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芳 楊華玲
(1 福建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 福州 350025;2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福州 350004)
塵肺病作為一種職業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主要是因在從事職業活動中長期吸入粉塵并潴留于肺部所致,患者常伴咳嗽、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1~2]。肺結核屬于職業性塵肺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一旦患者出現此并發癥其體內矽塵將會與結核菌產生一定協同作用,從而誘發復雜性較高的組織反應,進一步威脅患者身體健康[3~4]。臨床發現,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不僅可促使肺纖維化進展,還會增加臨床耐藥性,影響臨床療效,增加患者病死風險[5~6]。因此,積極探討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的影響因素,以便于對高危人群進行針對性預防,從而延緩或是避免患者病情的不斷進展,進而促進預后改善有重要意義。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指出,接塵時年齡、工種及塵肺病病程、臨床分期等均屬于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的危險因素[7]。但截止至今的臨床研究常納入煤工塵肺患者,鮮有關于其他類型塵肺病并發肺結核的報道。鑒于此,本研究納入了2021~2022 年綜合兩院診治的80 例職業性塵肺病患者,探討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的臨床特征及相關影響因素,旨在為降低肺結核的發生風險,避免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提供指導意見。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綜合兩院診治的80 例職業性塵肺病患者,男性70例,女性10 例;年齡30~59 歲,平均(45.10±9.33)歲;主要癥狀包括:干咳75 例,咳痰54 例,氣喘胸悶36 例,乏力31 例,低熱20 例,消瘦18 例,無癥狀2例。按是否并發肺結核分為并發組(n=30)、未并發組(n=50),所有患者的基本情況信息均來源于《職業病與職業衛生信息系統》?;颊呋厩闆r包括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疾病類型及所屬行業等。對于職業性塵肺病合并肺結核的信息是通過電話隨訪、查閱職業病診斷檔案等方式獲取。本研究已獲福建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20001003 號)。
1.2 研究方法 職業性塵肺病及肺結核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8~9]。職業性塵肺病合并肺結核的診斷標準如下:(1)在進行職業性塵肺病診斷時疑似合并肺結核,然后通過結核病相關醫療機構的診斷得以確診;(2)調查期間由患者或其親屬或其企業單位提供結核病相關醫療機構確診為職業性塵肺病合并肺結核的有效信息。嚴格按照《職業病分類和目錄》進行職業性塵肺病分類:(1)礦物性粉塵所致塵肺?。喊ㄎ?、煤工塵肺、鑄工塵肺及碳黑塵肺等;(2)金屬粉塵所致塵肺病:包括電焊工塵肺等;(3)其他類型塵肺病。同時,嚴格遵循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對接塵企業單位展開所屬行業類型劃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發組患者臨床特征,對比兩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疾病類型、所屬行業),并通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對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展開多因素分析。其中患者臨床特征包括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6.0 軟件展開統計學分析,年齡等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性別、臨床分期、疾病類型、所屬行業等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相關資料納入Logistic 回歸模型,以是否合并肺結核作為因變量、患者基本情況作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及相關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特征 實驗室檢查:并發組30 例患者中有3 例患者結核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有7 例患者痰液抗酸桿菌檢查結果呈陽性;經血常規及生化檢查發現有4 例患者存在貧血或是低蛋白血癥;經血氣分析發現有6 例患者存在低氧血癥,有6 例患者出現血沉升高現象,有4 例患者出現電解質紊亂。影像學檢查:(1)病變部位:21 例Ⅰ期及4 例Ⅱ期患者病變部位在單側或是雙側肺尖和鎖骨下方;3 例Ⅱ期及2 例Ⅲ期患者的結核病灶已布滿雙側肺葉,同時肺尖也散布矽結節,其中4 例患者的結核病灶和矽結節已出現融合現象。(2)X 線結果:出現單純粟粒狀改變或是粟粒狀合并增殖性改變。
2.2 一般資料 兩組在性別、臨床分期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組患者年齡較非并發組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
2.3 疾病類型 并發組礦物性粉塵所致塵肺病占比較非并發組更高,金屬粉塵所致塵肺病占比較非并發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塵肺病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疾病類型比較(例)
2.4 所屬行業 并發組患者在建筑業中的占比最高,而非并發組在制造業中的占比最高,兩組患者所屬行業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所屬行業比較[例(%)]
2.5 多因素分析 將上述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包括性別(男=1,女=2)、年齡(實測值)、臨床分期(Ⅰ期=1,Ⅱ期=2,Ⅲ期=3)、疾病類型(礦物性粉塵所致塵肺病=1,金屬粉塵所致塵肺病=2,其他塵肺病=3)、所屬行業(采礦業=1,制造業=2,建筑業=3,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業=4),將是否合并肺結核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疾病類型及所屬行業均可能是職業性塵肺病合并肺結核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職業性塵肺病合并肺結核的影響因素分析
塵肺病屬于我國現階段最常見且最主要的一種職業病,據統計自1949 年建國以來截至2014 年底,我國塵肺病總病例高達78 萬例左右,在所有職業病中占比約90%[10]。該病是由于長期吸入無機礦物質粉塵而引起,屬于一種彌漫性肺纖維化疾病,發病初期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癥狀,隨著病情不斷進展,患者會逐漸出現咳嗽、咳痰及氣促等癥狀,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降低生活質量[11]。相關指南指出,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塵肺病患者而言,其預后也不盡相同,但總體病程為慢性進展型,若不及時給予有效診治,可能會引起肺結核等并發癥,加重患者病情,增加臨床治療難度[12]。因此,積極探討塵肺病并發肺結核的影響因素,并盡早采取有效措施給予預防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納入的80 例職業性塵肺病患者中有30例患者合并肺結核,并發率為37.50%。由于研究對象及方法均存在一定差異,此結果與既往研究中的職業性塵肺病患者肺結核的并發率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性[13]。本研究中通過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的方式了解并發組患者的臨床特征,結果顯示,并發組30例患者中有3 例患者結核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有7 例患者痰液抗酸桿菌檢查結果呈陽性;經血常規及生化檢查發現有4 例患者存在貧血或是低蛋白血癥;經血氣分析發現有6 例患者存在低氧血癥,有6例患者出現血沉升高現象,有4 例患者出現電解質紊亂。同時,有21 例Ⅰ期及4 例Ⅱ期患者病變部位在單側或是雙側肺尖和鎖骨下方,3 例Ⅱ期及2 例Ⅲ期患者的結核病灶已布滿雙側肺葉,同時肺尖也散布矽結節,其中4 例患者的結核病灶和矽結節已出現融合現象;所有患者的肺部均出現了單純粟粒狀改變或是粟粒狀合并增殖性改變。提示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患者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臨床特征改變,臨床上可據此盡早制定相關方案給予治療及干預。本研究中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疾病類型及所屬行業,結果顯示,并發組患者年齡較非并發組更大;并發組礦物性粉塵所致塵肺病占比較非并發組更高,金屬粉塵所致塵肺病占比較非并發組更低;并發組患者在建筑業中的占比最高,而非并發組在制造業中的占比最高;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疾病類型及所屬行業均可能是職業性塵肺病合并肺結核的影響因素。這與鄭柏寧等[14]研究結果近似。分析原因:(1)年齡較大者的身體各項機能有所衰退,機體抵抗力下降,加之存在職業性塵肺病,肺部對病原菌的防御能力減弱,更容易被結核分枝桿菌所感染而發病,所以對職業性塵肺病患者尤其是年齡較大患者而言,除了積極到院接受治療外,平時也要注意營養補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提升機體抵抗力,降低合并肺結核的風險[15]。(2)如果患者長期暴露于鐵、鋇、錫等惰性金屬粉塵中,在停止暴露3~6 個月后,機體便會有效逆轉相關組織反應,不會造成肺部纖維化,而如果長期接觸礦物性粉塵將會造成肺部纖維化,即便停止接觸,肺部纖維化依然會持續進展,所以礦物性粉塵所致塵肺病患者的呼吸系統損害較為嚴重,導致其抵抗力嚴重下降,相對更容易被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而并發肺結核[16]。(3)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土石方開挖、混凝土制造等產塵量較高,導致工人所處環境中含有較多的游離狀二氧化硅(礦物質粉塵),尤其在開展地下工程時,受空間、空氣濕度等影響,不僅促使粉塵難以有效排放,同時還給結核分枝桿菌提供了良好的增殖條件,所以建筑業塵肺病患者并發肺結核的風險較高。
綜上所述,職業性塵肺病并發肺結核的風險較高,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年齡、疾病類型及所屬行業等,對此類患者除了要根據其臨床特征盡早制定臨床方案給予積極治療外,還要對接塵工人及塵肺病患者加強肺結核相關知識宣教、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等,尤其是要重點關注存在易感因素的群體,最大限度地降低職業性塵肺病患者合并肺結核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