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瑩霞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建議一線教育工作者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促使學生建構愛國認知、培養愛國情懷。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尤為豐富,將它們融入不同教學板塊,能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便利[1]。基于此,教師應樹立育人理念,發揮語文學科作用,從不同教學板塊(如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性學習等)入手,運用適當的策略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助力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為在現實生活中樹立愛國主義觀念奠定堅實基礎。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2]。在識字與寫字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漢字背后的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增強民族自豪感,由此實現愛國教育的滲透。所以,在識字與寫字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應以傳統文化為抓手,與學生一起追本溯源,探尋漢字的來源,借此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扎實掌握漢字,同時對祖國語言文字產生熱愛。
以《臘八粥》為例,“粥”貫穿文本始終,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課堂上,教師以“粥”字為重點,向學生提供與之相關的“歷史”資料。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粥”是我國的飲食文化精粹,同時了解到“粥”出現于黃帝時期。基于學生的發現,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粥”字的金文寫法,并引導學生觀察。通過觀察,學生發現“粥”是由“米”和“鬲”組成的會意字。立足于此,教師利用圖文結合法,一一解釋“米”和“鬲”的含義,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認知。然后,教師按照如此方式,展現“粥”的篆文、隸書。學生了解了“粥”字的形變過程,掌握了該字的結構,了解了“粥”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感受到了“粥”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學生掌握了“粥”字的音、形、義后,教師組織書寫活動。在學生書寫的過程中,教師反復叮囑他們要寫得橫平豎直,并就此講述做人的道理,使學生繼續感受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
實踐證明,通過解讀漢字文本,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漢字的理解,還可以感受到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豐富文化知識,對漢字產生學習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效果。
閱讀文本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3]。葉圣陶先生曾言,在閱讀文藝作品時,必須抓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讀出真滋味。統編語文教材中不乏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
彰顯愛國之情的文字,是學生細讀文本的切入點。通過細讀這些文字,學生可以深入體察作者內心的愛國情感,由此增強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應緊扣彰顯愛國之情的文字語言,應用適宜方法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其中的愛國之情。
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例,作者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對五位英雄先后使用了不同的稱呼。稱呼的變化,體現了英雄的勇敢無畏以及作者對英雄的贊美。于是,教師以不同的稱呼為抓手,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教師向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作者對五位英雄使用了怎樣的稱呼?作者為什么改變對五位英雄的稱呼?”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找尋到“戰士”和“壯士”,探尋變化原因。一些學生說道:“在故事開始時,他們在執行任務,是忠誠的戰士。在故事發展過程中,他們遭遇敵人,為了保護群眾和連隊主力,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將敵人引上棋盤陀,是英勇的壯士。”教師就此進行贊賞,并追問:“從這一稱呼的變化,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透過“戰士”和“壯士”,感受到作者對五位英雄的敬佩之情。基于此,教師進行總結:“這五名戰士為了集體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們舍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正是這種舍生忘死的精神,說明他們不是普通的戰士,而是真壯士。”經過如此總結,學生感受到了五壯士身上的美好精神品質,同時受到愛國熏陶,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朗讀是學生閱讀文本的重要方式。朗讀的過程,既是學生理解文字語言和文本內容的過程,又是學生感受愛國之情的過程[4]。在閱讀課堂上,教師應挖掘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朗讀,使他們感受其中蘊含的愛國之情,由此增強閱讀認知,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使用“掠”“搬”“毀”等詞匯描述了侵略者的惡行,宣泄了自己對他們的痛恨之情,表達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因此,教師應以這些詞匯為立足點,引導學生誦讀。
例如,在學生誦讀后,教師提出問題:“借由‘掠’字,你想到了怎樣的畫面?”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邊誦讀邊想象。有的學生在腦海中凸顯如此場景:“侵略者一副貪婪的嘴臉:能搬動的東西,都搬走;搬不動的東西,則肆意破壞。”在如此場景的作用下,學生的內心深處產生痛恨之情,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基于此,教師進行引導:“侵略者不光要將我們的無價之寶奪走,還企圖放火銷毀罪證。他們的罪證能銷毀嗎?”教師的引導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越來越強烈。于是,教師鼓勵學生再次誦讀,并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會對侵略者有這么大的恨和怨呢?”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了解圓明園的歷史價值,增強痛恨之情。實踐表明,學生通過不斷誦讀,不但理解了文本內容,還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濃濃深情。
寫作是學生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產生愛國之情[5]。通過不斷體驗多樣的閱讀活動,學生感受了其中蘊含的愛國之情。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所得,及時組織讀寫結合活動,使學生組織語言文字,表達愛國之情,由此增強情感認知。
仍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在閱讀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誦讀,基于對侵略者惡行的憤慨,產生了愛國之情。教師把握時機,組織讀寫結合活動。
例如,教師立足學生的誦讀情況,提出問題:“1840年以后,我們損失的僅僅是圓明園嗎?”在此問題的驅動下,一些學生遷移歷史認知,描述清政府在侵略者的壓迫下簽訂的系列不平等條約。教師就此進行補充,并進行引導:“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清政府不得不割地賠款,出讓市場。這僅僅是經濟損失嗎?”教師如此引導,引發了學生的深思。有學生說道:“不光是經濟損失,更是國家主權遭受侵犯。”接著,教師提出寫作要求:“面對圓明園的毀滅、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相信大家有很多話想說,請大家寫下自己的心里話。”于是,學生遷移情感,組建語言,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例如,有的學生寫道:“國弱就要挨打。為了不挨打,我們的國家必須變得強大起來!”學生飽含拳拳赤子之心的表達,有利于深化愛國情感。同時,學生也因此鍛煉了寫作能力,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語文教材中設置的專門的口語交際內容較少。針對這個情況,語文教學改革倡導融口語交際教學于閱讀教學中。綜觀上文,在體驗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與閱讀文本互動,不僅了解了文本內容,還儲備了語言知識,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為進行口語交際提供了便利。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方式多種多樣,角色扮演是其中之一。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會進入具體場景中,遷移閱讀認知,積極表達,由此增強愛國情感。所以,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
以《草原》為例,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了內蒙古大草原的壯美,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熱情,樹立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團結友好意識。立足于學生的閱讀所得,教師可以組織口語交際活動。
在組織活動時,教師鼓勵學生化身為“小導游”,依據文本內容向其他同學介紹內蒙古大草原的景與情。在介紹內蒙古大草原景色時,學生回顧閱讀內容,想象具體畫面,繼續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生發揮自主性,聯系具體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大草原風光。在學生做好準備后,教師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到講臺上聲情并茂地進行描述,帶領全體學生一起欣賞美麗的大草原風光。例如,學生代表描述道:“藍藍的天空上綴著一片片白云。微風吹過,看,白云慢慢地飄蕩。地上的青草看到白云在動,不由得隨風舞動自己的身體,為白云加油打氣。青草在舞動時,羊群若隱若現。從遠處看去,仿佛綠草上戴著一朵朵小白花……”在學生代表描述之后,教師引導其他學生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描繪相應畫面,由此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然后,教師繼續鼓勵學生扮演“小導游”的角色,回顧文本內容,介紹草原人民歡迎遠方來客的場景,與遠方來客聯歡的場景,與遠方來客依依惜別的場景。
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角色意識”,以“小導游”身份一步步地介紹文本內容,仿佛將同學帶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上,一起體驗多姿多彩的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還順其自然地強化了民族團結意識,有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領域,提倡跨領域學習、實踐性學習等,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主題活動是實施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抓手,確定活動主題,進而組織系列活動,由此順其自然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增強愛國認知,塑造家國情懷。由此,教師依據學生學習情況,組織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借此機會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學生的綜合性學習中。
以“革命歲月”主題單元為例,在學習該單元的過程中,學生借助閱讀文本,了解了長征時期紅軍的艱難歷程,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保家衛國的壯舉等,無形地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立足學生的單元學習情況,教師確定活動主題為“長征時期,紅軍的艱難奮斗”。圍繞此主題,教師可以組織系列活動,如講述歷史背景、講述長征細節等。例如,在講述長征細節活動中,學生發揮自主性,搜集各種與長征有關的故事,并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述。長征的故事仿佛將學生帶入了長征的場景中。學生了解了紅軍們的故事,如李貞將軍的故事、董振堂的故事等,從中感受長征中紅軍戰士們的大無畏精神。
由此可見,組織主題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無形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
綜上所述,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和綜合性學習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從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和綜合性學習入手,根據教學需要,運用多樣的策略,如解讀文字文化、品味文字描寫、讀寫結合、扮演角色、組織主題活動等,順其自然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掌握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鍛煉多樣能力,樹立良好的愛國意識,培養愛國情懷,切實增強語文學科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