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金成++房廣順
【摘要】文化自信有其自身的運動發展規律,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也需要強大的文化動力驅動。構建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就要將激發文化動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加強文化交流互鑒,使中華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國門、造福世界。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化動力 馬克思主義 中華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內涵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弊孕攀且环N對于不確定未來的確定性判斷,是主體對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能夠達成一定目標的肯定性預期。所謂文化自信,則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能夠持續傳承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并且能夠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始終保持自身的比較優勢所持有的堅信不移的態度。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它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思維表達,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深刻反思。文化自信實質上折射出對某種生活方式的高度認同,以及對文化的生命力、競爭力、影響力的高度肯定和樂觀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動力、發展活力和戰略定力。
文化自信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對文化科學性的自信,即文化是否對社會現實作出正確認識和合理解釋,是否如實反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運動發展規律,能否作為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理論先導和科學依據。
二是對文化價值性的自信,即文化是否符合社會主流價值標準,是否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是否代表未來社會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趨勢。
三是對文化普適性的自信,這里所講的普適性不能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意義上來理解,而是指文化是否具有開放包容的品格特質,是否具有令人信服和向往的感召力,以及是否對其他文化具有可供吸收的合理成分和可供借鑒的積極意義。因此,文化自信彰顯了科學真理性、價值合理性、普遍適用性的有機統一,彰顯了文化判斷、文化選擇、文化創造的有機統一,它并非國民情緒的直接感性表達,而是基于深邃理性思考的高度文化自覺。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自信,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馬克思主義文化作為中國當代的主流文化,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化的本質屬性,決定著我國當前文化的根本性質和未來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最具本質性特征的文化元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歷史根脈,代表著當代中國的文化源頭和民族特色,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延續和基因傳承,是滋養當代中國文化的豐厚沃土。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源頭不同,卻由于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而實現了成功合流,實現了從對立走向統一的歷史飛躍,已然發展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文化形態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而,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實質上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
文化自信既是對文化的自信,同時本身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雹傥幕孕抛鳛橐环N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現樣態,其最深層次的動力源泉無疑也蘊藏于社會生產生活之中,從根本上受到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然而,文化自信與物質生產生活水平之間并非呈現出簡單的線性關系,因為“新的獨立的力量總的說來固然應當尾隨生產的運動,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經獲得便逐漸向前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它又對生產的條件和進程發生反作用?!雹谶@就意味著我們不僅可以從經濟基礎入手,通過改善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來提升文化自信;也可以從上層建筑入手,通過加強文化建設、激發文化動力來增強文化自信。略過經濟基礎不談,下面我們重點從文化領域來嘗試探究文化自信的規律性問題。毫無疑問,文化實力是支撐文化自信的直接基礎。文化實力表現為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對國民思想信仰的凝聚力、在國際文化舞臺的競爭力以及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力等,是最為表象、最為直觀的文化維度,也是最容易直接刺激文化自信的文化維度。然而,思想本身并不直接就是現實,文化自信也并非對文化實力的直接表達。
文化實力所表現的只是一種現實的狀況,而并不能反映出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動態趨勢。如果說文化實力代表著文化的現在,那么文化潛力則代表著文化的未來。自信本身就是指向未來的,因此文化潛力也就作為另一重要因素構成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文化自信實質上表達了對現實文化潛力轉化為未來文化實力的樂觀預期。潛力之所以為潛力,就是因為它還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只是具有轉化為實力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要想把這種可能性變成必然性進而成為實然性,就需要有強大的文化發展動力作為驅動引擎。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動力在文化自信的構建系統中具有核心和樞紐作用,它可以同時激活文化實力與文化潛力這兩大支撐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使文化真正成為善于流動的、富于創造的開放生命體。文化發展一旦明確了方向,動力就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掌握了激發文化動力的方法也就掌握了開啟文化自信的鑰匙。就當代中國而言,經過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歷史碰撞走向深度契合,國家文化實力正穩步提升,文化潛力則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此時正需要澎湃的文化動力來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因此,構建當代中國強大的文化自信就要從文化動力入手,通過激發文化動力釋放文化活力,開發文化潛力,提升文化實力,彰顯文化魅力。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構建路徑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不能依靠自然而然形成,而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積極培育和構建,這就要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前提下,注重統籌兼顧文化發展的民族特色與時代特色,將激發文化動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奮發有為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是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旋律,深刻的社會變革必將催生出活躍的社會文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激發文化動力的重要舉措和必然要求。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發揮文化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破除文化發展的體制束縛和機制障礙,使文化按照其自身的內在規律而不是人的主觀意志來健康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要解決好文化為了誰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推進文化走進大眾,夯實文化的群眾基礎;就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按照市場規律來配置文化資源,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就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文化發展回應現實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二是要通過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激發文化動力。文化的基礎在于傳承,否則就會割斷根脈,走向虛無;文化的生命在于創新,否則就會陷入僵化,走向沒落。傳承與創新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傳承是創新前提下的傳承,二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決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而要彼此呼應、相輔相成,避免走進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誤區。
中華5000年文明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上百年偉大抗爭孕育的革命文化,幾十年團結奮斗孕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代表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標識,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充分挖掘、永遠銘記、世代相傳。同時,要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闡釋好這些文化傳統,賦予它們與時俱進的鮮明時代特色和當代價值,并立足新形勢不斷創新文化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積極挖掘文化新元素,開發文化新市場,打造文化新生態,在傳承與創新的歷史張力中永葆文化生命力。
三是要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互鑒激發文化動力。文化動力不僅是內生的,也可以來自于外部,這是由文化的開放性、流動性特征所決定的。加強文化交流互鑒,就是要修好內力、借好外力,摒棄自娛自樂、閉門造車的落后觀念,牢固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實施文化開放戰略,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發展形成內外兩個引擎、雙核驅動的強大合力;就是要熱情“請進來”,在與別國的交流中相互取長補短,虛心學習別國的先進理念和科學經驗,以他山之石攻克中國改革發展的頑玉;就是要主動“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履行好中國義務,“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③推動中華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國門、造福世界。
(作者分別為中國醫科大學學生處副處長、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基于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契合性的視角”(項目編號16JD710044)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9頁。
③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