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南昌市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8)
南昌市地處長江中下游,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尾閭,東北方瀕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東連余干、東鄉,南接撫州、豐城,西靠高安、奉新、靖安,北鄰永修。南昌市瀕臨大湖區,水系發達,江河縱橫、湖泊眾多,贛江穿城而過,撫河、錦江、潦河等十余條河流縱橫境內,其最終流入鄱陽湖,東湖、西湖、艾溪湖、瑤湖等數百個湖泊星羅棋布。
全市土地面積為7194.98km2,水域總面積2204.37km2,占全市土地面積30%,其中,鄱陽湖水面983.47km2;耕地面積2502.13km2,占全市土地面積34.78%;林地面積1178.82km2,占全市土地面積16.38%;濕地面積749.67km2,占全市土地面積10.42%;建設用地面積1310.90km2,全市國土開發強度18.22%。現狀國土用地結構呈現“二分林園三分半田、二分建設二分半水”的用地特征。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53.8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16.01 萬人,城鎮化率78.92%,一、二、三產業結構為3.4:48.4:48.2。
南昌市按流域劃分撫河、清豐山溪、贛江、潦河、鄱陽湖等5 個控制單元,按各流域控制斷面劃分焦石壩、塔城、新聯、八一橋、昌邑、生米、大港、滁槎、西河、潦河河口、永修細房、金溪咀劉家、南湖村、南湖村、青嵐湖、伍湖分場等18 個匯水范圍,各流域斷面近三年水質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近三年水質情況
2021 年贛江南昌段整體水質狀況優,各斷面年均達標率均為100%,八一橋、高新北瀝村、青山湖電排站等3個斷面出現瞬時超標,3 個斷面的超標率分別為16.7%、25.0%、33.3%。與2020 年相比較,經開風順碼頭水質由良好上升為優,青山湖電排站由優下降為良,總體而言2021 年與上年相比持平。撫河南昌段水質保持不變,新聯斷面達標率由58.3%上升為100%。潦河永修細房斷面達標率由91.7%上升到100%,桐溪河永修桐溪斷面達標率由75%降為58.3%,其他河流水質類別未變化。
2021 年全市地表水水質較上年有所下降,總體水質狀況由優下降為良好,水質優良比例由94.4%下降為82.0%,下降12.2 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南昌市湖泊部分點位水質下降。
2022 年全市地表水水質較上年總體保持穩定,水質優良比例與上年持平(均為82.0%),其中Ⅱ類水質比例上升7.7 個百分點、Ⅲ類水質比例下降7.7 個百分點,Ⅳ類、Ⅴ類水質比例保持不變。
2021 年鄱陽湖南昌湖區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總磷,營養化程度為輕度富營養,與上年相比,2 個點位水質保持不變,2 個點位水質下降。2022 年鄱陽湖南昌湖區水質狀況保持不變,均為輕度污染,4 個監測點位中,1 個點位水質好轉,其他點位保持不變。
全市排查贛江南昌段入河排污口,初步實現了排污口“一張圖、一張網”智能化監管。采取截污、封堵、取締等措施完成排污口整治數65 個,形成了全市長江入河排污口(贛江)分布一張圖,設置入河排污口標識牌。開展了不達標斷面上游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一口一策”要求,針對不達標斷面上游5km 范圍內排查出的36 個入河排污口,分別采取取締、封堵、截污以及對雨污混接管網進行整治等措施,依法依規進行清理、整治、規范。對入河排污口名單進行動態更新,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進行分類整治,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范”的入河排污口管理體系。
對14 個污水處理廠、麥園垃圾填埋場以及其他部分重點企業通過“用電監管”,監控污染物排放。完成安義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工程,航空城工業污水擴容升級改造,白水湖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開展開發區污水收集處理提升專項行動,對8 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對轄區涉水企業、開發區管網、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規劃環評落實等方面進行排查,共排查出并整改25個問題。對園區內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進行評估,評估認定不能被城鎮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的,限期退出。全面排查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運行情況,查清污水、雨水管網建設和涉水企業納管情況,提升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確保園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對園區內所有企業雨污水分管網進行普查、管道CCTV檢測、管道清淤、疏通[1]。
全市建成區及南昌縣城區劃分為6313 個排水單元,以排水單元為單位全面推進合流制區域雨污分流改造及分流制區域雨污管網錯接、漏接整治。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對存在問題的入河排污口,分別采取取締、封堵、截污以及對雨污混接管網進行整治等措施。
完成了青山湖、紅谷灘、九龍湖3 座污水處理廠擴建及灣里、航空城污水處理廠一級A 提標,我市城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由108.5 萬t/d 提升至154.5 萬t/d,并實現了建成區全域污水處理廠出水達一級A 排放標準,有效緩解了生活污水造成的環境污染。對老城區合流區域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分別按青山湖、朝陽、紅谷灘、南昌縣污水處理廠納管范圍開展4 個片區雨污分流。全市建成區污水直排口已全部消除,城區污水處理廠平均進水BOD 濃度由2021 年55.4mg/L 提升至2022 年69.81mg/L,增長率26%。
全市有36 個建制鎮納入全省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范圍,合計日處理能力達到17316t/d,配套管網總里程332.1km,我市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97.2%。深入推進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完成雨污水管網全面的清淤、CCTV 檢測工作,累計清淤檢測約為1038km[2]。
進賢縣青嵐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尾水人工濕地提升工程)完成建設投入試運行,進賢縣架橋鎮、泉嶺鄉、三陽集鄉、三里鄉等13 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完成選址、立項等前期工作,已初步建成南昌縣幽蘭鎮、塔城鄉10 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完成蔣巷鎮污水管網系統排查及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鄱陽湖南昌湖區水質目標為:2025 年鄱陽湖南昌湖區斷面水質達到湖庫Ⅲ類標準(總磷≤0.075mg/L),力爭鄱陽湖南昌湖區60%國考斷面總磷濃度達到湖庫Ⅲ類水質;到2030 年,力爭鄱陽湖南昌湖區總磷平均濃度達到湖庫Ⅲ類水質標準。從近三年水質情況分析,鄱陽湖南昌湖區水質達標存在一定差距,主要為總磷超標。
鄱陽湖南昌湖區各斷面周邊外源污染主要為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農業面源,總磷外源污染主要來自農業面源中的水產養殖和水產養殖,斷面所在湖體沉積物內源總磷污染也是重要因素[3],此外風力、退水、候鳥和魚類擾動也是導致斷面總磷濃度升高的原因,在枯水期尤其明顯。青嵐湖斷面還存在工業園區污染影響。
根據動態更新的入湖排污口名錄,開展持續監測,篩選出優先整治入湖排污口名單,按“一口一策”工作原則,逐一明確入湖排污口整治要求,分類有序推進入湖排污口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對于城鎮生活污水排口,接管納入市政管網或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對于排灌站等典型排口,結合基于自然的排口污染負荷解決方案,可試行推進入口多級塘-排口濕地等建設[4],推進排灌渠道清淤,有效削減季節性污染負荷;及時封堵已廢棄不用的無水老舊排口。
推動測土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農業技術。率先推進環鄱陽湖農村化肥減量增效項目,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片,設置田間肥料利用率核心試驗區。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高活性、低用量、低風險的新農藥示范推廣精準施藥技術。開展“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模式探索,實現規模畜禽養殖廢棄物生態消納有效途徑,培育畜禽養殖業-有機肥料生產業-種植業產業共生鏈條,構建規模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協同體系。合理調整水產養殖布局,科學確定水產養殖密度,優化水產養殖結構,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推動池塘養殖標準化改造,推廣池塘循環水產養殖模式,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
結合農業面源污水產排污特征,實施農村河道、溝、塘綜合整治,加強水系連通。因地制宜規劃布局生物攔截帶、生態緩沖帶、平緩型農田氮磷凈化設施以及區域面源污水生態凈化等工程,重點推進農田排水和地表徑流凈化工程及生態溝、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濕地等項目建設項目[5]。
探索鄉鎮污水處理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實施建設、統一組織運營、統一政府監管的工作模式,按照“城旁接管、就近聯建、獨建補全”的原則進行設施優化布局,有序推進鄉鎮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以治理農村地區污水直排為出發點,結合農村廁所革命,以環境績效和對湖區污染貢獻大小為原則,逐步支持區域內農村地區因地制宜推行生活污水的簡易生物處理,充分利用池塘、溝渠等自凈能力,切實解決污水治理的問題。
本文通過近三年南昌市水質分析,識別主要水環境問題為鄱陽湖湖南昌區總磷超標問題,其原因有外部生活、生產輸入源及湖體沉積物內源總磷,結合“十四五”以來已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提出入湖排污口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構建生態溝渠和生態塘系統、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等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