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雪 于歡
摘要:目的 觀察創傷骨科手術患者應用特色疼痛管理聯合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94例創傷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參照組(47例)和觀察組(47例)。分別予以常規創傷骨科手術護理、特色疼痛管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疼痛評分、焦慮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功能鍛煉依從性以及術后康復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5 d的VAS、PRI、PPI疼痛評分均低于參照組,HAMA、HAMD、PSQ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率(97.87%)高于參照組(85.11%)(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使用鎮痛藥物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愈合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結論 對創傷骨科手術患者采用特色疼痛管理聯合心理護理的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提高睡眠質量和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促進骨折恢復。
關鍵詞:疼痛管理;心理護理;手術;創傷骨科
骨折通常為突發事故所致,常表現為疼痛感劇烈,持續時間長,恢復速度慢,患者易產生恐懼、不安、抗拒、焦躁、抑郁等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和康復效果[1]。手術是常用治療方式,屬于有創治療手段,患者圍術期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生理和心理方面易出現應激反應,需要采取有效護理干預緩解疼痛,幫助患者維持積極、穩定的治療心態。常規護理主要為基礎性護理,一般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對疼痛的管理不夠精細、完善,忽略了對患者心理、情緒上的干預,整體護理效果不理想,需積極尋找更加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討創傷骨科手術患者應用特色疼痛管理聯合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94例創傷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參照組(47例)和觀察組(47例)。參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20~58歲,平均(38.50±2.87)歲;體重47~92 kg,平均(71.76±4.88) kg;下肢骨折20例,上肢骨折14例,脊柱骨折4例,其他部位骨折9例;開放性骨折19例,閉合性骨折2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22~59歲,平均(37.95±2.69)歲;體重48~94 kg,平均(71.34±4.62) kg;下肢骨折21例,上肢骨折15例,脊柱骨折3例,其他部位骨折8例;開放性骨折17例,閉合性骨折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
納入標準:患者經CT、X線等檢查確診為骨折,符合手術指征,并于創傷后24 h內進行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年齡18~60歲。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肺等其他器官嚴重疾病或嚴重創傷;合并糖尿病、凝血障礙等;妊娠期、哺乳期婦女;術后并發癥嚴重,無法進行功能鍛煉;伴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認知障礙、交流障礙。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
包括術前評估、體征監測、健康教育、切口護理、壓瘡護理、生活指導、早期功能鍛煉、疼痛護理、心理護理等。
1.2.2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特色疼痛護理聯合心理護理
(1)疼痛評估與控制:由醫師、麻醉師、護士共同成立疼痛管理小組,主要負責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和控制,制定符合患者個體情況的疼痛管理措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VAS疼痛評分>5 分需及時可采用冷熱濕敷、穴位按摩、耳穴按壓等物理方法進行干預,促進局部血液流通,減輕患者疼痛,若物理鎮痛效果不佳,可遵醫囑予以鎮痛藥物干預,向患者詳細講解藥物鎮痛效果、用藥途徑、鎮痛藥物對軀體的影響等。VAS疼痛評分在3~5分的情況下需密切關注患者情況,可采用說話聊天、看電視、聽有聲書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放松精神,緩解疼痛。
(2)心理護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充分了解患者年齡、職業、性格、文化程度、創傷骨折情況、創傷原因等信息,依據患者面部表情和行為、語言表現評估其焦慮、抑郁情況,分析可能影響患者心理狀態的各種因素,采取適宜的溝通技巧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創傷性骨折手術前后通常伴隨著較強烈的疼痛感,患者易產生恐懼、焦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所以首先需要向患者和家屬講解骨折情況、治療方案,列舉成功病例,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加強疼痛教育,告知患者治療期間疼痛是正常現象,鼓勵患者做好心理準備,積極面對,減輕由于未知和錯誤認知引起的不良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醫療相關知識時,應依據患者文化程度、認知水平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確保患者能夠理解并記住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消極、負面情緒對術后恢復的不良影響;增強患者自我評估、自我調節的意識,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疼痛處理方法。可通過冥想法減輕疼痛,使身體自然放松,閉上眼睛深呼吸,在腦中想象可以令自己愉悅的事情,從而調節心情;通過肌肉放松訓練減輕疼痛,提高疼痛耐受力,讓患者控制身體肌肉緊繃,維持10 s后放松,5 s后再次收緊肌肉,每天2次,每次15 min。引導患者正確宣泄不良情緒,鼓勵患者多看新聞,多與家屬、病友交流,維持良好的社交,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包括使用鎮痛藥物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疼痛情況:分別于術前、術后5 d采用簡化版McGill疼痛問卷評估患者疼痛情況,包括VAS疼痛評分、疼痛分級指數(PRI)、現實疼痛強度(PPI),其中VAS疼痛量表總分10分,PRI總分45分,PPI總分5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嚴重[2]。(4)比較兩組心理狀態與睡眠質量評分: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進行心理狀態評估,HAMA評分、HAMD評分超過7分說明患者存在焦慮情緒;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估,總分21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3]。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使用鎮痛藥物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愈合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都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
2.3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5 d的VAS、PRI、PPI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各疼痛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
24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HAMA、HAMD、PSQI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HAMA、HAMD、PSQ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
3討論
創傷骨科患者通常術后恢復時間長,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容易加重患者心理創傷,極其不利于術后恢復。治療期間需采取優質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幫助患者調節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術后功能鍛煉[4]。
特色疼痛管理聯合心理護理通過建立疼痛管理小組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密切監測與控制,精確掌握患者疼痛部位、時間、程度等信息,針對性采用轉移注意力、物理干預、藥物干預等方式進行緩解,使疼痛維持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減輕患者痛苦。科學的、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最大程度地維持患者心境平和。收集患者各方面信息可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其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從而針對性予以有效干預。有些患者在創傷中受到較大的心理刺激,加上對病情和預后情況的錯誤判斷,容易產生嚴重的悲觀、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對病情建立正確的認知,通過舉例的方式增強患者治愈信心[5]。此外,結合冥想、肌肉放松訓練、病友交流等方式,可讓患者更好地調節情緒和心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5 d的VAS、PRI、PPI疼痛評分均低于參照組,HAMA、HAMD、PSQ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總依從率高于參照組,術后使用鎮痛藥物的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愈合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創傷骨科手術患者接受特色疼痛管理聯合心理護理的效果良好,患者術后疼痛得到有效緩解,恢復快。
參考文獻
[1] 龔秋菊,張艷陽.創傷骨科手術患者疼痛的護理干預及臨床療效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2):241-242.
[2] 郝玲霞,黃利芳,楊蘭芳.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疼痛管理在骨科創傷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0):70-72.
[3] 文青.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在圍術期骨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7):176-178.
[4] 牛曉惠,張寶英.疼痛管理結合心理護理在創傷骨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8(1):161-163.
[5] 段濱杰.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綜合疼痛管理在骨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21,35(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