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湖北神農架是我國重要的自然遺產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迅猛發展,社會對自然遺產地的重視和關注度不斷提高,受眾對自然遺產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游覽觀光,而更多的是對其歷史由來和科學內涵進行探索,同時也希望獲取渠道更加多元和便利。受眾只有真正了解自然遺產的內在價值,才有可能參與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中。現利用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方式對湖北神農架的內在價值進行挖掘,希望能夠擴大其影響力。
中國自然遺產的保護現狀
世界自然遺產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為了保護自然遺產而設立的,各國根據《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規定要求進行申報,申報成功的自然遺產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文化遺產3類。截止到2018年7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5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我國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與意大利并列第一(都為53項)。
自然文化遺產是獨特且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是國家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自然遺產的價值由豐富的自然資源所產生的文化價值和衍生出的經濟價值組成。自然遺產地的自然資源是地球演變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是自然環境的調節器,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地,其承載的科學信息是遺產地最重要的保護對象。而每一處自然資源都是絕妙的自然現象,具有罕見的自然美和生動的美學價值,每一個自然遺產地都是一座天然的美學博物館。自然遺產地所擁有的應用價值和衍生價值必須依賴本底價值而存在。目前重點開發的旅游休閑屬于直接應用價值中的一種,側重旅游開發,以不同的旅游模式開發自然資源,形成特色旅游活動,滿足游客的感知體驗需求。其雖然為當地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價值,但從觀點上并沒有認清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主次關系,沒有針對不同的遺產進行獨立的分析,切實解決遺產資源中為什么要保護,保護什么,以及為什么要利用,到底怎么利用的問題。
湖北神農架的保護價值與傳播意義
2016年7月17日,中國湖北神農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湖北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于中國西部高山區向東部丘陵平原區的過渡地帶,也處于亞熱帶氣候向暖溫帶氣候的過渡交叉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這里保存著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成為中國東、南、西、北動植物區系的薈萃地,素有“物種基因庫”“瀕危動植物避難所”之美譽,是研究生物物種多樣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規律的理想場所,極具科研和保護價值。近年來,湖北神農架以“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目標,加快建設國家公園和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旅游業,2022年接待游客1900萬人次,同比增長6.5%;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72億元,同比增長7.8%。以“旅游+”“+旅游”鏈式思維持續推動旅游主導產業與農林特色產業、康養優勢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并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分區、分級、分類推進高水平保護,提升其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及持續性。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湖北神農架旅游,在經濟應用價值的基礎上充分發掘自然遺產的科學研究、教育啟智等功能,提高自然遺產的保護和應用價值,特別是科普教育、啟迪智慧和愛國主義教育等三個方面有無限的拓展空間。
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對外傳播上的優勢
信息可視化是指為滿足目標受眾需求,對信息進行分析、重組、優化和傳遞的視覺設計方法。它可以讓抽象與枯燥的內容轉化為更容易讓用戶看懂的視覺形式。通過圖表、圖形符號、文本、版式、色彩等多種視覺表達手段進行綜合表達,實現快速準確的傳播。而信息的通用性特征使其可以跨域文化和語言,是信息爆炸時代解決各類復雜問題的有效手段。同時,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國民科學素養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2019年4月發布的《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2018年)》中,2018年,中國網民科普搜索指數為91.64億,較2017年增長19.17%。大眾獲取科普知識的意愿非常強烈。自然遺產背后蘊藏著大量的地質學、生物學等知識,有的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僅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科普無法吸引人們的注意,無法達到有效傳播知識的目的。因此,對專業的科普信息進行可視化表達可以充分發揮科普信息圖的優勢,再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創造更大的傳播價值,同時也讓湖北神農架在單一的旅游休閑基礎上發揮科普教育等應用功能,真正實現在自然遺產本底價值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和開發。
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策略
數字化遺產保護是目前較為有效的一種保護措施,它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打破了現實遺產在地理、物理上的界限,把“實物導向”變成“信息導向”。數字化遺產保護是對現實遺產保護的發展和補充,真實的遺產地也是實現數字化保護的基礎。本次針對湖北神農架保護與傳播的研究將以數字化為出發點,打造具備多重功能的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平臺。該平臺主要圍繞遺產地現有的本底價值和應用價值進行信息整合。主要由服務型信息板塊、主題信息板塊、文化科普板塊組成。
服務型信息板塊主要用于發布湖北神農架景區的各種相關旅游信息。自然遺產地往往存在景區范圍大、游覽景點較為分散的特點,并且受氣候影響較為明顯。湖北神農架景區作為原始森林,其復雜的地形風貌、多樣的生物環境對游客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也對安全防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服務型信息板塊需要重點對景區的基本情況、空間信息和各類服務信息進行展現。采用導覽地圖、圖表等方式進行呈現,給游客提供便捷。
主題信息板塊主要由湖北神農架獨有的地貌和生物兩大方面構成。地貌板塊包括山地地貌、流水地貌、巖溶地貌、冰蝕地貌四種類型。地貌板塊采用與地貌對應的核心景點對地貌進行展現,其中山地地貌的代表為神農頂,流水地貌的代表為神龍谷,巖溶地貌的代表為燕子洞,冰川地貌的代表為大九湖。以時間軸的形態建立整個地質演變的過程,用剖面圖的形態展現湖北神農架整體的地層結構;以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對核心景區進行全景化的直觀呈現,引發游客的探索興趣,提升游客的閱讀體驗。生物板塊依舊以地理區域為出發點,以垂直自然帶譜為軸線,以樹形拓撲逐層展現其生物多樣性,使觀者形成一個立體的生物結構體系概念。同時,以獨立的分支對珍稀物種進行展現,將圖解和數據圖表相結合,全面表現動植物形態及其保護情況,形成湖北神農架動植物生物庫,并及時更新整體的保護數據,對其進行動態監控。
文化科普信息板塊以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地為基礎的衍生信息為主,重點包含湖北神農架的人文歷史、同緯度獨特性特征以及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以展現信息之間的關聯性特征。通過圖像、文字和圖表等多種視覺形式,直觀地表達自然遺產的獨特魅力。
整個平臺以科普傳播、信息服務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為核心功能,以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的自然資源為可視化設計的核心,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對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的各種數據信息進行可視化轉化。具體的設計策略包括以下幾點。
信息模型的構建
以各種文本的數據挖掘、網絡檢索技術及信息整合技術來構建基本的數據庫模型;主要是采集遺產的相關自然資源信息數據,并利用數據檢索技術對與其相關的多形態信息資料進行檢索,便于后期進行整合和分析。
平臺建設的框架
以前期整理的數據為基礎,對其進行分層、分類處理,構建集展覽、導覽、科普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應用平臺。以數字化智能展覽技術、新媒體傳播技術為工具,重點構建平臺的交互形態和使用模式,并且考慮未來的外部融通和內部提升渠道。實現媒體技術、傳播技術、電子交互技術在地域文化科普與交互體驗中的運用。
可視化的表現構思
整個平臺以交互形態為基本結構,涉及多種可視化的表現形態,能夠滿足旅游查詢、科普傳播以及科學研究等多種需求。因此,在可視化表達方面媒介形態相對豐富,涉及靜態、動態、交互等多種形式,在畫面、聲音多感官上進行綜合呈現。大量利用現有的虛擬現實技術對自然遺產地的風貌進行呈現,建立沉浸式的體驗空間,并且采用新媒體的動畫技術與圖形制作技術對地貌演變過程、地形結構特征等進行呈現。最終,利用物聯網和移動技術對湖北神農架的保護、開發利用和傳播進行探索。
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
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的可視化設計是在數字化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充分結合遺產地自身保護和傳播的相關需求進行的設計。利用現有的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對自然遺產相關信息從研究性到科普性的轉化。對該地的本底價值進行充分挖掘,圍繞其起源、發展、文化、地理、生物等多維度信息進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最終以可視化的形態進行呈現。對各類晦澀難懂的科普知識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進行展現。并在表達上根據人們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對信息進行合理再現和演繹,建立數據庫和可視化的設計模式,以智能仿真技術手段在虛擬世界重現自然遺產。在具體的設計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數據的采集和分析
對于湖北神農架的相關數據收集,應在網絡資源的基礎上大量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特別是要與相關科研院所進行深入合作,獲取更為全面、準確的相關數據,并且資料的類型要更加全面。所有資料首先需要進行數字化轉譯,其次根據整個平臺的功能進行分類整理,建立基礎數據庫。同時,數據信息需依靠數據處理技術進行分析,為后期可視化的表達提供創作基礎。
可視化的呈現方式
圍繞平臺建設目標,在前期數據整合的基礎上進行信息框架的梳理和構建,并逐步開展可視化呈現形式的探索。在傳統圖形制作技術的基礎上,嘗試新的數字技術,采用動畫、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豐富表現形式,在整體設計風格上要遵循真實還原和趣味生動相結合的設計原則。在交互設計上,圍繞信息的橫縱向關系進行設計,研究不同受眾的使用習慣和功能需求,建立相互的層級轉化關系和交互形態,保證整體設計的實用功能和藝術水準。
傳播的媒介形態
在平臺建設上,以目前受眾的使用習慣和功能要求,圍繞不同的終端進行設計。包括網頁、App等不同形態,增強傳播效果。同時,要注重平臺內容在線下的應用,在自然遺產景區可以加入以服務類為主的相關內容,在相關的學術著作或科普讀物中引入平臺的主題信息和科普信息,使線上與線下融為一體,最終形成完整的對外傳播體系。
自然遺產是世界遺產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傳播途徑將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運用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中,能夠對其未來的發展起到更有力的支撐。本次研究把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思路應用到具體的湖北神農架自然遺產保護中,為當前數字技術與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實踐方向,并且將自然科學、藝術創作、傳播學等多個學科進行交叉融合,為后期自然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奠定了基礎。
本文系武漢傳媒學院2022年校級科研項目“新文科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藝科融合的教學探索——以信息可視化設計專業方向建設為例”(項目編號:XJ2022001);2022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思政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20600136212224);湖北省教育廳2022年湖北高校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課程“信息可視化設計1”階段性建設成果(項目編號:714)。
(作者單位:武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