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增珠
【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延伸和補充,教師要設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的作業,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促進其語言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六年級英語;作業設計;實施策略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課改要突出“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科知識,更要以學科育人。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完成各類作業可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的后續學習。“雙減”政策實施后,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進入了如火如荼的階段,也取得了成效。但筆者所在學校目前小學英語作業現狀還存在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書寫性多,內容單一;沒有體現個性化差異,做不到因材施教;缺少實踐性和探究性;評價形式單一。
顯然,目前一些小學英語作業還沒有完全脫離“題海”作業模式,讓作業“減負增效”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筆者從“因材施教”“有效”的視角探究小學英語作業有效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設計有效分層作業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基于教學目標,兼顧個體差異,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和課時作業,把握好作業的內容、難度和數量,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自我效能感。
教師應因材施教,設計分層作業。每一個小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認知、智力、心理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一刀切式的傳統作業無法兼顧學情差異,單一的作業設計讓基礎薄弱的學生無興趣,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難以提升學習能力。因此,筆者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設計分層作業,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三種不同層次的作業,既要有保底鞏固知識的基礎性作業,也有實踐運用的提高性作業,還有遷移創新性的拓展作業。為每一個孩子都提供學習施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
1.趣味性基礎作業
基礎性英語作業是每個學生都能完成的、鞏固教學核心內容的作業,面向所有的學生。這類型作業主要為聽、讀、復述型作業。這類作業要加強作業趣味性元素,如把單一的抄寫作業設計為手繪作業,把機械的朗讀作業設計為趣味錄音、課文表演等作業。同時基礎英語要具有可選性,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選擇有能力完成的作業形式,如以下的作業形式:
(1)以聽讀、仿讀、錄音等形式完成,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此類作業適用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以說、唱、演等形式完成口頭作業,如課文表演作業、課后配音、表演歌曲作業,此類作業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適用于學有余力的學生。
2.實踐性提高作業
提高作業是運用語言進行合作交流的實踐性作業。在學習了新的語言知識后,可布置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教師、同學、朋友、父母進行交流,強化語言的實踐運用。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設計合作交流式課堂作業。如同桌學習任務式作業、小組合作學習任務作業,學生可以與同桌對話或是進行小組學習,對學過的課文或對話內容展開對話,如看圖說話或表演等。既有聽說性作業,也有讀寫性作業。以下為小學六年級外研版三起教材中Module 1的提高作業案例。
(1)在圖片和關鍵詞句的提示下轉述課文。(★★)
There is/arein China.Its.Its in .Its .We think.
(2)看圖依照例句寫句子。(★★)
例句: There a girl under a tree.
① .
② .
③ .
此類型語言知識鞏固作業適用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學習操練環節,圖文并茂的設計加上合理的評價機制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3.探究性拓展作業
高年段的英語學習年級目標中強調語言知識的創新遷移,強調語言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其目的是促進知識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整體發展。拓展性作業可以讓學生在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中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讓學生成為應用的創新者。可設計生活化的探究性作業,如調查采訪、手抄報、思維導圖等作業。拓展性作業適用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以下是外研版六年級上冊Module 10可選拓展性作業案例。
拓展作業(二選一)
(1)活動任務:查一查,寫一寫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互助。填寫以下表格。
(2)查一查,畫一畫人類和動物間的感人故事和動物對人類的幫助。以“Love between animals and people”為主題,做一張手抄報。
二、建立有效實施策略
1.形成優質作業題庫
優質作業題庫的形成需要組織老師進行集體備課,在分析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集中眾人教學智慧和實驗經驗,研討每一模塊作業的內容、完成的形式,評估作業的實操性,探討作業的有效性,制定合理的評價,通過一系列的教研活動,修改確定不同類型的作業,形成可選性作業題庫。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讓學生能選擇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進步的階梯,而不只是檢測學業完成的試題。
2.增設學生“自我作業”
把學生作為作業的主人,讓學生設計自己喜歡的作業。在教師的指導下,可讓學生歸納和整理所學知識,設計出學生自己想做的作業。自我設計作業適用于六年級的學生,該階段的學生具有了一定水平的創新思維及動手探究能力。自我設計作業充分表達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改變了學生被動性學習的狀況,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其語言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提供多樣可選性作業
分析六年級學生學情,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針對學生的差異,提供多樣性作業完成形式。
以單元為整體設計課時作業和單元作業。課時作業與單元作業之間呈現梯度式設計,讓學習水平能力相同的學生,選擇不同形式的作業。如學生可以選擇讀一讀、寫一寫、演一演、唱一唱等傳統的作業形式,也可以選擇拍照介紹、調查統計、制作思維導圖等實踐探究性方式完成不同的作業。以下為小學六年級外研版三起教材中Module 1的可選性單元作業案例。
(1)活動任務:拍下你生活的社區,用“There be”句子結構介紹你生活的地方。
運用以下句型:
I live in.There arein.There is .Its .
(2)活動任務:繪制一個思維導圖,向同學介紹你最喜歡的城市,說說它的特色。
可選性作業完成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能力、特長選擇自己擅長的作業。選擇表演展示、調查采訪、總結歸納、手抄報、思維導圖等形式完成的,可獨立完成,與同學之間合作完成、與家人、朋友完成等。自主選擇作業,讓學生多了選擇的空間,多了主動的權利,享受“我的作業,我做主”的權力。題庫作業的選擇,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題庫作業設計是一種模式,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制定科學合理評價體系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深入理解作業評價的育人功能,堅持能力為重、素養導向。作業的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鞏固語言知識和技能,又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運用學習策略,增強學習動機。以往學生完成作業后,老師收上來批改打分評等級,這種方式單一,給予孩子都是較難理解的、抽象化的結果評價,對學生毫無吸引力,更談不上激勵性。筆者設計了家校協作式的評價體系,采用了“自評”“互評”“師評”“家評”等評價方式,讓學生、老師和家長共同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自評”的作業評價,讓學生能及時反思自己作業的質量并加以改進,調整學習策略。“互評”的評價方式加強了學生之間學習的互動性,了解在別人眼中的自己。“家評”更是家長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和督促的一種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成就感,讓學生形成樂于表現、善于溝通的協作能力,逐漸健全人格發展。以下是外版六年級上冊Module 4作業評價設計案例:
5.定期舉行主題作業展
面向全體學生,定期在年級中舉辦主題作業展或評比。組織以主題為引領,統一評價標準,收集作品,進行公開展評,發動師生共同投票的評比活動。學生可以個人完成作業,也可以小組完成作業。組織開放式、民主式的作業展評比活動形成新的學習模式,能激勵學生動手動腦,開發自己的智慧,創新性地完成作業。“做中學”“學中用”“大家共評比”互動式的作業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與實施中,筆者在2022版年《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學生的個性差異,合理地設計新型作業,制定科學的實施策略,讓英語作業不再是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是學生展示個人的媒介。學生不僅在課堂享受展示自我的快樂,更能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交流中得到認可。科學有效的實踐策略更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促進其語言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吳美花.“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單元主題作業設計策略[J].校園英語,2022(34).
[2]羅磬.“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初探——以Module 3 My School為例[J].英語教師,2023(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