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子寓 吳他凡 盧秋菊 許為冬 李建華
1廣州醫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廣州 511436; 2廣州醫科大學2018級四年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廣州 511436; 3廣州醫科大學2020級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廣州 511436; 4廣州醫科大學,廣州 511436
受單一化評價觀、功利化人才觀等的影響,我國教育領域存在“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傾向[1]。面對新時代國家發展對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優先開展勞動教育工作,并就教育發展與學生的勞動素養問題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從多個方面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提出了細化和具體化要求,按照各階段教學特點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評價、規劃和實施等方面提供了系統的和全面的指導[3-4]。
素養一詞由英語單詞“competence”引申而來,在詞源學上是指各種能力或力量(power)的聚合,以使人恰當應對情境。本研究中的素養是指后天經過學習與實踐而習得的知識、技能、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勞動素養是指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勞動與實踐后習得從事學習生活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勞動創新思維,具備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新時代學者對大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與觀察維度雖然不盡相同,卻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維度的覆蓋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含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態度、勞動品德、勞動習慣和勞動知識技能、創新勞動等維度[5-6]。關于大學生勞動素養培育路徑的研究,學者們大多從社會、家庭、學校、個人4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7-9]。關于大學生勞動素養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目前多從理論上進行分析,探討家庭環境影響、學校勞動教育、自我勞動態度等對勞動素養水平的影響,探討在思想認識、家庭配合、學校實踐、勞動教育課程等方面促進新時代勞動素養再發展[10]。
醫藥院校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普遍門數多、學時多、安排滿、強度大,學生學業繁重,學習過程艱苦,需要堅強的毅力和體魄支持。提高勞動素養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堅持完成學習任務,還將會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從書本走向實踐,堅實其實踐技能。本研究圍繞醫藥院校學生的勞動素養培養現狀開展調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醫藥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參考對策。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擇廣州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等5所廣東省醫藥院校48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際參與本研究的有468名學生。所有學生對本研究內容均已知情同意。
1.2.1 文獻研究 以“勞動教育”“勞動素養”“現狀”“影響因素”等作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以及各類官方媒體,了解國內外勞動教育發展歷程與高校大學生勞動素養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學校勞動教育和影響醫學院校學生勞動素養的相關知識。
1.2.2 問卷調查 根據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在文獻研究和學生訪談的基礎上,把醫藥院校學生勞動素養的分析框架劃分為5個觀察維度,即勞動價值觀、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創新、勞動習慣與品質。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分別為學生基本信息和勞動素養現狀調查。采用5級計分法對每個觀察維度設置態度題,其選項為: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清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值最低為1分、最高為5分,分值越高說明越符合學生的情況。對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勞動素養的5個觀察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均高于0.8,這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相關題目具有較高可信度。KMO值=0.922,呈現出良好的效度,這表明變量之間相關性較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1.2.3 學生訪談 為了進一步了解、補充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對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隨機選取廣州醫科大學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8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一對一訪談,訪談地點選擇在安靜的辦公室,全程錄音,清楚告知學生訪談目的。訪談主要包含5方面內容,依據實際訪談情景進行提問:①對勞動素養的理解;②評價醫藥院校學生的勞動素養觀察維度;③醫藥院校學生的勞動素養現狀;④本人在家庭中參加家務勞動情況;⑤你認為應當從哪些方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水平?因為訪談樣本量較小,故采用人工記錄和處理,提取分析訪談資料,8位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訪談結果大致趨同,選取整合部分訪談結果結合討論呈現。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86份,回收有效問卷46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3%。468名學生基本情況詳見表1。

表1 廣東省5所醫藥院校468名學生基本情況[例(%)]
調查結果顯示,5所醫藥院校468名學生勞動素養總體評分為3.84分,勞動價值觀、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創新、勞動習慣與品質等觀察維度評分從高到低分別是3.91分、3.88分、3.88分、3.86分和3.67分,勞動習慣與品質評分相對較低。具體結果詳見表2。

表2 廣東省5所醫藥院校468名學生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觀測點評分(分,
將5所醫藥院校468名學生的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評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勞動價值觀、勞動技能、勞動創新、勞動習慣與品質4個觀察維度上的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在勞動知識觀察維度上的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男生的評分高于女生。
將學生所在年級分為低年級(1~2年級)和高年級(3~5年級),統計結果顯示,高低年級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技能、勞動創新和勞動習慣與品質觀察維度上的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高年級學生的評分均高于低年級學生,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勞動教育具有一定實效。
將專業類別分為醫學類專業和非醫學類專業,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專業類別的學生在勞動知識、勞動習慣與品質觀察維度上的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在勞動價值觀、勞動技能、勞動創新等觀察維度上的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評分均低于非醫學類專業學生。
將不同家庭所在地學生的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評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不同家庭所在地學生與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家庭在城市的學生評分均高于家庭在農村的學生。
將不同月生活費的學生評分與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評分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不同月生活費的學生與各觀察維度的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呈現月生活費越高的學生評分越高的趨勢。
學生是否為獨生子女與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勞動素養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與大部分研究結論相一致[11]。這表明大學年齡段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行為與生活能力,即便是脫離家庭環境,學生依舊能夠獨立完成勞動任務。
廣東省5所醫藥院校468名學生勞動素養人口學變量評分的具體結果詳見表3。

表3 廣東省5所醫藥院校468名學生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相關人口學變量評分(分,
學生勞動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的鍛煉同樣重要,但不可避免地會因為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活動相互擠占而降低學生知行合一的實效性[12]。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勞動教育之后,高年級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創新和勞動習慣與品質等觀察維度評分有所增加,這提示學校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實效。學生訪談中發現,現階段醫藥院校基本上處于以專業實踐代替勞動教育的狀態,學生獲取勞動知識主要通過專業課程學習或臨床實踐實現。訪談中某學生表示,以往學校將寒暑假見習或實習報告質量作為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對象,由輔導員進行評分,但他不覺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教育,因為從中不能有效學習到有關勞動的知識。另有學生認為,平時的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都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很少接觸到創新創業教育、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勞動安全等內容,希望勞動教育課程能夠緊密結合大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求。因此,醫藥院校應當開設必要的勞動課程,在人才成長全過程中有機滲透勞動素養培育,這樣既能夠避免擠占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又能夠達到勞動素養提升的實效。
大學生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力所能及的創新活動,對促進其創造性發展以及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3]。本研究勞動素養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勞動創新觀察維度的觀測點“在勞動實踐中(如實驗操作、社會調查)我通常能夠發現存在的問題”上的評分較低。訪談結果顯示,學生在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或科研實驗活動的主要目的有“為了個人興趣、毫無目的參加、為了綜測評優”等,這說明部分學生尚未能正確理解創造性勞動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所在。因此,醫藥院校宜在新生入學之初就向其闡明創造性勞動的意義,結合專業特點組織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臨床實踐、技能培訓、醫學實驗與實踐技能競賽、其他學科競賽等,在實踐中有機融入并加強勞動素養的培養。通過相關的培訓和實踐訓練,使學生習得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勞動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
勞動技能的掌握程度取決于參加實踐的頻率與取得的效果[14]。學生訪談中發現,不少學生存在這樣的觀念,認為對醫學生而言,醫學科學實踐和臨床實踐勞動才是最有意義的勞動,普通的社會志愿者活動、家務體力勞動是沒有技術含量的勞動,不值得花時間去做;學校在寒暑假期間布置社會實踐任務、交表蓋章等形式化現象普遍。因此,這也體現在醫學類專業學生勞動素養評分更低,忽視了體力性勞動對于人格養成的鍛煉作用。醫藥院校勞動教育必須引導大學生擺正創造性智力性勞動和體力性勞動的關系,兩者不可偏廢。
有關研究表明,即使接受同等的勞動教育,學生既有可能養成符合時代和發展要求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也有可能產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淡化勞動”等規避性思想[15]。本研究結果顯示,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評分受學生家庭背景的影響相對較小;學生訪談中發現,部分家長為了保證學生學習時間會剝奪他們參與家庭勞動的機會,這反映了現代家庭勞動教育內容的缺失。因此,倡導開展勞動教育,更需要家庭和全社會的重視與支持,應當安排大學生更多地參與家庭勞動、社會勞動,承擔起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及早感受勞動的艱苦,體會付出后收獲的快樂,如此才能夠獲益終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廣東省5所醫藥院校學生整體勞動素養水平較高,但勞動素養各觀察維度之間發展并不平衡,其中勞動價值觀、勞動知識、勞動技能3個觀察維度的評分較高,而勞動創新和勞動習慣與品質2個觀察維度的評分較低,這提示醫藥院校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過程中,應當重視勞動創新的培養和勞動習慣與品質的養成。本研究中還發現,醫藥院校學生勞動素養水平在性別、年級、專業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這主要受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與教師、父母教育理念與方式、自我要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勞動素養對于醫藥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存在著樣本覆蓋學校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太均勻、學生數量不夠充分、指標設計不夠全面、勞動素養相關因素未全面概括、調查過程主要通過網絡因而未能在對象存疑時即時進行解釋等問題。后續研究中需要擴大問卷調查及訪談樣本的數量和覆蓋范圍,以使結果更具說服力和參考價值。此外,還可以從勞動創新等視角繼續深入開展醫藥院校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對策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殷子寓:撰寫論文;吳他凡:審閱論文、修改指導;盧秋菊、許為冬:實施研究、采集分析數據、統計分析;李建華:審閱論文、獲取科研經費、全程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