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成現 皮成艷 扈志東



摘 要: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2002—2023年收錄的500篇我國甘蔗產業發展領域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軟件對國內甘蔗產業發展領域的研究機構、研究熱點及演化過程等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以期探明甘蔗產業的研究熱點和演進態勢,為甘蔗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結果表明,關于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聚焦于機械化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等方面,演化路徑呈現多樣化趨勢;研究機構和作者間合作不夠緊密,相關研究發文量近些年有所下降。因此,今后應重點開展跨學科和領域的交叉合作研究,擴展甘蔗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視角,深化對數字賦能甘蔗產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的研究。
關鍵詞:甘蔗產業;CiteSpace;文獻計量;研究熱點;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566.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3)04-0030-09
0 引言
甘蔗作為主要的糖料作物,是我國廣西、云南等地的支柱產業,其產量、面積和產值均占全國糖產業的90%以上。甘蔗產業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其高質量發展對于保障食糖供給、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目前,甘蔗產業發展相關研究多集中于甘蔗產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發展對策等方面,主要側重于甘蔗生產基礎設施條件[1-3]、良種選育[4-6]、機械化發展[7-10]、蔗糖加工和流通[11-13]、管理服務體系建設[14-16]等研究,也有少數學者從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方面開展研究[17,18],提出要研發肥藥精準投放養護技術。然而,以往關于甘蔗產業發展的文獻綜述多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依靠閱讀大量文獻進行評述,缺乏基于數據分析的定量研究,其研究結果存在一定主觀性。而借助CiteSpace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能解決這一弊端。近年來,學者基于CiteSpace對鄉村振興[19,20]、農業高質量發展[21-23]、農業科技創新[24,25]等主題進行了大量的可視化分析,但鮮有文獻深入剖析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熱點、主題演變、未來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诖耍疚囊灾袊W(CNKI)數據庫中獲取的2002—2023年國內甘蔗產業發展領域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對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的發文量、核心作者、發文機構等進行統計,并開展關鍵詞和共現聚類、關鍵詞突現等可視化分析,旨在明晰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研究的基本現狀,探明甘蔗產業的研究熱點和演進態勢,為甘蔗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以CNKI為來源數據庫,以“甘蔗產業”和“甘蔗產業發展”為檢索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文獻最早出現于2002年,因而將檢索年限設定為2002—2023年,剔除書評和會議無效文章后,最終獲得500條中文有效文獻數據。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種用于文獻可視化分析的工具軟件,其知識圖譜分析方法可幫助研究者識別學科研究前沿,發現學科中的主題和關鍵詞,了解學術界合作狀況、知識傳播影響力等,可為科學決策和學術規劃提供有益的參考信息。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v.6.2.R2對文獻數據進行統計和可視化分析,通過可視化圖譜揭示我國甘蔗產業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研究機構、研究熱點及研究走向。采用WPS表格對發文量、關鍵詞、被引文獻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研究的發文量及核心作者
2.1.1 年度發文量
從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研究年度發文量的分布情況(圖1)可知,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歷程可劃分為4個階段:(1)研究起步階段(2002—2006年)。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深化農村改革、助力農民增產增收。2002年,雷朝云和代正福[26]首次在研究中提出調整蔗區種植業結構,實施蔗區綜合發展規劃,同時,推廣抗旱保水技術,提高甘蔗單產。2003年,農業農村部提出要優化蔗糖產業布局,實行規?;a。此后,楊文國和張天貴[27]、陸中華[28]、張躍彬[29]等學者針對甘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蔗區基礎條件差、規?;l展難度大、深加工技術有待提升等問題,提出應加強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甘蔗產業現代化發展。(2)穩定發展階段(2007—2012年)。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同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甘蔗產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到2012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基本建立。學者們在此期間總結了以往甘蔗產業發展獲得的成就,綜合分析了我國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甘蔗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等,并對甘蔗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3)快速發展階段(2013—2017年)。隨著黨和國家多項政策措施的出臺,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吸引更多學者和科研機構將研究視角和方向轉向甘蔗產業發展相關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30]。因此,甘蔗產業作為農業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關研究文獻在2017年達峰值。(4)研究深化階段(2018年至今)。2018年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農業農村部提出要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努力提高種植業發展質量,助力鄉村振興。因此,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學者的持續關注,之后由于疫情的暴發和國際糖價市場的影響,再加上學者的研究逐漸由以甘蔗產業為中心向關聯方向擴散,相關研究文獻有所減少,但發文量依然保持在20篇以上。
2.1.2 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可識別出具有科學價值的合作群體并將其以圖形形式呈現出來,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作者間的合作模式。圖2顯示,生成的主要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共有406個節點(1個節點代表1位作者)、425條連線(線條粗細代表合作情況),網絡密度為0.0052,說明406位作者彼此間合作較少,研究多是獨立完成。
通過統計網絡圖譜中高頻作者的發文量,發現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的張躍彬研究員,發文量共計18篇。根據普賴斯定律中核心作者的計算公式,M=0.794[Nmax](其中,M為發文量,Nmax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所發文的數量[31]。發文量超過M的作者可視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當所有核心作者的發文量超過總發文量的一半時,可認為該研究領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32]。根據公式計算得出M≈3.18,因此將發文量超過3篇的作者視為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經統計,得到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文獻的核心作者及其發文量(表1)。由表1可知,有24位核心作者共發表文獻142篇,占總發文量的28.4%,低于50%。由此可見,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領域雖涌現出核心作者,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視角較分散,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甘蔗產業研究涉及地域較廣,時間跨度較長,且學者多傾向于從自己專業領域對甘蔗產業發展進行研究。
2.2 發文機構分析
2.2.1 主要研究機構網絡圖譜
機構網絡圖譜可對機構的研究合作趨勢、活躍度、影響力等指標進行分析和展示?;谖墨I數據繪制生成的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3。圖譜中共有332個節點、146條連線,機構合作密度為0.0027,反映出目前國內學者關于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機構間存在一定的合作關系,但合作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統計發文量排名前10的主要研究機構繪制出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機構的分布情況(表2)。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機構多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其主要原因與這些地區是我國甘蔗的主產地有關,甘蔗產業在這些地區國民經濟中占較大比重,因而較關注甘蔗產業發展狀況。從發文機構類型來看,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機構類型較多樣,涵蓋研究所、研究室、高校和企業,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特征。其中,研究所發文最多,在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方面起到較好的引領作用。結合圖3來看,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廣東省甘蔗改良與生物煉制重點實驗室、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等形成了合作規模較大的機構群,但其他機構的研究多屬于獨立進行,尚未形成緊密聯系的機構合作網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各機構應加強跨區域、跨學科合作,以提出更多的實質性建議推動甘蔗產業繁榮發展。
2.2.2 高被引文獻
高被引文獻作為某一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該研究領域某個文獻的影響力,對于推動學科發展意義重大。由表3可知,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領域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文獻發表時間大多集中在2009—2017年,與國內甘蔗產業的快速發展期相對應。其中,《廣西蔗糖發展主要氣象災害分析及蔗糖產業優化布局的研究》發文時間最早(2006年);發文時間最晚的是2017年發表的《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現狀研究》。從研究內容分析,可看出這10篇高被引文獻主題多集中于甘蔗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和對策等方面,致力于剖析甘蔗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期刊來源方面分析,有9篇文獻來源與甘蔗產業相關,權威性和可信度較高。從被引頻次方面分析,發現最高被引頻次達231次,最低被引頻次也有43次,說明這些高被引文獻在行業內廣受關注,為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2.3 研究熱點及趨勢
2.3.1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
通過對文獻中共同出現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可把握甘蔗產業領域研究熱點和演進趨勢[24]。運用CiteSpace對2002—2023年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相關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分析,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由圖4可看出,圖譜共有426個節點、848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94。其中,節點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高低,節點間的連線反映各節點間的關聯程度。
通過統計和計算,生成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及中心性(表4)。其中,共現頻次可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中心性代表節點間的連接情況,根據中心性可判斷某一關鍵詞在網絡中的重要程度。綜合圖4和表4結果來看,甘蔗產業發展現狀一直備受學者關注,了解甘蔗產業發展現狀是甘蔗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分析甘蔗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發現甘蔗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促進甘蔗產業種植、收獲等環節的機械化、加強蔗糖產業的政策支持和保護、調整優化蔗區布局和品種結構及加強田間生產管理等。另外,圖譜中關鍵詞聯系不夠緊密,說明國內關于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熱點較分散,圍繞甘蔗產業這個核心向不同方向和領域發展。
2.3.2 關鍵詞聚類圖譜
關鍵詞聚類圖譜可較直接地展示某一學科相關概念和關系,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和創新[33]。在聚類圖譜中,聚類編號值反映該主題包含關鍵詞的數量和研究熱度,編號值越小,包含的關鍵詞越多,研究熱點越重要。生成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譜顯示,聚類模塊值(Q)為0.6262,大于0.3;聚類平均輪廓值(S)為0.9098,大于0.5,說明該聚類結構顯著、結果合理、信服力較高(圖5)。
由圖5還可看出,相關研究熱點共被分為17類,以甘蔗產業為核心,主要包括對策建議、機械化、優良品種和抗病性等相關內容。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生產機械化作為加快推進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勢必要求政府和企業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研發適合于大規模作業的機械設備,促進甘蔗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同時,在甘蔗種植階段,要加大甘蔗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力度,并做好甘蔗病蟲害防治措施,增強甘蔗抗病性,提高甘蔗產量和含糖量。
2.3.3 關鍵詞突現分析
CiteSpace的關鍵詞突現檢測功能可顯示國內甘蔗產業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34]。生成的關鍵詞突現圖譜見圖6。從持續時間來看,對于如何破解甘蔗發展難題,實現甘蔗產業化發展,是學者們一直較關注的問題;從突現強度來看,蔗糖、品種改良、產業融合、機械化等代表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相關的研究前沿。圖6顯示,對國內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從最初片面的關注甘蔗產量和蔗糖加工逐步擴展到政策扶持、優良品種選育等。近年來,學者的研究視角又延伸到產業融合及機械化發展等重要方向。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政府政策的不斷傾斜,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探尋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機械化將在加快甘蔗產業轉型升級中繼續發揮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未來,需要政府、企業、蔗農等各方攜手,共同推進甘蔗產業機械化發展。
3 結論
第一,國內關于甘蔗產業發展的研究,年度發文量總體呈先增后降的變化趨勢。2017年,年度發文量達峰值,可能與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較大關聯,且同年提出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我國推動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之后,由于疫情和國際糖價市場影響及甘蔗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研究方向和研究視角不斷擴散,甘蔗產業發展相關領域研究熱度有所下降。
第二,學者個人發文量上,學者張躍彬的發文數量最多,其研究領域主要為農業科技、產業技術和產業布局,為甘蔗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發文機構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最多,農業科學研究單位在甘蔗產業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帶頭作用;甘蔗產業發展研究相關領域文獻被引頻次最高的是李楊瑞教授撰寫的文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甘蔗產業和科技的新發展》,為甘蔗產業發展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甘蔗產業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主要集中于甘蔗產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在如何促進甘蔗產業現代化發展問題上,學者們圍繞品種改良和機械化2個重點進行了長期探索和研究。未來,甘蔗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甘蔗產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和智能化發展。
第三,隨著甘蔗產業轉型升級速度的加快,學者們對甘蔗產業發展領域的研究重點從最初片面的關注甘蔗產量提升和蔗糖供給逐步擴展到政策扶持、優良品種選育乃至宏觀層面的鄉村振興戰略及產業融合,研究視野不斷擴大,研究方向不斷發散。
4 建議
盡管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開始較早,已取得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和理論,但理論需不斷創新和完善才能適應產業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尤其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如何破除發展障礙,提升甘蔗產業競爭力;如何延長甘蔗產業鏈,加快產業融合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探討。對此提出幾點建議:
(1)增強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合作研究。當前,阻礙我國甘蔗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供需矛盾突出、品種退化、產業鏈延伸不夠、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35],涉及自然、經濟、社會、政策等方面,包含眾多的學科和領域。這就要求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利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進行全面系統性研究。目前,由于研究視角、方法等局限,涉足甘蔗產業發展研究領域的學者大部分來自農業科研單位。盡管也有部分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方面對甘蔗產業展開研究,但不同學科、領域間的合作研究仍不夠緊密,無論是科研單位還是學者間的交流合作均較少。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運用及甘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交流合作必然會增強。
(2)擴展甘蔗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視角。面對鄉村振興繁榮、現代化產業、綠色發展等新形勢,圍繞產業融合、現代產業體系等領域勢必會引發新的研究熱點。目前多數學者以鄉村振興為背景對甘蔗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水平及經濟效應等進行研究,缺乏對甘蔗產業融合的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等的研究。另外,很少有學者針對甘蔗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二者間的關系展開研究,對于二者間內在的邏輯關聯未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未來可擴展甘蔗產業融合效應的研究視角及強化對鄉村振興與甘蔗產業融合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等方面的研究,從而進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理論,推動甘蔗產業融合發展。
(3)深化對數字賦能甘蔗產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的研究。隨著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和國家對農業的多功能開發,涌現出如數字農業、機械農業、設施農業等許多農業發展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對于甘蔗產業機械化發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甘蔗產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未來,需進一步創新研究更利于甘蔗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模式。政府部門可引進一批先進工藝設備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建立一批甘蔗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的示范基地。研究人員可從數據化管理、農業物聯網應用、區塊鏈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視角出發,積極探索科技加產業協同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新模式,增強先進農業技術在甘蔗生產領域的應用,推動甘蔗產業機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澤眾. 扶綏縣甘蔗產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建議[J]. 南方農機,2023,54(5):49-51.
[2] 胡家森,岑小梅,楊詩雯,等.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在甘蔗制糖行業的應用[J]. 現代企業,2023(2):172-174.
[3] 王嘉紅,黃文華,李紹偉,等. 勐海縣糖料蔗生產現狀與發展建議[J]. 甘蔗糖業,2022,51(1):11-15.
[4] 張躍彬,毛鈞,李如丹,等. 基于APSIM模型的低緯高原蔗區甘蔗生產潛力[J]. 農業工程學報,2023,39(3):123-133.
[5] 陳玉沖. 中國甘蔗植物新品種保護現狀與分析[J]. 甘蔗糖業,2020(3):75-81.
[6] 賀貴柏,向英,韋德斌,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措施研究[J]. 甘蔗糖業,2022,51(6):50-54.
[7] 黃禮團. 甘蔗產業全程機械化的重點與難點[J]. 農村實用技術,2022(1):64-65.
[8] 廖玉姣. 甘蔗機械化生產現狀與改進措施[J]. 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2):11-12.
[9] 韋榮飛,貝麗華. 加快甘蔗產業機械化生產發展思考[J]. 南方農機,2021,52(17):62-64.
[10] 黃時香. 如何加快上思縣甘蔗產業全程機械化的發展[J]. 廣西農業機械化,2023(1):10-11.
[11] 姚航. 甘蔗產業化發展現狀及有效路徑[J]. 鄉村科技,2020(17):50-51.
[12] 鄭佳舜,甘敏思,黃永祿,等. 產業鏈視角下糖料蔗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浙江農業科學,2020,61(2):262-265.
[13] 張木清,楊本鵬. 關于加快甘蔗源頭創新、保障國家食糖安全的建議[J]. 中國農學通報,2023,39(5):6-8.
[14] 陳光宇. 甘蔗種植技術要點與田間管理措施淺析[J]. 南方農業,2020,14(33):1-2.
[15] 崔永偉,杜聰慧,李樹君. 廣西甘蔗種業產業化發展分析與展望[J]. 農業展望,2019,15(11):57-62.
[16] 梁啟如,羅青文,彭立沖,等. 遂溪縣甘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 甘蔗糖業,2019(5):54-57.
[17] 錢文禮. 甘蔗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及病蟲害防治[J]. 農家參謀,2021(24):46-47.
[18] 趙歡歡,孫東磊,盧穎林,等. 我國甘蔗研究近況、熱點分析與展望[J]. 甘蔗糖業,2018(3):65-70.
[19] 陳曉玲.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 山西農經,2023(8):12-15.
[20] 任耘,張鑫. 基于CiteSpace的鄉村振興國內研究現狀與熱點演進[J]. 鄉村科技,2023,14(5):4-9.
[21] 倪敏,耿劉利. 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與演進趨勢——基于文獻計量的視角[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14(1):94-99.
[22] 王巧玲,章羽濤,歐陽耀樹. 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及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 科技和產業,2022,22(12):338-344.
[23] 李芷萱,向云,陸倩. 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域研究進展、熱點與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22,43(7):106-115.
[24] 王晶華,陳祺琪,顧金科.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熱點及演進態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8-16.
[25] 唐江云,楊紅,胡亮,等.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研究的文獻計量研究[J]. 四川農業科技,2021(9):80-83.
[26] 雷朝云,代正福. 貴州甘蔗產業化發展的建議[J]. 耕作與栽培,2002(5):60-61.
[27] 楊文國,張天貴. 降低成本 做大做強蔗糖產業[J]. 云南農業科技,2004(2):1-4.
[28] 陸中華. 浙江省甘蔗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 甘蔗,2004(3):54-57.
[29] 張躍彬. 推進滇西南雙高甘蔗產業發展的思考[J]. 云南農業科技,2004(5):22-23.
[30] 許世衛,代瑞熙,李燈華. 新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統計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農業展望,2022,18(5):3-11.
[31] 丁學東. 文獻計量學基礎[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2] 樊昌猛,陳鑫,和曉菲,等. 基于文獻計量法的云南珍稀瀕危植物研究狀況[J]. 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7(2):55-63.
[33] 羅亮,黃雅琴.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內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 寧夏黨校學報,2022,24(2):90-97.
[34] 李橋興,徐思慧. 基于知識圖譜的現代產業體系研究綜述[J]. 科研管理,2019,40(2):175-185.
[35] 婁永明,李富生. 穩定核心支柱 推動蔗糖產業轉型升級[J]. 云南農業,2022(1):38-40.
(責任編輯 王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