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越

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的多樣性與生物的多樣性使得語言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對語言系統的進化和語言功能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能夠保持語言系統的整體穩定。從生物學研究可知,生物的種類越豐富,群落結構的穩定性越高,語言文化也是如此。約書亞·費什曼是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家,他曾指出語言是非常神圣的,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說一種語言,那么世界可能瀕于滅亡,如果語言文化的多樣性消失,那么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將不復存在。由此可見,語言文化多樣性十分重要。
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語言有6000余種,其中很多語言瀕臨滅絕。從當前語言文化發展形勢來看,未來,世界上可能只能聽到英語、漢語、西班牙語、法語以及葡萄牙語等語言。小語種的消失速度非常快,很多少數民族想保護本民族語言的愿望十分強烈。語言文化的保護不僅關乎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且與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尊嚴、
民族地位等息息相關。語言是記錄與保存知識的一種工具,人類文明中的科學文化知識與社會歷史經驗都需要語言傳承和傳播。同時,語言還是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與媒介,不同的語言在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上存在一定差異。此外,語言是思維的直接反映,不同語言的特征與優勢不盡相同,目前部分小語種越來越邊緣化,保護語言文化多樣性對世界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生物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世界各族人民對生態系統保護已經達成共識。語言是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會形成獨特的文化特性,這種文化特性涵蓋了民族性、人文性、地理性與歷史性,經過不斷地進化與發展,形成了當今優秀的語言文化。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特點和文化背景,求同存異是語言文化的主流發展趨勢。語言文化與生態環境系統一樣,也有其語言生態環境,二者之間具有一定協同性。每種民族語言的誕生都是為了表達使用者的意圖、要求、愿望、思想,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每個民族的語言文化不論起源多早,復雜程度多高,都可以和本民族的發展相適應,都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為人類文化以及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世界民族種類眾多,對應的語言文化也千差萬別,這些豐富的語言文化構建了多樣化的語言生態,對傳承與發展人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但一般所指的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的遺傳多樣性,即種內個體之間或一個群體內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總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這些都是構建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信仰、思想倫理、風俗習慣、民居建筑等方面。將人類語言文化與環境的關系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那么語言生態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人類和動物也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在環境適應方面,人和動物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為了生存;不同之處在于動物適應環境需要耗費很長時間,而人類適應環境的速度相對較快,因為人類有主觀能動性,不僅能夠適應環境,還能夠改變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適應和改變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逐漸提升,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也愈發顯著。
此外,語言的消亡和物種的滅絕有很大差別,不能同一而論。語言的消亡是一種文化現象,與物種的滅絕沒有直接關系。從本質上來講,一些弱小民族的語言文化逐漸消亡主要是社會文化造成的。弱小民族的語言文化可能會受到強大民族語言文化的壓迫和影響,這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大部分人都知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意識到保護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對語言文化多樣性缺乏深刻的認識。每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民族文化,而語言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與途徑。如果民族語言逐漸消亡,那么該民族的文化也會逐漸消亡。從某種角度來看,語言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生物種類繁多的區域,往往語言種類也較多,語言文化也比較豐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愈發緊密,而語言的傳播與應用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英語是目前世界各國人民紛紛學習和使用的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語言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有4億以上人口在使用英語,且當今各國都將英語納入課程體系中,人們學習英語的時間甚至超過學習母語的時間,這對其本國語言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沖擊。鑒于此,為了更好地保護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世界各國要重視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人們應在學習好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再學習其他民族或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切不可拋棄本民族語言和文化而去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及文化,這不利于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再者,人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學習國際語言,而要科學分配學科和課時,注重本民族語言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習一些國際性常用語言。英語已經成為我國的重點學科之一,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學生應在學好漢語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英語語言文化,有精力的學生也可以學習一些其他民族的語言,如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掌握多門語言既能提升個人的表達能力,又能豐富個人的文化內涵,對于語言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也有重要作用。目前,漢語已經逐漸成為一門國際性語言,很多人開始學習和使用漢語,很多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等推動民眾對漢語、中國國學知識的學習。可見,漢語在國際上的重要性與地位日益凸顯。不論是英語、漢語還是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語言,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非常重要,保護語言文化多樣性對世界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很多語言瀕臨消亡。印度是目前瀕危語言最多的國家,美國與印度尼西亞次之。這些國家的瀕危語言數量驚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經消亡的語言達200余種。與此同時,從世界范圍來看,語言文化消失最快的地區主要有太平洋海岸線以北的地區、美國俄克拉荷馬州西南部、西伯利亞東部、中南美洲、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等。這些地區居住著很多土著民族,這些民族的語言種類繁多,語言文化非常豐富,但是由于土著民族數量銳減,其語言及其文化也在逐漸消亡。從母語語言方面來看,澳大利亞的母語語言丟失最為嚴重,在殖民運動之前,澳大利亞有200多種語言,如果算上地方方言,有700多種語言,但是目前有95%以上的語言都已經消亡,僅剩不足50種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民族的語言文化逐漸消亡,如印第安人是美國的重要民族之一,但是如今印第安語使用者少之又少,近乎滅絕。語言的消亡意味著文化的消亡,這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嚴重影響了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針對語言文化逐漸消亡的問題,聯合國在世界范圍內呼吁國際社會要對瀕危語言予以高度重視,注重語言及其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多民族語言的使用能夠促使世界各國人民得到良好的教育,傳播更加積極、正能量的思想,反對民族歧視,包容民族與語言差異,尊重語言的多樣性。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要注重母語語言的學習與傳承,促進語言及其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交流,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相互理解與包容,支持各國開展多語言教育,保護瀕危語言,推動國際社會和諧發展。除此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語言多樣性對文明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各個國家和地區應通過制定一些條約、文件或政策保護語言多樣性,尊重有獨特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的民族,保護他們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學習多樣化語言文化,并深刻挖掘其內涵;積極鼓勵和支持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等保護各民族語言,并對瀕危語言進行搶救。這不僅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還有利于社會安定、民族團結,有利于創造和諧多彩的美好世界。

總之,語言既是思想傳播的重要途徑,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由于世界各民族之間存在差異性,因此世界語言文化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語言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一樣重要,保護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對世界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本文強調本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排斥對其他民族語言文化的學習和使用。在保護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又要注重對其他民族語言文化的學習,深刻認識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本民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途徑和媒介,以使各民族語言文化能夠有效交織、碰撞與融合,促進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化空間,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們提供相互學習、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機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