之,抑郁癥患者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情緒會持續低落,沒有興趣,沒有動力,且持續2周以上。此外,抑郁患者往往還有容易疲倦、食欲增加或減少、記憶減退、自覺沒有價值感、對生活感到絕望等情況,最嚴重時會采取自殺行為。
抑郁癥的原因
抑郁產生的原因很復雜,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等多個方面。在生理學因素方面,研究發現,抑郁的發生與5—HT、NE等神經遞質代謝紊亂和突觸后膜受體功能紊亂有關。有學者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腦外側韁核是抑郁癥發生的關鍵腦區,其 CaMK水平升高,可導致韁核過度興奮,使得患者出現“快感喪失”“無助”等核心抑郁癥狀。也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遭受的軀體受傷、性虐待、被遺棄等不良經歷與抑郁癥密切相關。另外,學習、工作、生活壓力過大也是導致抑郁的重要原因。
出現抑郁癥怎么辦
抑郁癥的治療方法
通常情況下,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疼痛程度、對社會功能的影響程度以及是否有精神病性癥狀,可將抑郁癥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對于不同程度的抑郁癥,可以采用不同的療法。
輕度抑郁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動機缺乏,通常不會出現顯著的社會功能障礙。中度抑郁癥患者,通常會長期處于低落狀態、缺乏興趣,但是未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方面的癥狀,不會出現嚴重的自殺念頭,對工作、生活造成的影響比較小。當出現比較嚴重的抑郁癥狀時,患者會非常痛苦,可出現幻覺或者被害妄想,嚴重時會產生自殘、輕生等想法,對生活工作和社會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
一般來講,輕度抑郁癥患者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不用服任何藥物,甚至通過自我調節、轉移注意力、保持放松就能得到治愈。中重度抑郁癥患者一般不能依靠自我調節緩解,需要通過服用藥物、心理治療等方式進行系統性治療。
了解抗抑郁藥物
臨床發現,很多抑郁癥患者不愿因進行藥物治療,更希望通過運動、飲食、心理治療等非藥物療法進行治療。但上述非藥物療法產生療效的速度緩慢,比如在抑郁癥急性期,由于癥狀比較嚴重,此時就需要服用藥物快速控制。在中度抑郁癥的治療中,服用抗抑郁藥物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能夠讓患者體內產生更多的“快樂物質”,逐漸穩定情緒,讓身心得到更好的恢復。但是,很多抑郁癥患者及家屬對抗抑郁藥物存在錯誤的認知,導致服藥依從性不高。在此,列舉在臨床常見的錯誤認識。
錯誤一:抗抑郁藥物會成癮
有些患者在病情好轉后,自行停止服用藥物,結果出現惡心、頭暈、乏力等不適,并認為這是藥物成癮的戒斷反應。其實,這并非對藥物產生依賴,而是由于快速停藥引起的“撤藥反應”。因此,患者在服藥期間,需定期到醫院復診,在醫生的建議指導下增減藥物,切勿自行突然停藥。
錯誤二:抗抑郁藥物副作用很大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抗抑郁藥物也不例外,常見的副作用有頭暈、嗜睡、食欲減退、胃腸道反應、手抖等。但是,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比較小,甚至比常見的降壓藥、降糖藥、調脂藥等藥物的副作用還要小。抗抑郁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是在服用初期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身體不適的情況,如惡心、頭暈頭痛、嗜睡等,往往在服藥前7~10 d表現相對明顯一些。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藥物療效顯現后副作用也會隨之減輕、消失。并且,臨床醫生往往會通過從小劑量開始服藥,逐步、緩慢增加藥物劑量,飯后服藥,睡前服藥等多種方式幫助降低副作用的影響,絕大部分患者可逐步耐受。若服藥后確實出現一些無法耐受的副作用,明顯影響工作或學習時,醫生將會根據副作用的不同情況進一步調整用藥方案。
結束語
在西方發達國家,抑郁癥被認為和感冒一樣常見。所以,一旦患上抑郁癥,不要感到害怕,也不要有病恥感,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遵醫囑積極進行治療,促進身體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