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曉
(青島國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內部審計工作“與生俱來”的監督評價和咨詢作用,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風險。通過提出管理建議的方式為企業管理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客觀上能夠助力企業提升經營效率和效果。因此,內部審計已經成為企業加強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企業內部審計長效機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即從職能定位、機構設置、審計環境營造、軟硬件設施配套、激勵措施等方面著手,結合工作實際,多管齊下,從而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企業內部審計長效機制,可以有效地監督企業管理者的經濟行為,增強決策能力,促進企業各級管理者、人員自覺接受審計監督,做到依法用權、秉公辦事、廉潔從業,防止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避免經營過程中的違法違規事項,從而保障公司持續、健康、安全發展,促進企業長久合規運營。
企業管理者在履行“受托責任”,企業決策層在向經營管理層“委托授權”的同時,會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確保經營管理層能夠有效承接、使用權利,做出有益于企業的行為。內部審計工作綜合運用日常監督、專項監督和綜合監督等手段,實現監督全覆蓋,通過審計“監督、評價”工作,有效促進“授權、賦能”的管控授權機制,實現“擔責、提效”的管理效果。
內部審計工作對公司內部控制設計及運行的有效性進行監督、評價。內部審計長效機制能夠對企業的制度建立、流程運行情況進行持續監控,對內部控制機制進行有效評價,有助于從業務前、中、后臺各個環節重新梳理業務鏈條,建立“端到端”的業務流程管理體系,壓減不創造價值的環節和節點,壓實責任鏈條,提升組織運行效率,壓減流程辦理時限,促進內部控制體系不斷優化。
首先,建立內部審計長效機制能夠對企業經營情況、管理情況進行持續、有效、針對性地監督和評價,能夠幫助企業管理者更深入地了解企業管理問題,及時糾正偏差、撥亂反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通過建立內部審計長效機制,企業經營者也能認識到自身管理能力存在的缺陷,提升管理質量、改善管理行為,從而達到改善企業管理效果的目的。
企業決策層對內部審計重視不足,使審計工作流于形式。部分企業未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或未配置專職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的人員時間、精力有限,導致審計內容和范圍有限,審計工作開展不深入、不全面,未能有效覆蓋企業生產經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同時,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也不高,配合度不高,使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開展步履維艱。
部分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開展時,審計部門及人員在計劃制定后,存在未及時明確監督方向和重點,未及時形成組織開展工作的方案,導致審計計劃未按計劃時間完成,監督工作推進艱難、緩慢。同時,對于已經推進的審計工作,但存在未能按照監督重點要求執行;監督報告未能充分揭露問題、明確整改措施,未能針對發現的問題,則需要專門制定后續管理的長效機制等。
一方面,被審計單位重視程度不足,個別整改主體對整改事項重視程度不夠、整改推進不力,在跟蹤推動相關整改工作時可運用的手段有限、溝通協調作用發揮不明顯。另一方面,審計部門跟蹤、監督的力度不足,未能及時協助被審計單位溝通、解決問題。審計問題不能實現有效整改,審計建議不能有效落地,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價值不能充分發揮。“決策層不重視、管理層不配合—審計工作不實、整改不力—審計工作價值無法顯現、決策層更加不重視”的惡性循環鏈無法從根本上破除,內部審計的長效機制就無法有效建立。
在審計工作開展時,內部審計部門應學會“借勢、借力、共享、共建”,與職能部門加強協同,形成監督管理合力。一是寓監督于管理,加強職能部門監督管理。充分發揮職能部室日常管控工作中的監督作用,及時關注職能管控要求的執行情況。對于常態化開展的職能監督項目,做到及時提醒、即整即改,促進管理持續優化提升。職能部門專項監督計劃聚焦高風險領域及“痛點”問題,細化監督方案,做深做實。最后,職能部門監督成果應及時共享給內部審計部門,有利于節省“審計資源”,避免重復性勞動。二是筑牢“底線”,加強內審部門專業監督。內部審計部門聚焦高風險領域及公司管理的薄弱環節,集中審計力量開展審計工作。內部審計部門制定審計計劃并嚴格按計劃制定審計方案開展審計工作,例如,集團審計部門對子公司開展年度經營績效審計、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對集團層面開展專項審計、日常監控等,以全面推進審計工作的實施。
一是加強對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等管理工作的審計。做好對內部控制體系有效性評估工作,扎緊制度的籠子;加強對風險管理部門審計,提升風險管控的精細程度。二是加強與紀檢監督、人力等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審計結果與紀檢檢查結果共享、互通的機制;擴大審計結果運用范圍,將審計結果運用于各級組織、員工的績效考核過程中。三是練好內功,提升內審工作質量,規范工作細節,充分利用內部培訓資源,推進培訓教育取得實效。
內部審計工作從事后審計向事中審計前移,能有效預防和發現風險。企業在開展審計工作時,應主動探索審計工作前移的路徑。一是做好數據積累,變專項審計、定期監督等工作為日常監控。例如,審計部門通過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強化負債規模和資產負債率雙約束。建立內部監控預警指標體系,對經營能力、償債能力設置重點監控指標。完善風險監控預警流程,按月開展重點指標收集監控、按季度開展異常指標風險分析。二是持續強化任中經責審計工作。開展對公司主要負責人任中經責審計,客觀、審慎評價領導干部任期經濟成果與責任,可以采用波士頓矩陣、杜邦分析等模型深入評估各公司關鍵業務的增值能力,持續優化經責審計單項、綜合考核標準及指標庫。
壓實責任整改鏈條,推進審計成果實質性落地。針對監督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日常整改問題。一是進行清單化管理,提高整改工作動態化管控水平。實時更新問題清單,優化整改目標和要求,以便各責任單位充分謀劃、有效實施。二是實時跟蹤整改進度,發揮內審協調、指導作用。按月安排專人跟進整改工作完成情況,按季度針對遺留問題的整改現狀、進度以及發生的整改難點進行調度,及時了解整改責任單位的難點和堵點,及時協調和給予指導,提高整改效率。三是形成整改合力,推動整改落實到位。逐步壓實整改責任考核鏈條,健全整改考核機制,與公司人力等部門形成整改合力,推進審計成果實質性落地。
加強培養具備較高審計能力的專業人才,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企業應該重視招聘專業審計人才,為企業提供優秀的審計服務。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內部培養機制,例如,開展“以審代訓”工作,培養審計“實戰”人才,在提高審計資源利用率和提升審計工作質效的基礎上,拓寬內審工作領域,逐步提升內審隊伍專業能力。具體看,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崗位技能培訓制度,不斷提升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能力;組建高素質的審計團隊,提高審計機構整體審計水平;制定完善的審計制度,科學規范審計活動;組織定期的審計交流活動,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開展審計相關技能競賽,培養審計人員的學習興趣。通過發揮企業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審計師的審計水平,從而加強培養具備較高審計能力的專業人才,為企業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經濟責任審計服務,真正做到“審計專業能力抓得更緊,審計服務做得更好”。
企業內部審計長效機制的建立是一項亟待強化和優化的系統工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再結合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研究和探索解決辦法,才能構建起“學習-實踐-學習”的良性循環,從而構建起內部審計長效機制,進而促進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