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釔池?吳葉穎
摘 要:春節聯歡晚會作為國家級節慶儀式活動,是中國人民當代生活的基本年俗、中國新年集中彰顯的文化符號,對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廣中國傳統美學觀念發揮著不容替代的關鍵作用。回顧春節聯歡晚會四十年發展歷程,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以國家民族和諧為魂、以樂舞藝術設計為體是中央及各地春晚的共同價值原則;同時,借助時代發展的契機,在延續民族文化精神血脈的基礎上,通過舞美設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利用、轉化與結合,打造內容新穎、形式巧妙、視覺精神雙重享受的高質量節目是春節聯歡晚會的根本價值追求。春晚依靠舞美設計的科技性創新與藝術性融合,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美學價值觀。
關鍵詞:春晚舞美設計;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創新;傳統美學
中圖分類號:J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9-00-03
1983年至今,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然成為中國人春節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早期的黑白電視機到如今家家戶戶的大屏液晶電視,作為中國人每年除夕大餐的“春晚”,有了諸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更是給這道大餐添入了一番風韻。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中華傳統文化在春晚舞臺中的體現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說,春節聯歡晚會不僅象征著國家的繁榮富強,也象征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象征著華夏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濃厚的情懷。
一、春晚舞美設計的審美演變
為了能將春晚舞臺更加精彩地呈現在世人眼前,春晚舞臺設計成為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一環。春晚節目能否引人矚目,舞美在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至超過了節目本身給人們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央視春晚從早期的注重傳統舞美設計審美觀,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轉向注重舞臺視覺現代感的體驗性,再到后來關注中國元素和新技術的大量融入,無不顯示其日新月異的變化,“過去10年以來,央視春晚的舞美設計不斷創新,開始向空間化、場景化、沉浸感的方向發展。”[1]
隨著數字通用技術的發展,數字舞美的概念讓央視春晚舞臺的視覺體驗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譬如,2010年春晚舞美設計利用720根LED方形柱取代了往年常用的紗幔型筒裝設計,借助LED提升了舞臺在燈光和視覺效果上的多樣化; 2011年的舞美設計上則更注重中國傳統元素,利用剪紙花卉圖案營造了具有中國民間特色的節日氛圍;2018年,春晚舞臺創造性地使用了“門”造型,象征著祖國開啟了偉大復興之門,國家和人民緊密團結,共同迎接新春的到來。而2023年的春晚,在智能伴隨、VR三維繪制、8K超高清、三維菁彩聲、豎屏多畫面等多種新技術的加持下,更加助力了沉浸式效果的提升,立體化地呈現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審美效果,為全球華人送上了華麗的視覺盛宴。可以說,一場“春晚”能否完美收官,舞美設計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任務。
二、春晚舞美設計的幾個特征性轉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央視春晚的舞美設計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提升與轉變。大到舞臺的布局、小到服化道的造型設計,無不體現著歷年春晚總導演和舞美設計的嚴謹要求。總的來看,其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一)舞臺空間的提升與轉變
回首第一屆央視春晚,舞臺設定在一個600平方米的小演播廳進行演出。由于空間的原因,舞臺的布景設計與燈光非常簡單,只能滿足最基礎的演出需求。到了1985年,春晚首次嘗試安排在北京工人體育場,可惜并不成功,過于空曠的空間,不僅沒有考慮到天氣的因素,更讓現場調度變得非常困難,在節目效果和氣氛上都未達到預期。直到1998年央視一號演播大廳的正式投入使用,春晚的舞臺才被正式定下來,延續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一號演播廳也在不斷地完善更新,空間的擴大更是增加了全方位、多視角的拍攝可能。在2018年,春晚舞臺中央為主持團隊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牡丹造型臺面,這種臺中臺的空間布局增加了舞臺的層次,更增強了立體空間感。此外,央視春晚還在1996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嘗試采用北京主會場與各地分會場共同直播的新模式,擴大了演出的場地和陣容規模。而2019年“本著節約辦春晚的宗旨,舞臺的平面格局沒有大改動,但這次在有限的場地內最大限度地利用舞臺空間。通過舞臺美術、燈光和鏡頭語言來表現舞臺的多變性,實現‘舞臺空間向‘共享空間的轉化。”[2]
“春晚”隨著演出空間的提升和觀眾欣賞口味的不斷變化,不僅對舞美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其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二)舞美燈光的多樣化和時代性
央視春晚對于燈光效果非常講究。其設計也是從最初的單一化,逐步轉變為現在的多樣性。一般來說,“電視晚會的燈光設計的燈位一般由一定比例的正面光、側光、頂光、逆光、腳光等組成,以營造出清晰、富有動感、絢麗的電視畫面。”[3]
早期由于器材有限,舞臺燈光在設計上只能做到諸如頂光、追光、大白光,還有背景上的一些裝飾性霓虹燈。但隨著燈光技術不斷進步,許多新的舞臺燈具走進大眾視野,如天幕燈、懸掛燈、腳光燈、聚光燈,觀眾席的面光燈,抑或是舞臺的側光燈、穹面燈等。此外,還有許多裝飾性燈具,如烘托氣氛的燈籠等,都為春晚舞臺增添了不一樣的年味色彩。1987年費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舞臺上五彩斑斕的燈光效果讓現場的氛圍變得更加火熱,這也是大眾第一次體驗到春晚燈光的重要作用。2018年的央視春晚“燈光設計總體思路是,與舞美設計、視頻內容、音樂和表演等效果融為一體,視覺呈現統一,充分運用先進的燈光技術和設備,體現時代精神,打造老百姓的年夜飯。”[3]這次在舞美設計上,燈具使用非常多。“主會場共計使用約900臺燈具,多數為國產民族品牌,如彩熠、浩洋、明道等,體現出國產燈具技術水平的明顯提高。其中,采用高效、節能、環保的LED燈具約200臺,以染色效果為主。”[3]
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的出圈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再次感受到中華傳統藝術之美。大量的黃綠燈光映襯青綠服飾,重現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宋代美學的清新雅致、詩意夢幻的山水之境。
燈光是春晚舞臺效果的靈魂,它為晚會提供了豐富的效果輔助與遐想的空間,也為舞臺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舞美“服化道”全升級
舞美“服化道”指舞臺表演的服裝、化妝和道具,是舞美設計中一道別樣的風景。最初為了適應強光需要,濃妝可謂是所有演員的標配。進入2000年后演員的服化道已有很大改變,其裝束與節目在設計語言上更為吻合。如2008年的舞蹈《飛天》,作品取材傳統敦煌壁畫,演員從頭飾、著裝甚至臉上的妝容,無不在極力還原壁畫形象之美。
此外,舞臺道具隨著制作工藝的提高和材料選擇性的廣泛,也在不斷地進行升級。比如,春晚中大型的節目布景道具等制作開始注意材質優化,道具由原先的粗重型材料逐漸替換為更為輕便結實的現代型材料。如近些年在碳纖維、玻璃鋼、亞克力等材質的使用下,大型歌舞、小品等節目道具既可以做到輕便結實,又能在造型和色彩上更具可塑性,提高了表演的效率。
春晚舞美“服化道”的全面升級,充分滿足了觀眾在欣賞節目時的視覺需求,也讓節目更加多彩。
(四)科技的發展助力更多可能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力量也給舞美設計提供了許多可能。“數字內容的加入使央視春晚舞臺逐步擺脫了傳統舞臺的搭建模式,成為場景中的重要元素。……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除了越來越強的寫實能力,央視春晚數字內容也開始描摹幻想中的抽象圖形,從寫實走向寫意。”[1]
1993年,LED屏第一次出現在春晚舞臺,但那時,LED屏只是作為視頻影像的展示工具。從2007年開始,LED屏已成為舞美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2年的春晚上,導演組實現了全LED的舞臺,利用科技的手段為觀眾呈現了仙鶴送福、紅梅傲雪、百花爭妍等如夢似幻的精彩畫面。除此以外,全息投影技術的發展也為春晚舞臺帶來了不同凡響的綜藝盛宴。2023年,導演組利用全息投影技術讓鄧麗君重現舞臺,讓國人贊嘆不已。許多觀眾曾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春晚越來越美,越來越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而這些都離不開眾多新興技術的支持和舞美工作者兢兢業業的不懈探索。
三、中華傳統文化在春晚舞美上的創新體現
“春晚”作為中國重大節日的宣傳窗口,它承載著傳遞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央視“春晚”舞臺上,中國元素的大量創新性運用,烘托歡樂、吉祥、團結的氛圍是歷屆春晚總導演和舞美設計師的重點課題。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也以許多新穎的方式融入春晚舞臺。
(一)傳統色彩創新運用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在春晚舞臺上的體現,我們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傳統色彩。中國色彩講究與中國五行相對應,分別是“紅、黃、青、白、黑”,紅色與黃色主要代表的是喜慶,所以春晚舞臺的總基調幾乎都是以紅黃作主色搭配。
在2023年的央視春晚舞美設計上,為了更加系統地運用中國傳統配色設計,設計團隊專門為此制作出一本手冊。“這本手冊提取了吉祥紅、富貴黃、福壽綠、延年青和如意藍這5個吉祥色,并對每個主色延展成8種延伸色,形成40種可應用色板和10套配色模板,讓春晚舞臺的色彩應用更具系統性。在色彩系統的基礎上,2023年央視春晚舞臺使用了大量的漸變色,讓整體視覺效果更加和諧生動,傳遞著中華文化之美。”[1]
譬如,2023年春晚的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巧妙地將中國的五種色彩幻化成人形,利用舞蹈的特點巧妙地展現出桃紅之柔、凝脂靈秀、湘葉婉約、群青靈動,以及沉香意象。這個節目以舞為語,以曲為韻,給觀眾朋友們帶來視覺盛宴的同時,又能讓大家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顏色的獨特魅力,利用舞美的表現將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了節目中,令無數網友為之贊嘆。
(二)傳統元素創新演繹
除傳統顏色外,春晚還融入了許多中華傳統元素,并在表演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在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唐宮夜宴》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這個節目通過精良的服化道、精湛的舞技、高超的聲光電科技相互配合,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與春晚結合的成功范例。2022年的創意音畫詩《憶江南》,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為藍本,將歌、舞、詩、戲等多種表演形式融入其中,同時利用CG技術實現了立體的、可視覺漫游的山水圖卷。通過舞美的設計,節目盡可能還原了黃公望筆下的山水,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再如2023年的創意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以《山海經》《抱樸子》《史記》等中國古典書籍中的吉祥神獸為原型,舞美利用了VR三維影像等技術,實現了上古神獸與現代孩子們的“相遇”。這些節目通過對傳統元素的新演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華傳統文化如果想擺脫陳舊、刻板的印象,就勢必要推陳出新。春晚,就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之美通過舞美設計,巧妙而創新地融入新的節目中,在新時期綻放光彩。
(三)傳統意象創新融合
意象表達也是近些年春晚舞美設計的常用手法。比如,在一春晚戲曲節目中,為了強調戲曲的獨特風格,舞美設計曾采用折扇做背景,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并與中國結的影像相結合。這種表現手法將傳統元素脫離了自然形態,同時還增加了視覺感染力。此外,2023年春晚演播廳頂部采用了廟底溝彩陶“花瓣紋”的意象造型設計靈感,同時結合中國古典文學詞牌名“滿庭芳”的理念,來象征圓“滿”的中華大家“庭”盡展“芳”華的理念。由此可見,舞美設計利用意象設計這種新的方式將象征性語言融入春晚舞臺,巧妙地把中華傳統文化主題融入其中,能為晚會增添更多的人文氣息。
四、中華傳統文化在春晚舞美中體現的意義
1983年至今,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盛宴,歷屆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陪伴著億萬中國人度過了40個美好的團圓之夜,也為國人留下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回憶碎片,成為根植于中國社會土壤的文藝慶典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穩腳跟的基石,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關鍵。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為偉大的祖國和千百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與時俱進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春晚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關鍵。“春晚”通過運用多種新科技手段對舞臺、燈光、服化道等進行持續的設計創新,使得春晚能與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緊密融合,演繹出多種新內容新主題,這也使其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傳承功能與價值認同普及。
五、結束語
作為中華兒女經典而又美好的回憶,“春晚”已然成為不同時代百姓們的文化盛宴。現在的“春晚”已不僅是春節這個特定節日的聯歡活動,它更多的是承載著敘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要求繼續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如今,伴隨著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和世界的科技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早已通過各種方式融入了春晚的舞臺。在除夕夜收看春晚的同時,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偉大的中華傳統美學文化,這個舞臺在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國民的文化自覺貢獻了不容忽視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海智,王珍.央視春晚舞美設計變遷探析[J].當代電視,2023(04):57-61+28.
[2]江中鴻.淺談2019央視春晚舞美、燈光的特點[J].演藝科技,2019(04):1-5.
[3]蔡蔚,劉軍.2018年央視春晚燈光設計[J].演藝科技,2018(04):34-36.
作者簡介:陳釔池(2004-),女,安徽馬鞍山人,本科,從事工業設計研究;吳葉穎(197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從事美術博物館與公共美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