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細節決定成敗”已老生常談,不光生活中需要追求細節的精致,話劇表演領域亦是如此。筆者在經歷學院教學與劇團工作后深刻感受到:很多演員對“表演細節”的重視程度不夠。看似不起眼的“表演細節”卻能幫助人物活生生地“立”于舞臺、幫助演員以人物的角度在舞臺上生活、提高觀眾對規定情境的信任度,在人物塑造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演員,要認真、仔細地挖掘人物的“表演細節”,強化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人物的真實性。
關鍵詞:表演細節;人物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9-00-03
一、表演細節的定義
“細節”二字顧名思義可譯為“細小的環節或情節”,在藝術領域的“細節”可以總的歸結為:生活形態特征的意識凝結、藝術形象賴以形成的具體而細膩的描繪、作品內容構成的一個要素。而“表演細節”這一詞是指在表演藝術領域中表演過程中的細節,其既包括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體現角色思想、情緒、態度、性格和身份等的心理特征細節,也包括用以表達角色而產生的特殊語言、形體造型、服裝道具等一系列外部特征細節,它可以是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兒路過華麗禮服店說出:“不好看,我不喜歡”后的一個回眸;可以是仇虎對具有血海深仇的“干媽”說出“我回來報答您”后的一個瞪目;也可以是一個年過七旬的老父親隨身攜帶的按鍵式小靈通……總而言之,“‘表演細節與生活中的細節不同,它是演員為了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而進行的一些有意識的細小動作和細微的感覺表現[1]”,是表演創作中的小單位,是看似不起眼卻無可替代的細節,對人物的表達具有重要作用。
二、表演細節在人物塑造過程中的重要性
(一)通過表演細節可以強化人物性格
演員隨意塑造一個形象、抓住人物形象基調并非難事,但表達人物輪廓僅是演員進行人物塑造的基本功,真正要做到塑造鮮活的人物就必須將人物的性格特征表達精確、到位。斯氏曾言:“一切演員——形象的創造者,都應該毫無例外地強調再體現和性格化。[2]”在諸多強化人物性格的輔助要素中,“表演細節”的幫助尤為重要。一個好的表演細節可以直接強化人物性格,提高人物塑造的質量,將人物帶進觀眾的內心,通過細微的動作和即時的小反應體現人物心理和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在話劇《原野》中,筆者通過常五的塑造經歷親身感受到表演細節的重要性,由于排練前期忽視了諸多表演細節的處理而使得常五爺人物不鮮活、性格不突出。后經導演提點,筆者便與對手共同商討,對每一處細節都認真琢磨,將人物性格在舞臺上放大,最終使常五的人物塑造有諸多細節處理的點睛之筆,如當常五喝酒上頭之后對金子吐露真言:“你們家里的事沒法明白。你說你婆婆好,你婆婆也說你不錯,可背后,背后總……”說到此時,常五抬了下頭,回過神來咽了一口口水,忙面帶微笑說道:“不說了,我還是不說才好”,說完眼神對向了酒杯,又咽了一口口水,當金子端酒過來時,常五兩眼放光,鼻子向前探、帶動身體向前傾,聞了聞酒香,抿了抿嘴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表演細節將常五這個人物貪酒、好酒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話劇《被證明無罪的人們》中,筆者所飾演的戴維·基頓在說到“監獄從我的身上奪走了生命的火花,因為從我在高中時拍的一張照片上,我可以看到,我在微笑,然而現在,在我周圍的人們再也不能在我的臉上看到更多的,微笑”時,努力咧了咧嘴,嘗試兩次后默默低下了頭。這個細微的動作將戴維·基頓不斷掙脫、希望能繼續像從前那樣燦爛微笑的心理活動展現了出來。盡管戴維很努力地做微笑的動作,但還是那張僵硬的臉,沒有絲毫快樂的臉,觀眾能感受到戴維自己也明白再也回不到以前了,令人心疼、同情。
(二)通過表演細節可以提高人物的真實性
陳明正老先生說過:“戲劇是人學,是寫人的。演員的表演藝術就是創造活生生的人物的行動,這是戲劇的中心。[3]”而通過“表演細節”則可以幫助演員更好地創造“活生生的人物的行動”,大幅增加表演的真實,一個外部細微動作的“小細節”可以帶來演員思想和內心體驗的“大真實”,一個與人物相符的細微動作,更能幫助演員感知正確的人物感覺、準確把握人物基調。筆者在進行人物模擬教學階段就對一位反復鉆研表演細節的同學所塑造出的退休老人形象印象頗深,這位同學專門為詮釋這一角色而尋找了一個按鍵式小靈通,將一個聲響巨大的小鈴鐺掛在小靈通上,每當退休老人拿出小靈通時還會挑挑掛在鼻梁上的老花鏡,瞇著小眼睛查看信息。這些細節深入人心,在創造真實規定情境的同時引發了觀者的思考,不斷增強人物的真實性。可以說,這位同學人物塑造出彩的原因便是表演細節的巧妙運用,能夠令觀眾通過眾多細節浸入情境,漸漸地信任、理解、同情這位退休的老人,所謂“細小的真實能引發巨大的真實”就是這個道理。
三、如何挖掘表演細節
(一)從生活中提煉細節
羅錦鱗老先生常說“演戲,就是活人演活人給活人看”,而要達到這個“演‘活人”,就必然離不開演員對生活的探索,對身邊點點滴滴小事的觀察和思考。在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各教學階段中,觀察生活這個階段極為重要,是打開演員與人物間大門的鑰匙,更是演員突破自我的試金石,只有從生活出發,演員才能賦予角色新的生命力。
對表演細節的探索亦是如此。生活中無處不細節,處處皆驚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言:“深入生活,比劇本任何討論或分析都更好地激發了筆者的幻想和創作情感。現在有了可依據以塑造形象的模特兒,有了可用來塑造形象的活材料,一切都獲得了現實生活的依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4]”演員要想更好地進行人物塑造就要把生活中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進行選擇性的儲存與加工。
觀察生活,不是為了觀察人們的日常,而是要善于觀察、挖掘特殊的“人”,挖掘其生活中的表情、行為、思想等所有和他有關的細節。演員的生活閱歷越充沛便越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不平凡,對細節的感知與捕捉便更為敏感。筆者自身塑造人物的經歷都是經過復雜痛苦的排練、日復一日的推敲、聽取不同觀者的意見后,才會產生質的飛躍。再拿話劇《被證明無罪的人們》中飾演的戴維·基頓來說,雖前期排練呈現慘不忍睹,但筆者始終沒有放棄,在生活中也時時留意,經過一個月的探尋,筆者觀察到了一名胖胖的、有著水汪汪大眼睛的男孩兒,未經歷過多世事的他性格直爽、待人真誠、不設防線,與戴維·基頓這個人物的生活狀態極為相似。通過長時間接觸后發現,他的可愛是源于自身的氣質與節奏,這立馬使筆者想到通過外部行為細節突出人物。漸漸地,筆者調整了戴維原本刻意的步伐、表情、聲音等,排演時腦中皆是與他生活接觸的畫面。如筆者飾演的戴維一出場便呆呆地低著頭,面無表情地看著地板,突然意識到該自己敘述了猛地抬起了頭,回頭看看前方的采訪者,膽怯地點了點頭,無措地坐下。有了生活這個源泉,戴維這個人物便能產生諸多有趣的表演細節,抓住觀眾的心。足以見得,對生活經驗的積累、對生活的細心留意是一名演員必須做的事,演員需要從生活中捕捉、提煉細節,幫助人物的成長。
(二)在分析人物過程中探尋表演細節
人物是劇作家創作出來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宏大的背景故事,都匯聚了作家對人性的認識與思考。因此,塑造良好表演細節的前提便是充分分析、理解人物,要分析劇本思想、主要事件、人物間的矛盾沖突,剖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外部行動的變化。正如筆者曾經排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版話劇《原野》所飾演仇虎的經歷一樣,初期接觸這個人物并沒有理解得十分通透,僅僅是為了復仇而復仇,沒有過多分析他一系列行為的原因,沒有進行自我問答,因此不能產生精彩的表演細節,每一次排練效果都不理想。對此,同組經驗豐富的前輩提出幾個關于仇虎的問題:“仇虎為什么聽到閻王死了后不開心反而憤怒?”“仇虎為什么不殺焦母反而還要來和焦母談話?”“對仇虎來說是金子重要還是復仇重要?”一時間筆者意識到自己并沒有將人物吃透、分析到位。之后,筆者便多次分析劇本,挖掘仇虎與劇中其他人物的潛臺詞,經過對人物內心不斷的探索、挖掘,筆者漸漸理解了仇虎在監獄里八年的隱忍,感受到他與悲愴命運、仇恨斗爭時的不甘。因此,筆者在處理仇虎聽到白傻子說“閻王死了”后的第一反應十分憤怒,但緩過神來嘴角又有一絲上揚,緊緊的拳頭也松了下來,內心痛苦、無奈與欣慰交織在一起,不知是怒是悲還是笑,但最終還是眼神堅定又握緊拳頭地問道:“那那個老太婆呢?”之后,當面對焦老太婆“回來干什么來了”的詢問,兩眼滿是怒火,握緊拳頭用冷冷的語氣說“干媽!”一只硬邦邦的手伸向焦母的脖子恨不得掐死她,滿眼殺氣卻冷笑著說:“我回來報答您了!”這幾個細節的處理是源于對人物的理解和充分的分析,分析人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沒有“完美”之說,只有“更好”之分,演員應始終“在路上”。
(三)與人物附體后下意識地塑造表演細節
作為演員,人物是演繹劇本的關鍵因素,與所飾演的人物附體是一生需要追求的目標。當演員想要表達一個劇本時,其事件本身并非發生在演員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物的生活,即人物對演員來說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人物的個人喜好、家庭背景、所處的社會年代、下意識行為動作等。不論演員所要扮演的人物和演員本人何等相似,都絕不可能等同于演員本人。它都需要演員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體驗,抑制演員本人與人物的相悖之處,發展其與人物相似之處,在可能的范圍里改造自己以適應人物要求,在表演時做到“此時、此刻、我就是”這樣一種假定的狀態,最終化身成演員[5]。無論演員怎么做,都會是人物的自我感覺,這種自我感覺有了,表演細節便會被下意識地創造出來,人物塑造便成功了。
就拿筆者曾排演過話劇版本《培爾·金特》所飾演的培爾一角來說,過程十分艱難。在排演初期,筆者便已明確表演細節十分重要,但創作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把握細節的運用與處理,導演一語道破人物不貫穿、動作做得生硬、缺乏有機細節的問題。于是筆者便更加注重人物的感覺,感受培爾的生活常態、遇到事情后的緊急狀態,在日常吃飯時、走路時、睡覺前都會以心中培爾的樣子去嘗試反應。漸漸地,筆者開始接近與培爾“附體”,創造了“因打水漂導致水花濺進眼睛里從而罵水花”“捉蝴蝶被蝴蝶驚嚇而摔倒”“吹牛時多次轉身嚇媽媽”和“吹牛后與媽媽對視時的撓頭”這樣眾多精彩的表演細節。
同時,眾多的表演細節是與人物附體后下意識產生的,無須刻意捏造、過分地思考設計。在話劇《復活》的排練過程中,一位演員飾演的法庭律師原本十分僵硬,人物不貫穿,行為不由衷,諸多動作為做而做。當導演多次指出要求其每天完成一個人物出場前的小品后,他漸漸地與角色附體了,最終演出時出現了眾多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精彩表演細節:當法官又一次十分積極主動地審問著被告時,庭長不耐煩地大吼:“你可以坐下了!”律師突然被嚇到、呆住了,愣了一下后緩過神來對庭長舉起他常用的鋼筆欲言又止,“啊!你……哼!”無語凝噎的狀態下氣沖沖地大步邁向座位,邊邁步邊回頭抱怨著,卻一不小心險被臺階絆倒,尷尬不已,摸了摸眼鏡沖地板喊了個“你!”接著又氣沖沖地狼狽回座,頓時全場觀眾大笑不止。這一段處理是演員自己即時產生的下意識行為,源于與角色附體后即興感知,但就這么一個無意間產生的表演細節便能將這位律師的性格強化給觀者,使人物立于舞臺,鮮活、生動。
四、結束語
筆者深感表演細節在人物塑造過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對成功塑造鮮明、鮮活的人物形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演員對表演細節運用得體往往會成為讓人物出彩的亮點,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先生說的那樣:“事物的真正意義,通常包含在那些細節里。”表演細節的出色處理可以使演出整體賞心悅目,富有精氣神。好的表演細節,要求每一名演員都要熱愛、深入、了解生活,盡可能多地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對身邊事留神觀察、用心琢磨各種不同性格人的不同生活細節,從而為自己舞臺創作積累能量;好的表演細節,也需要演員具備敏感的捕捉能力和極強的選擇能力,是否可以巧妙、合理地運用表演細節來表現不同環境中不同的人物性格,這還得取決于演員對表演細節的捕捉與選擇能力的強弱;好的表演細節,更要依靠演員有敏銳的內部感受力和精準的外部表現力,需要演員全方位的能力協同配合,運用渾身解數進行創作。演員要自始至終保持對藝術敬畏的初心和認真的學習態度,進一步開闊自己的藝術眼界,多了解姊妹藝術,不斷反思成長,做到“入迷苦練有癮”。幫助人物塑造多方面、提升人物的真實性與魅力,是演員需要矢志不渝堅守與探索的領域。
參考文獻:
[1]王兵.由“表演細節”引發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2(08):109-111.
[2]斯坦斯尼拉夫斯基,著.演員自我修養(第二部)[M].鄭雪萊,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3]陳明正.表演教學與訓練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4]史敏徒,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M].鄭雪來,校.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
[5]羅錦鱗.表演藝術的特性和演員如何創造人物形象[J].大舞臺,2018(03):12-17.
作者簡介:呂凌滋(1999-),男,江蘇蘇州人,研究生,從事戲劇影視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