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受到全球性關注,客觀科學分析過去溫度的變化特征,對于認識環境變化等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北亞熱帶地區的柑橘生長對氣候冷暖變化十分敏感,同時也是能精準指示氣候冷暖變化的一個物候指標。本文主要利用 《全唐詩》《全宋詞》等文獻中記載的地理信息資料,對唐宋時期我國柑橘北界進行了初步探討,并以此為基礎,結合當地氣溫變化資料分析了唐宋時期我國柑橘北界及其氣候變化特征。
關鍵詞:唐宋時期;柑橘生長;北界
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地區、江浙地區以及四川地區。在南北朝后期、元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柑橘種植北界超過現代的北界,而另一些時期柑橘種植的北界出現明顯的南退。在長期的栽培實踐中,柑橘栽培區域逐漸擴大,最終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水果種類之一。[1]自唐宋時期開始,我國柑橘栽種范圍便出現了一定的北擴現象,隨著氣候變化及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情況愈加明顯。[2]以往對柑橘種植區北擴原因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氣候條件、生產技術等方面,學界對于該時期柑橘種植范圍北移現象的原因分析存在著較大分歧;對于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種植區北移后是否還能再向北擴張,以及能否繼續向北擴張至與北冰洋相連通等問題也存在著較大爭議。總體而言,學界對于該時期我國柑橘種植范圍北移現象的研究仍然不夠深入,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和科學研究方法。
一、唐宋時期氣候變化特征
在前人的研究中,對唐宋時期我國氣候變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氣候變暖與干旱方面。根據前人研究,得出以下結論:①唐宋時期,我國柑橘主產區的氣候條件較之前有所改善;②唐宋時期,我國柑橘主產區的氣溫總體較之前有所降低;③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產區氣候總體向暖濕方向發展。[3]
在 《唐會要》 《新唐書》 《資治通鑒》等文獻中,對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產區的氣候條件均有詳細記載。[4]從總體來看,唐宋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呈現出了逐漸升高的趨勢。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通過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唐代時期,氣溫與降水水平變化較為平穩。氣溫與降水水平的變化與同期氣候環境的變化大體一致。
(二)唐宋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明顯升高;尤其是唐代后期及宋代前期,氣溫均高于同時期的降水量水平。
(三)從唐末到北宋初期的900年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逐漸變得干燥,其中在北宋末到南宋初這一期間的氣候尤為干燥。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初期是我國柑橘產區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隨著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西南地區柑橘產區氣候逐漸變得濕潤且降雨頻繁。
(四)唐朝時期氣溫與降水均有波動,且波動幅度較大。從唐朝后期到宋朝初期這一時期的氣溫變化相對較小;而在宋朝中期之后這一時期的氣溫變化幅度明顯增大。另外,唐朝末期至北宋初期是我國氣候逐漸變暖的重要時段;而從北宋中期開始到南宋初期為我國氣候逐漸變冷的重要時段。
二、唐宋時期柑橘生長的北界及分布范圍
(一)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在唐宋時期屬于柑橘主要種植區,從文獻記載來看,唐宋時期的柑橘種植范圍有三個。一是在唐初時,《元和郡縣志》記載 “蒲州……有橘樹,今在成都府東平縣之東一里,俗名小橘”,這說明當時蒲州地區的柑橘種植范圍不限于成都平原的東半部地區;二是在唐武德三年 (620年)九月時,“遣兵五千,取成都之西而東”,說明此時的柑橘種植范圍已經由成都平原向西北方向擴展;三是在唐貞觀四年 (630年)五月時,“上表封貢之臣及所獲財物”的記載說明此時的柑橘種植范圍已經擴展到了四川地區。[5]北宋時期成都市的柑橘種植范圍更大,有典故記載:“今成都府東平縣一里……東有橘樹,俗名小橘。”
(二)川東地區
川東地區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平原以及達州市、達縣、大竹、長寧等縣,以及重慶市的奉節和巫山等地區,川東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征為:氣溫較高,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唐宋時期,川東地區的柑橘栽培范圍大致在兩個方面存在北界:一方面是因為川東地區的自然條件,環境優越,地勢平坦,亞熱帶氣候,水熱充足;另一方面是因為唐宋時期川東地區的氣候變化,整體氣溫比較高,冬夏氣溫差別大。
從自然條件上來看,根據 《四川通志》記載:“四川省達州、廣安、南充、巴中、資陽及重慶市奉節、巫山等縣屬巴山山地和低山丘陵”,川東地區屬于山地和低山丘陵地帶,由于山地和丘陵地帶地勢相對較低,加之氣候條件較為濕潤,這些地方為柑橘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6]
在唐宋時期,川東地區是我國柑橘的生長北界的一部分。川東地區位于中國的亞熱帶地帶,其氣候條件對柑橘的栽培起著重要的限制和影響。川東地區的氣候屬于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相對溫和,春秋季節較為溫暖宜人。這種氣候條件為柑橘的生長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川東地區夏季氣溫較高,適宜柑橘的生長。柑橘是熱帶水果,對較高的溫度有一定的要求。夏季炎熱的氣溫可以促進柑橘樹的生長和果實的成熟。在川東地區,夏季的高溫有利于柑橘的生長發育。川東地區夏季降雨充沛,濕度相對較高。柑橘對水分需求較大,濕潤的環境有利于柑橘的生長和發育。夏季多雨的氣候條件可以為柑橘提供充足的水分資源,促進柑橘的生長。
然而,川東地區冬季的氣溫雖然相對溫和,但仍然較低,對柑橘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柑橘屬于亞熱帶水果,對低溫的耐受性相對較弱。寒冷的冬季氣溫可能導致柑橘的葉片受凍,影響樹體的生長和發育。因此,在川東地區,柑橘的栽培需要采取相應的防寒措施,以保證柑橘樹的安全過冬。
綜上所述,川東地區在唐宋時期是我國柑橘的生長北界的一部分。該地區的溫暖濕潤的夏季氣候為柑橘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冬季的較低氣溫對柑橘的生長帶來一定的限制和挑戰,需要適當的管理和防寒措施。
(三)漢中及陜西南部
陜西南部的漢中及安康地區也是柑橘的重要產地。《新唐書·地理志》載:“漢中,秦州、漢上、洋縣、寧強、略陽、寧羌及隴右等八郡,有橘林。”其中,“橘林”指的就是漢中地區的柑橘種植。據 《宋史·地理志》載:“陜州,周于其地種橘,一名秦柑,即今之橘林也。”這里所說的 “橘林”即指漢中地區的柑橘種植,其種植范圍從唐末到宋初一直延續至今。[7]
漢中及陜西南部地區是唐宋時期南方與北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唐書·地理志》載:“(唐)張議潮開鹽橋以通商路,在漢州寧鄉縣西北三十里,今鹽橋鎮即其地也。”[8]
在唐宋時期,漢中及陜西南部地區是我國柑橘的生長北界的重要地區之一。這一地區的氣候條件對柑橘的栽培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影響。
漢中及陜西南部地區位于我國的中緯度地區,整體氣候屬于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四季分明特征。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這種氣候條件對柑橘的生長具有一定的限制。
漢中及陜西南部地區的夏季氣溫相對較高,降雨充沛,濕度相對較高,有利于柑橘的生長。然而,漢中及陜西南部地區的冬季氣候較為寒冷干燥,對柑橘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冬季干燥的氣候也會對柑橘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可能導致土壤干旱,限制了柑橘根系的發育。
綜上所述,漢中及陜西南部地區在唐宋時期是我國柑橘的生長北界的一部分。該地區的溫暖濕潤的夏季氣候為柑橘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寒冷干燥的冬季氣候對柑橘的生長產生一定的限制。
三、唐宋時期柑橘北界與氣溫變化的關系
(一)北界變化
根據歷史記載和后世文獻記載,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的北界變化不一。如 《開成五年詔》中記載:“凡物有陽有陰,各有所宜,不可以一端而概之。” 《資治通鑒》中記載:“夫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兩條文獻記載的柑橘北界存在差異。
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的北界變化還表現為一種長期趨勢,這種趨勢在明清時期更為明顯。如 《中國植物志》中記載:“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等省區及甘肅東南部的一些地區,古柑橘產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四川地區降得最明顯。” 《廣東新語》中記載:“粵之多山也,而橘木甚盛。”[9]
(二)氣候與柑橘栽培北界的關系
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的生長北界主要受到氣候條件的限制。氣候與柑橘栽培北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10]
第一,柑橘是亞熱帶水果,對氣溫和光照有一定的要求。在氣溫方面,柑橘生長需要較高的溫度,一般要求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上。同時,柑橘也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以促進果實的生長和成熟。因此,氣溫和光照條件是柑橘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唐宋時期,柑橘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和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具備了相對較高的氣溫和充足的陽光資源,有利于柑橘的生長。
第二,降水和濕度對柑橘的生長也有一定的影響。柑橘對水分需求較大,但同時也對排水性要求較高,不耐澇。過多的降水和高濕度會增加柑橘根系受到水分浸泡的風險,對柑橘的生長不利。因此,相對較干燥的氣候對柑橘生長有利。唐宋時期,柑橘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這些地區的降水相對適中,濕度相對較高,但并沒有達到嚴重影響柑橘生長的程度。
第三,柑橘的生長還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唐宋時期,中國南方地區主要受到東南季風的影響,夏季多雨,冬季相對干燥。這種季風氣候為柑橘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夏季的雨水滋潤了柑橘的生長,而冬季的相對干燥有利于柑橘果實的成熟和采摘。
總的來說,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生長北界主要受到氣候條件的制約。較高的氣溫和充足的陽光照射是柑橘生長的必要條件,而適中的降水和濕度以及季風氣候的存在也對柑橘的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各種原因,以往研究者對柑橘北界的界定標準不夠統一,故有必要從地理角度對唐宋時期我國柑橘北界的區域進行進一步界定,以利于對其所涵蓋區域范圍的進一步確定。本文主要利用 《全唐詩》 《全宋詞》等文獻中記載的地理信息資料,對唐宋時期我國柑橘北界進行了初步探討,并以此為基礎結合當地氣溫變化資料分析了唐宋時期我國柑橘北界及其氣候變化特征。主要結論如下:
(一)在對唐宋時期我國柑橘生長北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唐末和宋初,我國柑橘南界與今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北界接近,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氣溫的變化,其南界略有北移。而對于唐宋時期南界和北界的具體范圍,由于歷史文獻記載較為有限,我們目前還無法進一步確定。
(二)唐宋時期我國柑橘北界南北跨度約為300—350公里;唐宋時期南界與北界所涵蓋區域范圍基本一致;唐宋時期南界所涵蓋區域在今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地區。
(三)唐宋時期南界和北界與當時氣溫變化關系密切。通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柑橘生長南界與氣溫變化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即隨著氣溫的升高,我國柑橘南界逐漸北移;二是唐宋時期柑橘生長南界和北界與當時平均氣溫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三是唐宋時期南界和北界所涵蓋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平均氣溫變化趨勢的影響;四是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可知,唐宋時期南界和北界對于柑橘生長影響較大,而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北界和南界對于當時溫度變化影響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 劉浩龍,葛全勝,周宇,等.981~1040年開封牡丹觀賞記錄及其對北宋氣候冷暖變化的指示[J].第四紀研究,2021,41(03):
864-876.
[2] 姚利曉,何永睿,陳善春.microRNA參與柑橘生長發育和抗逆的研究進展[J].園藝學報,2020,47(5):14.
[3] 張兵兵,呂曉,楊璐,等.基于氣候變化下的遼西地區春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與水熱變化的響應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9, 25(23):2.
[4] 王寶,盧玉娥.玉溪市柑橘種植氣候適宜性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21):2.
[5] 高忠莉,楊燕玲,章敏,等.氣候變化下播期對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調控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2022(011):16.
[6] 王金偉,鹿廣娟,張麗艷,等.氣候變化感知對城市居民冰雪旅游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機制:以北京市為例[J].地理研究, 2023,42(2):440-457.
[7] 楊耀先,胡澤勇,路富全,等.青藏高原近60年來氣候變化及其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高原氣象,2022,41(01):1-10.
[8] 劉義,劉慶廣.蕪湖市NDVI與氣候因子時空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7(04):20-26.
[9] 王小軍,劉光旭,肖彤.氣候變化情景下油茶生長的適宜性特征[J].熱帶地理,2020(5):868-880.
[10] 羅禮鳳,陳宜超,張錦松.柑橘砧木根系生長規律研究[J].南方園藝,2022,33(6):7.
作者簡介: 楊若辰,女,漢族,河南沁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城市地理與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