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美

龍場九驛是明洪武年間由水西彝族奢香夫人開辟貴州驛道時所建立的,是用于連接黔中與黔西北的交通要道。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管理,鞏固政權,支持奢香夫人開辟驛道。奢香夫人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土司長期的發展,修建了龍場九驛。線路規劃及驛道形制體現出了驛道的修筑情況?,F主要從制度管理、經費來源與花銷來探討驛道的運行機制。龍場九驛的開通使政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加強了黔西北地區的開放,促進了貴州經濟文化的發展,為貴州建省提供了歷史契機。
修筑龍場九驛的歷史緣由
龍場九驛修建的外因
從國家層面來說,修建龍場九驛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穩固政權。從秦漢至兩宋,貴州的交通網一直處于“孤僻”狀態,雖有秦朝開通的“五尺道”、漢朝開通的“南夷道”、唐朝開通的“牂牁道”、宋朝開通的“買馬道”等,卻缺乏通往貴州腹地的固定路線,國家對貴州管理不易,使貴州的社會生活未能與全國同步發展,處于“封閉式”的社會狀態。
洪武十五年(1382),烏撒、芒部、東川叛亂,水西持觀望之態,迫使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要求前線將領謹慎提防水西領目靄翠。洪武十五年(1382),敕諭傅友德:“可留兵四百守水西城,以觀靄翠動靜。”并要求傅、沐兩人在赤水、畢節和七星關各設一個戍守,在黑張以南、瓦店以北各設有守衛扎營戍守,以便明朝管控水西區域。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又敕傅友德等曰:“其烏撒、芒部等諸蠻,外雖效率,中藏狚詐,倘或托以心腹,將有意外之變。龍海諸蠻奸詭尤甚,水西恐與賊詭計,皆須防閑。”說明元王朝雖已覆滅,但剩余的勢力一直活躍于西南地區,并拉攏及誘導西南地區的土司們聯合抵抗明王朝統治。為避免“弧形包圍南宋”事件重演以及確保信息及時傳遞,加強中原與西南地區之間的聯系,開通驛道已是必然之舉。
此時,奢香夫人開置驛道的舉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加強了貴州與四川、云南、湖廣等地的聯系,更加強了朝廷與邊疆地區的聯系,讓明中央政府可以更有力地管控西南地區。
修建龍場九驛的內因
從土司這一內因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世有其地,世管其民。水西土司轄區廣袤,安氏先祖在貴州水西之地延綿了一千多年,早已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權利統治結構,率彝族四十八部土目。洪武四年(1371),水西土司靄翠和水東土司宋欽率部歸附明朝。靄翠老后,奢香夫人難以把控好整個水西之地的局面,為了安氏世代管理水西之地,讓水西之地的土民們在此安穩地繁衍生活下去,得到朝廷的支持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其二,世統其兵,世襲其職。奢香夫人被馬燁陷害,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誠,奢香修建了龍場九驛。根據成書較早的《炎繳紀聞》記載,明洪武初戍守貴州的官員馬燁堅持民族偏見,違背了朱元璋安撫西南蠻夷的政策,并想要摧毀諸羅和各縣。馬燁借機以皇親貴胄的身份打壓奢香夫人,用“素惡奢香”“辱香激諸羅怒”等行為激憤水西部眾,以此為由出兵剿滅水西。劉淑貞出面勸阻四十八土目,在與奢香夫人商議后,奢香夫人決定去北京向朱元璋揭發馬燁的種種罪行。朱元璋召見奢香云:“汝等誠苦馬都督乎?吾將為汝除之,然汝何以報我?”奢香夫人叩頭曰:“吾蒙圣恩,當令后裔世世戢羅夷,不敢闖禍。”朱元璋曰:“此汝常職,何言報也?”于是奢香夫人承諾“開赤水烏撒道以通烏蒙,立龍場九驛”。朱元璋大悅,遂斬馬燁。奢香夫人信守承諾,回水西后,穩固其境,遂開偏橋,立龍場九驛,受到世人的贊揚。
綜上,水西地區在奢香夫人的帶領下避免了動蕩。而龍場九驛的開通使水西地區打破了原有地域的限制,使區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為該地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龍場九驛的修筑
線路規劃
奢香夫人所修建的龍場九驛是通往黔西北地區的重要驛道。該驛道從貴陽出發,依次經過龍場驛、六廣驛、谷里驛、水西驛、奢香驛、金雞驛、閣鴉驛、歸化驛和畢節驛,九驛沿途還設有十八站,因以龍場鎮為起點,故被稱為“龍場九驛”。
作為驛站的起點,龍場驛位于今天的修文縣附近,是當今貴陽市的“北門”。史料記載:“鴉關,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環疊,中惟一徑可守,洪武間,貴屬四川布政司,故驲道經焉?!绷鶑V驛為第二個驛站,位于今修文縣六廠鎮廣城村山頂。第三個驛站是谷里驛,其位于今貴州黔西谷里鎮以北1千米,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東南起于谷里驛,西北與奢香驛相接,據載“谷里驛,在治城西北一百八十五里”。水西驛為第四個驛站,位于今城關鎮黔西前進村鴨池寨以東方向,它曾是烏江上游干流中的一座鴨池河渡口,據載“水西驛,在治城西北二百一十里”。龍場九驛的第五個驛站是西溪驛,也稱奢香驛,位于今黔西林泉鎮的衛星村北,水西古驛道西溪段,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前后。第六個驛站是金雞驛,位于今大方縣南部。道光的《大定府志》將金雞驛站的位置定在大方縣南部的小屯。第七個驛站是閣鴉驛,它位于今天的大方雙山鎮和竹園彝族苗族鄉兩處的交界處,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第八個驛站是歸化驛,從閣鴉驛過落折河、雙山、老塘、沙子哨再到歸化驛。從歸化驛西行經梨樹坪至畢節二鋪,頭鋪即畢節驛,其于“洪武十六年置,位于今貴州畢節縣城內”。畢節驛作為龍場九驛的終點,也是川黔滇驛道所經之地。
驛站形制
關于龍場九驛各驛站的形制情況,據資料記載,龍場九驛的形制與現今遺存下來的痕跡截然不同。如驛站的起點龍場驛,在陽明洞前,有一“丁”字形橋?!缎尬目h志》記載:“永濟橋,又名曲尺橋。橋形如矩,世人謂矩為曲尺,故名?!钡诙€驛站是六廣驛,其建立于山頂,地勢西高東低,西面為陡峭的山坡,城墻依山建立,東面地勢平坦,現已辟為梯土,不見城墻蹤跡。第三個驛站谷里驛,它橫跨朵泥河。目前,谷里驛道約有2.5千米路段保存完好,驛道依山勢而行,曲折蜿蜒,寬在1.1到1.5米之間。這一段道路名為“五里碑”,驛道多用馬,又名“馬路槽”。第四個驛站為水西驛,主要從谷里驛開始西行,經楊柳塘、打鼓寨、官莊到黔西城東南一千米處達水西驛,其遺址上已建立了水西公園。第五個驛站是西溪驛,也叫奢香驛。此路以碎石鋪成,長約250米,至今保存完好。第六個驛站是金雞驛,至今屯石墻院還有遺址,遺址之外的古道也保留了下來。第七個驛站是閣鴉驛,全長近15千米,寬約2.5米,由碎石建造,有大閣鴉、小閣鴉。小閣鴉至今保存完好,其至雙山鄉段有長約5千米,寬約4米的石板路。第八個驛站是歸化驛,現在雙山、沙子哨一帶尚殘存一些古驛道。最后一個驛站為畢節驛,納雍至今尚存梯子巖,南北兩面絕壁上有鑿石而成的梯狀路。
當年促進貴州飛騰的奢香古驛道現已變成歷史遺跡。隨著時代變遷,貴州古驛道(龍場九驛)已被貴畢、貴渝、貴新、黔滇等高速公路所替代。貴畢路復延龍場九驛“六廣、谷里、西溪、歸化、閣雅、畢節”六個驛站,體現出了前人與后人“古驛通山失險”的科學眼光。
龍場九驛驛道的運轉
運行機制
明朝時期針對驛道的運轉制定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如地方上的驛站受布政使與按察使雙重管理,主要以按察使為主。明代的驛道由各省的地方主管郵驛長官來管轄,其下有各州縣的驛丞。“驛丞典郵傳迎送之事。凡舟車、夫馬、廩糗、庖饌、裯帳,視使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謹供應之。支直于府若州縣,而藉其收入。”從而構成了地方郵驛的專業管理系統。龍場九驛由地方管理,其中龍場驛和陸廣驛隸屬于貴州宣慰司,其余屬大定府直隸州。各驛站都設有一定的人員看守,分為驛丞、吏、夫三個等次,而走馬和供館均由固定的土目或頭目負責,驛道管理人員均由水西安氏獨立出辦。
驛站的運行機制因地而異。每個驛站均設一名驛丞和吏,而額馬和鋪陳數目由驛站大小而定。劃分驛站大小的主要標志為馬匹,其設備、人夫、經費等定額取決于馬匹數量。如龍場九驛的龍場驛站,設驛丞一員,吏一員,額定馬匹23匹,實有25匹,有2匹腳力不便,不計于內,鋪陳23套。走馬和供館由宣慰司安疆臣下夷目花仡佬八寨土民承辦,宣慰設館田360份,每日輪流一份佃戶供役,正德年間有驛丞王守仁,余姚人。龍場九驛管轄情況具體如下表所示。
經費來源
驛道的運轉離不開經費的支撐,因為驛站需要解決夫役差派,驛傳體系越龐大、越完備,就需要越多經費,所以驛站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來源。一旦經費緊張,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如人員缺額、設備陳舊、無人應役等。關于驛費問題,驛站經費主要來源一是田賦稅銀,二是設有專門的館田。《明會典·驛傳四》記載,“凡驛馬孶息,洪武十八年,令各處驛馬不問官給自備,其孳息聰令貨鬻惟為事囚軍、官給馬匹有孳生者,仍令報官”。
貴州驛道的費用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供給驛館鋪陳、接待所需要的館錢;二是用來購買馬驢、養馬等的費用,也叫“馬館銀”。土流并治地區會按照交納上來的田糧數量來安排馬驢,由土戶在驛站里服役。其中主要分成7等,一等是納糧百石,出備上等馬1匹,民夫一名,若一戶不足百石,可多戶湊足,并買馬出夫應征;七等是納糧1石5斗以上,不足2石者皆充當鋪兵。初設驛站期間,為保障驛道供給,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開設湖廣五開至靖州的驛站十二處,驛夫以刑徒充當,仍令屯田自給”。每驛道設三百余人,驛夫多數以刑徒充當,月給米五斗;驛站設有鋪,每月支出米有二斗。
貴州驛道的驛傳體系能夠成功,主要是從驛道的宏觀布局、組織設置,到路線規劃、機構調整、驛路運轉皆有嚴密的規章制度。
龍場九驛的歷史影響
國家對邊地的控制
從國家發展的層面來說,龍場九驛的開通有利于增強朝廷對黔西北地區的管控力度,鞏固政權,同時也為全國改土歸流作了鋪墊。
其一,驛道的開通打破了中國黔西北地區以前交通相對閉塞的局面。水西土司管理的西南地區逐漸發展為明朝政權直接管理,并派遣軍隊平息各地叛亂。如苗金臺等人在平越作亂,引起了水西蠻阿忽騷動,宣慰司受命清理水西叛亂之人。萬歷年間,水西宣慰使安疆臣率領大軍在平播之戰中立下戰功。其二,設立衛所,改變貴州的政治形勢。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平定云南后,由于軍事上的需要,在貴州建立了大量的衛所,大量中原地區的人民以軍事移民的方式進入了貴州。設立衛所可直接把控交通要道,造成了流官統治的局面,便于監管土司形勢。其三,明朝的調北填南政策使貴州的民族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讓一個“蠻夷之地”逐漸形成了“夷多漢少”的局面,使“改土歸流”在貴州得以推行。而大量漢人深入貴州地區與貴州各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加強黔西北的開放。
加強黔西北的開放
龍場九驛的開通為文化的進一步廣泛傳播與進行市場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空間載體,同時也使黔西北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在經濟上,龍場九驛的開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一是糧食產量增加。貴州驛道開通后,朱元璋采取“移民就寬鄉”政策,貴州也成為“調北填南”的重點區域。明時以屯養軍,軍屯與民屯在洪武年間新辟土地規模較大,大幅度增加了農耕面積,使得貴州的糧食產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二是衛人與夷民雜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水西憑借驛道與省內各地及湖廣、四川、云南等地連通,使水西之地百貨匯集,商業日益繁榮,主要貨物有絲、麻、布、革器、馬氈、茶、油等??梢?,驛道的開通有利于交通沿線人口、經濟的持續增長,也促進了該區域農業、牧業和公路運輸業的蓬勃發展。
從文化上,隨著龍場九驛的開通,長期以來的民間小道成為官道,得到了很好的維修和擴建,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開放”。土司首領奢香夫人注重研習漢文化,“躬親倡文明”,甚把父子連名制改為“安”氏。洪武二十五年(1392),宣慰司在水西治所之地創辦貴州宣慰司學堂,開創了貴州官辦漢文學堂的先河,培養出一批新一代少數民族才子,促進了生產工具方面的教學實踐和操作方法上的創新??梢?,奢香夫人與歷代宣慰使積極倡導推廣中原傳統文化,加強彝漢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貴州的社會經濟及民族文化的內外交流和發展。
總的來說,龍場九驛的開通改變了貴州歷史上道路相對封閉的狀態,開辟了畢節彝族與中國西南部之間的道路,讓貴州成為川滇黔毗鄰地區連接的重要樞紐,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對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貴州建省的重要契機。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