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圖像因感性直觀而顯現出強大的沖擊力和感召力,逐漸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載體。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是新時代講好思政課的基本遵循。以圖像講深、講透、講活高中思政課,應在抽象與具象相統一中繪構知識譜系,在編碼與解碼相統一中系統呈現道理,在“顯”“隱”相統一中實現情理共振。
關鍵詞 圖像;高中思政課;實踐路向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4-0064-03
習近平總書記在觀摩中國人民大學思政課教學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sup>[1]總書記的這一論斷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從現實來看,利用圖像將抽象的思想變為感性的材料,已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討圖像視域下講深、講透、講活高中思政課的實踐路向,對高中思政課教學實踐具有現實價值。
一、何以“講深”:在抽象與具象的統一中繪構知識譜系思政課的道理往往是高度抽象和凝練的,而且思政課內容體系的抽象展開是集理論源頭、本體理論和理論延展為一體的。把思政課講深,就是要系統深入地揭示思政課的學理和真理,然后把道理闡釋深刻。圖像視域下,思政課教師要運用圖像介質把思政課講深,就需處理好將抽象的思政課道理轉化為具化的形象和以立體形象再現抽象道理的關系,以此實現道理在“自上而下”的系統展開中和“自下而上”的層層縱深中被講得徹底、深入。
(一)在抽象到具象的過程中實現“自上而下”的講深
首先,要在深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展開圖像化演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講深思政課的源頭活水,讀原著、悟原理、學原文也是中學思政課教師提升理論涵養的必經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決定著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維視野的廣度、思想境界的高度?!?sup>[2]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應研讀經典著作,在領悟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邏輯理路、思想精髓、核心要義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展開內容的圖像化具現,從而讓學生在徹底性和科學性兼具的感性內容引領中不斷步入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之域,并逐漸以馬克思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知思政課的道理。
其次,要在把握本體理論中展開圖像化具現。高中思政課的內容既具有思政課的一般屬性,也有其特殊之處。所以高中思政課教師在把抽象內容具化為形象之時,不僅要采用常規的具象化路徑,而且要緊緊圍繞本階段的內容規定實現縱向和橫向的具象化拓展。例如,高中政治統編版教材由4冊必修和3冊選擇性必修組成,基于這樣的內容本體,高中思政課教師在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感性形象中,既要勾勒出每一冊教材內部的知識構造,并依循這種內容結構展開內部知識點、內容面的圖像化拓深,又要探尋不同分冊教材之間的相互關聯,使其成為具化內容的橫向拓展與輔證。如此,本體理論的形象化才能在縱向和橫向的統一中逐漸立體。
再次,在借鑒和吸納其他學科理論的基礎上展開圖像化構建。高中思政課教師在熟練掌握本學科知識體系的同時,也要積極吸納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來輔助思政課理論的具象化。例如,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思政課的感性圖像更具吸引力,歷史教材中的圖像則可以進行輔證等。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對理論的具象化,應把其他學科的有益素材、手段、敘事方式等吸納為思政課圖像具化構建的“資源庫”和“補充倉”。
(二)在具象到抽象的過程中實現“自下而上”的講深
其一,要把形象再現的實踐經驗抽象為理論。高中思政課教師在圖像化教學實踐中,既會獲得成功的經驗,也會得到失敗的教訓?;诖?,高中思政課教師應該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并把這些經驗分析提煉為往后展開思政課圖像教學的理論參照,以此持續提升思政課形象化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這種實踐經驗的總結推進抽象理論在實踐檢驗中的發展和深化。
其二,要把形象再現中的教學問題上升為理論問題。事實上,高中思政課圖像化教學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僅是教學問題,更是理論問題。所以,高中思政課教師應該主動把圖像化教學中的重大教學問題作為理論問題來研究,進而從更加具體和多維的視角來闡釋思政課圖像化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對于圖像教學的認知特點等。如此,既可以實現高中思政課教師在教研一體中進一步講深思政課,也能在具體維度上推動思政課圖像化教學理論的延展。
其三,要在形象再現中熔鑄抽象邏輯。高中思政課教師在以形象再現思政課內容時,并非機械的呈現某一個道理或某一塊內容,而要“建立起概念與概念、概念與命題、命題與體系、體系與學說、學說與社會等之間的聯結關系”[3]。因而,思政課教師不能將形象具化的過程割裂開,要在持續融入抽象邏輯中澄清點與線、點與面的演化關系,進而不斷把形象內容層層推進到縱深之域,實現思政課理論具象向抽象的回歸。
二、何以“講透”:在編碼與解碼的統一中系統呈現道理把思政課的道理講透,是高中思政課教師以理論贏得學生、說服學生和引導學生的必然要求。圖像視域下,高中思政課教師要實現在“以圖喻道”過程中把思政課的道理講透徹、講清楚,就必須深入研究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體系、內容結構、價值目標、邏輯關系等,并科學把握思政課的理論之“道”與圖像之“器”的相互轉換關系。也就是說,高中思政課教師無論是以思政課道理編碼圖像,還是以圖像解碼思政課道理,這種轉換邏輯既要符合思政課道理的展開邏輯,又要符合圖像的呈現邏輯。只有“道”“圖”一致的透徹理論呈遞,“以圖喻道”才能直抵學生內心。
(一)遵從思政課道理,進行圖像編碼
一是把思政課道理編碼為歷史之卷。歷史是理論的關鍵證據和重要來源,也是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教科書。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在講述道理時,應該積極把思政課的具體內容與歷史事實、歷史事件、歷史故事等結合起來,編碼出與所講道理緊密相連的系列歷史圖像,并以這些歷史圖像“活化”理論,讓其成為道理轉喻的歷史證明,進而實現以史感人和以史化人。例如,在講授奮斗精神時,高中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把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的革命英雄、時代楷模的奮斗故事編織為生動的圖像,從而在典型人物的“現身說法”中煥活青年學生的奮斗激情和奮斗精神。
二是把思政課道理編碼為現實之態。理論聯系實際是把思政課講透的重要原則,也是持續增強思政課理論闡釋力和社會回應力的客觀要求。所以,高中思政課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時,應主動把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凝練為具化形象,使其成為理論的“解釋者”和現實生活的“再現者”,讓學生在理論與現實的場景鏈接中體悟道理。同時,針對學生關切的社會熱點、理論疑惑和思想困惑,思政課教師要有意識地以圖像形式將其轉換為課堂教學場景和討論議題,讓學生在“有圖有真相”和“身邊人說身邊事”的情境討論中解困釋疑。
三是把思政課道理編碼為未來之景。引導學生的未來發展是思政課的重要任務,而且思政課的內容體系本身就包含著大量關于未來社會發展的理論,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未來價值向往等。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圖像虛擬技術、數字技術等把思政課中的遠景理論創作為未來之景,讓學生在未來與現實相融合的圖像體驗中實現未來價值的錨定和理論意涵的構筑。
(二)遵從圖像呈現邏輯,解碼思政課道理
一是以圖像解碼思政課道理要把握“有意思”和“有意義”的協調。即教師既不能為了“有意思”無限的疊加圖像元素而造成價值意義的流失,也不能局限于“有意義”無限納入理論意涵而造成圖像形式的刻板,而應在圖像具化內容和內容嵌入圖像過程中促進“意”“象”的統一,使得圖像各要素既能完整的再現內容,而內容在圖像的支撐中也更加靈動。如此,思政課道理在圖像解碼中才能實現深刻的意義表達與生動的表現形式相耦合。
二是以圖像解碼思政課道理要把握圖文互構的相生關系。即以圖文互構的圖像呈現道理時,不管是以文字注釋道理,還是以圖像表意道理,都不是隨意地將文字與形象進行組合,而是要時刻注意文字與形象的映射關系,讓學生無論以文字看圖,還是以形象看圖,都能獲得同樣的意義與價值。如若不然,思政課道理不僅不能在圖文互生的圖像解碼中得到清晰的呈現,還將因為缺乏映照關系而產生歧義和混亂。
三是以圖像解碼思政課道理要把握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以圖像解碼道理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要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解碼方式。也就是說,對于同一內容,既可以采用靜態的圖像解碼,也可以采用動態的圖像解碼,抑或是采取立體式的圖像解碼,對于不同內容亦是如此。例如《邏輯與思維》的講解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偉大成就的內容則以短視頻呈現會更加直觀和令人震撼。
三、何以“講活”:在“顯”與“隱”的統一中實現情理共振把思政課講活,是提升思政課效能的重要前提,而思政課教師要想把思政課講活,就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圖像視域下,學生愈發習慣于通過圖像介質來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因而,高中思政課教師應“聚焦于以情感觸發、需要滿足及以現實觀照為著力點的受眾接受規律”[4],不斷把思政課的“顯”性內容轉化為“隱”性場景,同時以“隱”性思想意涵引航“顯”性的形象構筑,進而在“顯”“隱”相依中實現情理共振。
(一)把“顯”性內容轉化為“隱”性場景
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思政課教師以書面文字或口頭語言來勾勒理論世界的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具象可感的認知需求。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把“固態”的理論轉化為“動態”的場景,以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第一,促進文本闡釋向圖像敘事轉化。高中思政課教師要主動打破文字與圖像相對立的固化思維,積極把附著在課本之中的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等文字符號轉化為直觀可感的視覺形象,以不斷滿足學生的感官體驗需求和感性認知習慣,以形象認知驅動抽象認知,以形象體驗催生理論內化,進而讓學生在寓理以景中實現內容獲取和價值啟迪。第二,促進理論再現向意義同構進階。高中思政課教師在以圖像再現思政課內容時,要不斷突破簡單以圖像告訴學生“這是什么”的刻板模式,而應把思政課的具體內容置于圖像互動之中,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這是什么”,進而指引學生從被動接受者邁向能動獲取者,而后在圖像共同賦意中實現價值意義的構筑。第三,促進靜態圖像向活態形象轉化。當前學生對傳統的靜態圖像已“見慣不怪”,其價值傳導功能日漸乏力。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應不斷把傳統圖像轉化為活態形象,以更具空間感和新穎性的立體化形象載體煥活學生的認知興趣,以切實發揮視覺文化的濡化功能。例如,可以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經典的德育圖像,通過新興的編碼技術轉化為視、聲、觸為一體的活態圖像,讓學生在“新奇”的形象牽引中主動展開對優秀傳統美德的探求。
(二)把“隱”性思想意涵構筑在“顯”性形象之中
思政課以形象轉喻內容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看見”圖像,而是要實現思想意涵的構筑。因此,在把思政課理論轉化為“顯”性形象之時,要把“隱”性的思想意涵根植于視覺形象的象征與隱喻中,使其成為真正的“喻道”載體而發揮育人功能。一方面,要以思想鑄魂規制讀圖的失序。高中思政課教師在“以圖征意”時,不是毫無考究地把圖像移植到思政課堂上,而應賦予圖像鮮明地價值導向和獨特的內容意蘊,否則學生會在缺少價值賦涵中對圖像解讀產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失序,進而導致“以象抵意”的遲滯。另一方面,要以價值理性筑牢感性認知的基底。由于高中生正處于理性思維的養成階段,所以在紛繁復雜的圖像世界里很容易出現把感性體驗誤判為理性獲得的狀況,進而導致價值超越難以實現。因而,高中思政課教師不能只聚焦感性形象的展現,要及時澄明感性外觀并不是形象本貌,在此基礎上以理性邏輯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中不斷走向形象的里層內容空間,從而持續實現價值理性的超越。
(張芝燕,石林彝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昆明 652200)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2] 習近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全黨[J].求知,2021(12):4-11.
[3] 高國希.講深、講透、講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理[J].思想理論教育,2022(8):10-15.
[4] 畢紅梅,楊成雄.試論圖像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規律[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5):5-17.
責任編輯:毛盼盼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