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林
在歷史發展中,所有積累并傳承下來的相關遺存與物品,都被稱作文物。作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核心主體,博物館主要承擔著典藏和展覽文物、傳播和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職責。為了更好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發揮文物價值,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國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必須加強博物館文物保護,引入科學的保護手段。對此,嘗試從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傳承發展的意義和原則著手,分析當下面臨的一些困境,提出相關發展路徑。
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文化資源,是承載傳統文化與歷史文明的重要介質,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持續發展過程中最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開展文物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歷史,明確具體的社會形態與意識,掌握各時期的文化信息與民眾智慧,從而有效豐富民眾文化情感,推進文化傳播。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物之多,蘊含的意義之深,可謂世界之最。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空間,可以有效典藏、保存、修復、展示、研究文物,是當前進行文物管理的重要場所,有利于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促進中國歷史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有必要重視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以保護促進傳承,使文物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傳承下去,所以對具體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路徑進行探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博物館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的意義和原則
重要意義
1.有利于文物保護修復
博物館除了要進行文物陳列展覽外,還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并根據文物實際狀況進行有效修復。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內的文物修復技術也在持續提升,甚至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統一制訂修復計劃,展開數字化模擬修復,從而提前掌握修復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項問題,實現科學修復。譬如一些古籍出土后存在缺字、少頁等現象,運用數字技術進行處理后,可以極大地還原書籍本身的面貌,有利于加強文物保護,為文化全面傳承及發展夯實基礎。
2.有利于文物全面共享
雖然博物館具有展陳文物的功能,但還要兼顧文物保護,這對實際的展陳環境、場地、時間等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有些文物經過成百上千年時間的洗禮,材質比較脆弱,不僅不便于展覽,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正常的學術研究。目前一些博物館內雖館藏豐富,但為了保護文物,很多文物并不能直接進行展示,這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博物館作用的發揮。目前,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力量,使博物館實現數字化展覽,可以更大程度實現文物展示與資源共享,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基本的展陳目的,還能有效保護文物,為文物研究者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
3.有利于歷史文化傳承
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各種文化彼此交織,沖擊著傳統文化的基礎地位,同時社會進一步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繼承與弘揚。歷史發展具有不可逆性,其中留存下的各類文物內涵豐富,不僅承載著歷史發展的痕跡,也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正確保護文物,能更好地引導大眾感知其中的文化魅力與民族精神,增強審美觀念和情感體驗,從而推進歷史文化的持續傳承。
核心原則
1.安全性
博物館對文物進行保護是為了延長文物壽命,所以要盡可能避免在保護過程中的二次傷害,堅持安全原則,絕不能直接采取難度過高或較為冒險的修復手段,所用修復材料也要保證環保,盡可能節約資源,以提高材料利用率。在實際保護前還需制定完善的工作規劃和流程,及時找出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以減少給文物帶來的破壞。另外,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修復要求,始終堅持安全原則雖然可能會導致最終效果無法保證,但能有效降低給文物帶來的傷害,把握修復周期,實現對文物的科學保護與持續傳承。
2.先進性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文物保護技術的進步,使得文物修復技術與材料等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參與保護工作的博物館人員還需持續學習先進的保護手段,不斷對傳統保護方法進行優化與革新。文物保護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因此在開展工作中不能過度以偏概全,而是要全方位審視保護方案,比如,文物保存溫濕度等都會給文物品質帶來影響,所以必須進行綜合考量與全面分析,以實現對文物長期的傳承發展。
3.科學性
所謂科學性就是要對文物的保護工作情況進行精準判斷,確保保護方案的合理性。文物保護涉及領域眾多,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還需要有嚴謹的態度和豐富的經驗,如此才能實現對文物的全方位保護。比如在面對多項保護方案時要運用科學手段進行比對,分析各個方案的優缺點,從而及時進行調控,避免問題出現。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
保護與繼承不協調
從現實情況來看,各級博物館都珍藏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其藝術、歷史和文化價值顯著。雖然博物館采取的保護手段都比較先進,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文物質量較高,但其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卻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這影響了文物價值的發揮,也使文物的傳承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信息化水平較低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管理逐漸實現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數字化。雖然文物保護發展時間不長,但基本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未來社會中,技術對大眾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深刻,這就給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一定挑戰,尤其是一些基層博物館,開展保護工作信息化會直接面臨一些問題,如數據庫建設不完全、服務系統較弱等,不利于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
投入資金整體較少
從目前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來看,資金短缺是其中最典型的問題,資金缺乏容易導致保存措施不完備、安保系統不全面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國內的博物館大多屬于非營利機構,其資金基本依靠政府的直接支持,外來資金在館內的應用相對較少,而一般政府資金投入比較有限,博物館難以依靠政府資金完全支撐各項保護與繼承工作。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傳承發展路徑
落實博物館的基礎工作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博物館內基礎設施的有效建設能全面提升博物館展陳效果和文物保護水平。如夾膠鋼化玻璃制作的展柜通常比較堅固,能避免文物因遇到意外狀況而受損。而結合文物性能實時調控博物館內溫濕度,能有效維持文物的出土狀態。其一,在日常管理保護中,保存庫、陳設室都要安裝溫濕度監測器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就要及時進行調控,或者使用化學調試劑實時調節。其二,博物館內外空氣交換和流通,都易給博物館的溫濕度、空氣成分帶來影響,所以還需對展示柜實施密封化處理,尤其是一些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的文物,要盡可能減少其和空氣的接觸,避免環境變動引起文物變質、發霉等問題。其三,博物館內所有文物都要避免靠近紫外線、燈光等熱源,尤其要避免燈光直接照射文物。其四,定期用空氣凈化器進行除塵、除螨,防止灰塵給文物安全造成影響。其五,博物館內所有材料的選擇都要科學合理,要嚴格控制材料質量,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等有毒氣體的材料。
2.完善文物管理制度
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應建立在健全文保制度的基礎之上,因此還需基于不同時期文物的實際特點和當前的文物保護政策擬定相關管理制度,如《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除此之外,首先,應將藏品檔案及時上報給有關部門進行備案,防止檔案丟失或缺損。其次,基于博物館的實際狀況針對開閉館、應急疏散、安全管理、人員培訓、文物提用等建立專項制度,實現凡事有章可循,以減少出現問題后無處追責的情況。比如對于文物提用,要根據文物級別,基于領導審批權限報批,填寫憑證,辦理提用手續;文物一旦提用,應由提用部門與人員負責文物安全保護工作;提用文物歸館時,應認真核對文物狀況、數量,辦好手續,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記錄并向上報告,由上級進行處理,并將處理意見記錄在檔案中。
加強引入先進技術
1.引入先進技術
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還需借助信息技術促使文物管理的數字化發展,持續提升文物管理質量。首先,經過千百年的發展,絕大多數文物都比較脆弱,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安保措施往往比較嚴格,從而導致觀賞者難以窺見其全貌,也無法充分了解文物的藝術和欣賞價值。對此,可以借助先進的技術進行文物信息的采集、合成、剪輯,使文物實現圖形化、數字化,確保觀賞者在虛擬環境中能夠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其次,將瞳孔、面部識別等技術等應用到文物庫房管理中,外出展覽時給文物設置定位系統和紅外線監視儀,以便在出現意外情況后及時采取處理措施。再次,在文物修復保護中引入現代技術,根據文物實際保存情況采取合適的保護措施,比如可以運用X射線技術對青銅器表面的銹蝕物成分進行分析,檢查是否存在有害銹,了解具體的腐蝕程度,從而為后續焊接、整形等修復保護工作提供技術參考。最后,在博物館內設置數字化展廳,利用虛擬現實、全景漫游等相關技術,帶領參觀者深入體會文物的價值,沉浸式體驗文物本身蘊含的歷史文化,為文物的繼承發展奠定基礎。
2.建立監管系統
為進一步完善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繼承發展,還需建立專門的文物管理系統,針對文物管理狀況進行日常檢查,同時也為公眾參與文物保護提供了重要渠道。對于該系統的建立可以嘗試從這幾方面入手。其一,法律法規平臺。即建立文物法規平臺,將目前所有和文物保護、繼承相關的法律規范都整理出來,在給博物館工作人員提供政策導向的同時,為公眾創建一條了解文物政策的相關渠道。其二,文物信息平臺。在該平臺集中展示全館內所有文物的信息,同時運用數據庫疊加的形式統一發布,實現文字、圖片、視頻的相互結合,豐富文物信息,在促進文物保護的同時,為公眾了解文物信息提供一個入口。其三,文物保護項目平臺。由項目實施方在該平臺上提交申請,及時更新項目內容,確保項目開展過程公開透明,便于公眾和文物管理人員隨時監督。其四,文物動態監測平臺。在該平臺中,連接館內各區域的文物監控點,記錄監控數據,以便在出現異常狀況后及時發現并處理。
創新文物保護傳承理念
1.文物保護層面
文物保護工作經過多年發展,各級博物館基礎設施基本齊全,一些重要的博物館內甚至擁有與世界頂尖技術相適應的精密設備。要對文物進行全方位保護,以保證文物信息采集與數據分析的準確性。這就需要博物館及時轉變思維,持續完善文物保護與傳承思維,打破固有思維限制,建立古今共享模式,真正利用文物本身深層次理解其中蘊含的真實文化,為現代人建立更為完善的審美體系與精神世界,并為文物的持續傳承發展奠定基礎。
2.文物傳承層面
從目前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來看,部分還停留在對文物本身的管理上,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開發較少。為此,在充分落實文物的基礎性保護工作后,還需要深度開發其中的文化價值,合理研究,使大眾充分了解文物所處時代的歷史狀況與人文景觀。比如博物館可定期組織開展專題展覽活動,基于歷史專題,對不同朝代的文物進行統一展覽,使參觀者充分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或加強與傳媒機構的合作,制作與各項文物相關的綜藝節目,具體可以參考《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使文物真正“活起來”,讓更多年輕人走進博物館,與文物展開充分交流,在獲得一定文物滋養的基礎上充分感知傳統文化。同時,還要為前往博物館的參觀者創造更多互動機會,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使其主動表達自身所思所想,深化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優化文物保護傳承宣教
1.加大宣傳教育
單純依靠工作人員的力量進行文物保護與傳承,難以真正實現博物館的工作目標,因此需要盡可能調動全社會力量,建立多方合作、全面監管的文物保護與傳承格局。在新媒體時代下,可以借助這一優勢對文物保護宣傳教育途徑進行拓展。基于新媒體受眾范圍廣、信息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可以將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和傳承工作進度及時告知公眾,引導公眾主動參與到對職能機構的監督過程中,促使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2.培養高質量人才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根本在于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支持,因此必須加強人才培育,使更多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技術在文物保護和傳承中得到廣泛應用,強化工作質量。具體來說,應定期針對在職人員展開培訓,邀請專家學者在館開展學術講座,更好地指導館內工作人員實施文物保護與傳承,全面優化館內環境,保證文物安全。
時代發展促進了文物保護和繼承發展手段的革新,但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文物保護仍然面臨著一定困境,如資金投入整體較低、信息化水平較低、保護與繼承不協調等。為進一步延續文物壽命,提高保存期限,促進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必須落實博物館的基礎工作,融入現代先進技術,持續創新文物保護傳承理念,優化文物保護傳承宣教,以實現對文物的合理保護,提升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