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宇,楊 煜
(中國電建集團四川電力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紅黏土為碳酸鹽巖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一種區域性特殊黏土,根據成因可分為原生、次生兩大類[1],其特殊性表現在高液塑限、高分散性、高含水率與高孔隙比、高飽和度、低密度和低壓縮性、垂直方向“上硬下軟”的性質,并具有明顯的收縮性,以及較低的滲透性。其礦物組成分為黏土礦物、游離氧化物和碎屑物質以及少量不定型物質。黏土礦物具有穩定的結晶格架、細粒組結成穩固的團粒結構,這也是構成紅黏土良好力學牲能的基本因素。本文采取紅黏土原狀土進行了基本參數測定以及必要的土工試驗,所依據的標準為《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50123—2019)。
對多組原狀土樣測定基本參數,取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 紅黏土原狀土樣基本物理參數
以上參數印證了紅黏土高液塑性、高含水率與高孔隙比、高飽和度的特性,孔隙滲透系數k(cm/s)數量級在10-8,已屬于不透水層范疇,而裂隙滲透系數k′(cm/s)數量級在10-5~10-3,為前者的103~105倍,差異巨大,說明紅黏土的滲透性受裂隙控制顯著。
采用快剪試驗,試驗結果符合抗剪強度公式的一般表達式τ=σ tanφ+c。土樣抗剪強度指標較高,黏聚力c 約為60kPa~77kPa,平均值69.5kPa;內摩擦角φ 約為11.3°~15.6°,平均值13.3°。抗剪強度試驗成果如圖1所示。

圖1 抗剪強度試驗成果
采用標準固結試驗,四組土樣,控制試驗條件相同,每組固結壓力均為12.5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300kPa、400kPa、600kPa,每級壓力下的固結時間均為24h。
試驗得到e-lgp 曲線(圖2),可得壓縮系數a1-2以及壓縮模量Es1-2如表2 所示。可看出四組土樣均屬于中等偏低壓縮性土[1]。

圖2 土樣e-lgp 關系曲線
采用杠桿壓力儀法,五組土樣。泊松比μ 近似取0.35,土樣在各級壓力下土對應的回彈模量如表3 所示。

表3 土樣在各級壓力下土對應的回彈模量
壓力p 與回彈模量Ee 擬合關系曲線如圖3 所示,p與Ee 近似呈直線關系,擬合直線方程為Ee=0.19p+29.06。

圖3 壓力p 與回彈模量Ee 的關系曲線
目前常用由卡薩格蘭德1936 年提出的e-lgp 曲線經驗作圖法,用曲率突變點推出先期固結壓力Pc,但誤差較大。Butterfield 提出用Ln(1+e)-logp 雙對數坐標法,其可靠性得到大量試驗的驗證[2]。雙對數坐標下曲線大致形成兩段直線,交點對應的壓力值即為Pc。圖4為土樣試驗數據,可得出各組土樣先期固結壓力Pc;結合表2 取樣深度得各組樣自重應力σz。

圖4 土樣先期固結壓力計算
土樣①:σz=70.24kPa,Pc=247kPa,OCR>1。
土樣②:σz=114.14kPa,Pc=239kPa,OCR>1。
土樣③:σz=158.04kPa,Pc=184kPa,OCR>1。
土樣④:σz=193.16kPa,Pc=227kPa,OCR>1。
超固結土是先期固結壓力大于現有自重應力的土,即超固結比OCR>1。土樣OCR 均大于1,均判定為超固結土[1]。結合已有研究[2-5],紅黏土的Pc 表現規律與傳統理論不符,主要受其成因、成分與結構的影響。說明紅黏土非一般意義的超固結土,其超固結特性的根源在于氣候條件、特殊的成土過程與物質結構,加上游離氧化物的存在,使其具有強大的結構連結力,表現出較高強度,本試驗結果較好的驗證了這一機制。
綜上所述,紅黏土的超固結特性是微觀結構強度的宏觀反映,不全是上覆應力歷史的記載,因此,紅黏土的Pc 與傳統定義有本質區別。可推斷傳統固結沉降理論不完全適用于紅黏土。分析其固結沉降特性,建議結合沉降觀測、預測等方法。
在巖溶發育的碳酸鹽巖地區,基巖上部紅黏土地層表現出更為復雜的形態。
以綿陽擂鼓220kV 變電站為例,場地上覆全新統黃褐色殘坡積紅黏土,下伏石炭系灰巖。土層水平向、垂直向厚度變化大,為1.0~8.6m,基巖面起伏大,溶蝕溝槽、裂隙發育;紅黏土豎向狀態變化大,上部硬塑~可塑,近基巖面呈軟塑~流塑,呈上硬下軟特征,從而地層結構變化大,各層壓縮性及強度差異較大,地基均勻性差。
場地紅黏土膨脹性弱,但具一定收縮性,其大氣影響急劇層深度約為1.4m。根據原位測試及土工試驗,上部硬塑~可塑段承載力特征值約180kPa,壓縮模量約6.5MPa,地基強度較好,為場地內主要持力層之一,推薦充分利用其作為建(構)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層,在滿足最小埋深、做好地表水處理措施的情況下,基礎可盡量淺埋。當采用淺基礎,盡量避免土巖組合地基而使基礎置于同一地層。對于軟塑紅黏土或土巖組合地基未經處理不宜作持力層,對一般性建筑物土巖組合地基,可削掉一定厚度的土或基巖,改用碎石或土夾石作墊層以調節變形和不均勻沉降;或采用調整基礎形式、尺寸和埋深等方法。對較重要的或對不均勻沉降敏感的,宜在基底不同部位布置勘探點,采取釬探、風鉆或探槽等手段(勘探深度不小于3m),進一步查明基底各部位土層的厚度、狀態,以便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當以上措施無法滿足要求時,應考慮更換基礎形式,如采用樁基礎。基坑開挖后禁止長時間暴露,宜及時澆筑基礎,封閉基坑。
鐵塔基礎荷載屬于交變荷載,包含豎向壓力、水平力、上拔力,不均勻沉降問題更為突出。一般情況山區鐵塔基礎大都采用嵌巖樁,紅黏土特性對其影響較小。樁基礎能較好地控制不均勻沉降,對提高基礎承載力效果顯著。當紅黏土厚度及狀態差異較大、塔腿承受較大上拔力或水平力、地形坡度較大等復雜狀況時,需進一步做樁基抗拔或水平承載力等驗算。
根據相關文獻[6-7],對于土巖組合地基,當紅黏土為硬塑狀態時,可視為均勻地基,忽略基巖面起伏影響;為可塑時,選擇合理的基底寬度后地基可正常使用;當為軟塑時,需要進行地基處理,可采取換填或結構加固處理。若地基以紅黏土為主,則對灰巖處理,用“褥墊層法”;若地基以灰巖為主,則對紅黏土處理,用“超挖換填法”,提高地基均勻性。最后應作承載力及變形驗算。
由于紅黏土的裂隙性,其裂隙滲透系數遠大于孔隙滲透系數,水流很容易從裂隙入滲而對場地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場地、基坑附近應重視防水、截排水措施,基坑開挖應采取快速作業法進行,避免基坑曝曬和泡水。
(1)硬塑~可塑狀態的紅黏土,壓縮性多表現為中等或中等偏低。
(2)紅黏土孔隙、裂隙滲透系數相差巨大,后者為前者的103~105倍,紅黏土的滲透性受裂隙控制顯著。基于紅黏土的裂隙性與收縮性,大氣影響急劇層深度范圍內的土體,基礎施工時、施工完成后均應特別注意防水、保水措施。
(3)本試驗紅黏土土樣超固結比OCR 均大于1,可以判定均為超固結土。但這類特殊土的超固結特性是微觀結構強度的宏觀反映,并不都是上覆壓力歷史的記載。因此紅黏土的Pc 值與傳統的定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可以推斷傳統的固結沉降理論不完全適用于紅黏土。分析其固結沉降特性,建議結合沉降觀測和預測等方法。
(4)紅黏土厚度及狀態變化均較大,加上其特殊性,土巖組合地基引起的不均勻沉降是工程建設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對于輸變電工程,應該結合具體建(構)筑物的受力狀態、基底持力層情況,選擇合理的基礎形式以及具有針對性的地基處理措施。總之,紅黏土特殊的工程性質有利也有害,應該掌握其特性,充分利用其良好工程特性,又要充分認識其不良特性,才能有效的指導工程建設,從而更合理、經濟地采取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