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偉 張艷琳 郭峰偉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節約與開發并重,補充與改造并舉,規范與監管并行,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但河南省人均耕地少、耕地利用效率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河南省必須從實際出發,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完善制度,著力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
確保耕地數量基本穩定。加強耕地源頭保護。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成果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壓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各級黨委、政府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嚴格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嚴肅問責、終身追責。嚴格落實“占補平衡”。改革占補平衡管理方式,將非農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制定完善“占補平衡”管理配套政策,以恢復優質耕地為主、新開墾耕地為輔,多渠道落實補充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有序開展耕地恢復。按照“堅決遏制新增,有序退出存量”要求,對過去不合理流失的部分優
質耕地,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精準施策,分類推進,有序整改。在整改復耕過程中,必須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嚴禁不顧果樹處于盛果期、林木處于成林期、魚塘處于收獲季,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實事求是設置過渡期,做好政策解釋和合理補償,有計劃、有目標、有節奏地將耕地找補回來,避免“一刀切”和“簡單化”。加強動態監測監管。優化提升“天眼”系統功能,充分發揮“一網兩長”制作用,加快構建“人防+技防”立體化防護網絡,對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拆除、早查處”。
實現耕地質量穩中有升。持續優化耕地布局。遵循質量優先、集中連片原則,通過權屬調整、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工程的有機銜接,實現耕地平整、集中連片、農田基礎設施完善、地力提升綜合目標,構建新型生產單元,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開展耕作層剝離。對建設占用的耕地開展耕作層剝離,依托土地開發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將肥沃的土壤“搬”到異地“安家”,讓優質耕地在異地“重生”。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開展耕地利用適宜性評價,引導果樹苗木上山上坡,推動耕地“小塊并大塊”“山上換山下”,實現“一戶一田”與“一組一田”規模化經營,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開發非傳統耕地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鼓勵使用城鎮建設用地發展設施農業,鼓勵發展水培、基質培等無土栽培模式,有效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和經營模式,減少對耕地的占用,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推動耕地生態持續向好。堅持生態優先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生態理念,統籌好保護和發展、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加強政策供給,加大市場調節,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促進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護共融共生。加強耕地生態治理。堅持分區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推進坡改梯、農田水利建設等。生態脆弱區、干旱地區對宜耕土地實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對生態退化的耕地合理休耕輪作,對貧瘠耕地進行有序退耕。加強污染耕地治理利用,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建設“智慧耕地”系統。依托智慧耕保系統,建立基于大數據驅動的耕地系統認知、動態感知、智能決策與知識服務,建設生態良田、智慧利用農田,實現耕地生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改善耕地生態基礎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利益調節機制,加大財政糧價補貼和產糧區轉移支付力度,構建價格、補貼、保險
“三位一體”種糧收益保障政策體系,保障種糧收益,穩定農民預期,降低農業風險。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
濟、技術手段,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作者單位:河南省自然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