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銳業
摘要:目的 探究體位護理在視網膜脫離圍手術期的有效性。方法 選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2例視網膜脫離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圍手術期體位護理,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 觀察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視網膜脫離患者圍手術期接受體位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視網膜脫離;圍手術期護理;體位護理;復發
視網膜脫離是常見的眼病,指視網膜的神經上皮層和色素上皮相分離,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潛隙,離開這個潛隙之后,滯留液體[1]。在視網膜脫離患者圍術期間進行相應的體位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復效果。臨床研究發現,視網膜脫離手術效果與術中、術后的良好護理息息相關。對患者實施綜合、準確的護理,尤其是對患者圍手術期體位進行有效調整,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外科醫生的操作,減少患者不適感,改善患者身體狀況[2~3]。本研究旨在探究體位護理在視網膜脫離圍手術期的有效性。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2例視網膜脫離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女17例,男14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46.28±4.12)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病程(1.56±0.85)年。觀察組女15例,男16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46.33±4.32)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病程(1.52±0.8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均為視網膜手術確診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合并精神類疾病;伴有傳染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告知患者圍手術期治療的注意事項,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解答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
1.2.2 觀察組接受圍手術期體位護理
(1)心理護理:當出現突然眼底脫落時,患者視覺會驟然降低。患者在入院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較大的負面情緒,從入院到做完手術的時間都很短暫,患者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特別是對術后視力的恢復感到擔憂,容易引起一系列的負面心理。臨床護士要主動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清楚地知道患者的內心狀態,并對患者的相關知識、方法、目的、作用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說明,并將患者病情簡單地說出來,讓患者負面情緒得到很好的緩解,讓患者建立起戰勝疾病的自信。
(2)術前體位護理:完全臥床休息,限制頭部和眼球的運動,采用相應的體位和頭位,將裂孔和視網膜隆起降到最低。根據視網膜脫離的不同位置采用相應體位,顳部視網膜剝離患者應側身躺在患眼的一邊;鼻部視網膜剝離患者應側身躺在與患眼相反的一邊;有周邊緣部分的視網膜剝離時患者也可以采用側臥體位。
(3)術后體位護理:術后的姿勢要保證裂孔處于最高點,當患者從手術室回來的時候,要保證患者的安全,要順著裂縫的方向,讓患者的頭能夠前后旋轉。要順著裂縫的位置旋轉,然后在床上保持相應的姿勢。同時,要依據視網膜脫離的位置和泡沫的大小來引導和幫助患者改變體位,一般采用俯臥體位、低頭半臥體位和仰臥體位。術后7 d,當患者不能繼續采用俯臥式時,可以采用前兩種臥式,每個臥式持續16 h;如果術后出現了眼內出血,盡量不要采用平臥的姿勢,最好是采用半臥姿勢。
(3)被迫體位導致不良反應的護理:長期俯臥位或頭低位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體能損耗,并且還會出現顏面部水腫、消化功能減退、四肢及背部肌肉酸痛,年紀較大的患者甚至會出現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等嚴重的副作用。醫護人員應告訴患者可采取俯臥位、坐位面向下、低頭走路等改善癥狀,同時確保裂孔在最上端。為了減少上述不良反應,可以采用仰臥位或者是坐位面朝下及頭低行走交替進行,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還可以起到散熱和保護手術眼睛的效果。如果臉部出現了紅腫,可以用一塊濕毛巾來熱敷面部,起到刺激血液流通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粗纖維的食物,保證排便順暢,如果有需要,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通便藥物。當患者出現肌肉疼痛時,醫護人員可協助患者進行推拿,或教導患者使用適當的推拿手法及力量。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疾病復發率。(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應用我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和非常滿意。(3)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比較兩組不良情緒:采用SAS焦慮評分和SDS抑郁評分進行評估。(5)比較兩組生活質量:使用QLS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包括身體、角色、心理、社會、認知功能等維度,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疾病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疾病復發率為0.00%,對照組疾病復發率為12.90%(4/31),兩組疾病復發率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7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45%,低于對照組的35.4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不良情緒比較
兩組護理前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5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護理前的QLS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QLS生活質量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視網膜脫離是一種嚴重的眼部致盲眼病,視網膜脫離對患者的視力有很大損傷,視力降低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同時患者入院后也害怕失去視覺,會讓患者更加緊張、害怕[4~5]。視網膜脫離病因以裂孔為主,目前對視網膜脫離的處理最重要是找到全部的裂口,并用外科方法將其縫合,從而恢復其正常的結構與功能。但是,術前需有效抑制視網膜脫離進展,降低其滲出率,使其恢復正常,才能更好地發現裂孔,使手術更加安全、高效,降低術后復發[6]。由于眼底病變復雜,手術難度大,圍手術期體位護理可對手術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注重對患者的特殊體位進行護理,確保患者手術效果,避免出現二次脫落,同時也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自身保護的能力,使護患之間的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
視網膜脫離需要通過手術來閉合裂孔,從而實現視網膜的解剖學和功能復位[7]。圍手術期體位護理是將裂孔處保持在最低水平,減少液化的玻璃體經裂孔進入視網膜下,防止視網膜下液因重力運動進一步擴大視網膜脫離范圍。此外,通過對患者的眼球活動進行有效的約束,可以進一步降低玻璃體內的液體在視網膜下流動,并有利于視網膜下的液體吸收,大大減小視網膜脫離的面積,有利于視網膜的復位,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8~9]。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臥床休息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護士要為患者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此外,臨床護士要加強病房巡視,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患者的基本需求和異常情況并予以解決,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數據表明,觀察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視網膜脫離患者圍手術期接受體位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閆美華,隋妍,秦明照,等.敘事護理在視網膜脫離行手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18):2514-2516.
[2] 麻榮萍,張月明,張建華.預見性護理在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病人圍術期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20):3745-3747.
[3] 馬曉紅,豆欣蔓,溫麗萍,等.2010—2020年我國視網膜脫離護理研究熱點的共詞聚類分析[J].醫學信息,2022,35(12):48-51.
[4] 滕翠榮,陸夢,文美丹.視網膜脫離行玻璃體切割術患者術后舒適度的影響因素調查及護理干預研究[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2,29(5):110-113.
[5] 謝曉銳,姚潔.視網膜脫離患者圍手術期體位護理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臨床護理,2021,13(6):380-383.
[6] 段若冰.體位護理在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護理中的重要性及效果研究[J].當代臨床醫刊,2021,34(6):74,77.
[7] 黃春花.體位護理在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護理中的重要性及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60-61.
[8] 張瑞.綜合性護理聯合被動體位對復雜性視網膜脫離患者的影響[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3):345-346.
[9] 周玲玲,戈曉華,何艷,等.頭位角度預警器對視網膜脫離術后患者體位支持的效果分析[J].軍事護理,2023,40(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