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其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類型也日益多樣。基于此,創建新型文化空間成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新型文化空間的建設對城市的發展進步和區域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能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人們的關注,還能夠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動整個區域的文化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關注并思考如何創建具有創新性和多樣性的新型文化空間,以推動城市的發展和區域化建設。
“文化空間”也被稱為“文化場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主要用來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形態和樣式。公共文化空間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多重功能作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打造創新型都市文化空間,積極營造開放與共享互動的綠色生態文化空間,提高和諧城市建設水平,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相關服務條例的制定體現出相關部門對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重視。目前,國內陸續開始探索新型城市文化空間模式,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卓有成效,未來發展前景可期。建設新型文化空間有利于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如今,我國已經真正進入全面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著力滿足當代人民群眾對社會美好生活的新期待?,F階段,新型文化空間逐漸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進而能夠推動中國城市旅游業的繁榮發展。
將多種業態相結合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性,具體表現為簡單的服務空間朝著能滿足人民群眾豐富精神文化需求的空間發展,即城市功能更新。相關部門在出臺相關政策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還要考慮農村的發展狀況,將二者結合起來;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地方政府根據地方實際創建公共文化空間。
對于文化經濟走勢較好、文化藝術產業園區數量增長率較高的城市,相關部門一定要注重發揮城市的區位優勢,進一步著力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實用性。
對于偏遠農村,相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農村生活的實際問題,重點打造具有特色的多功能鄉村文化空間,并積極探索創建具有農村文化特色的藝術空間,如結合當地文化藝術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創建有利于當地發展的公共文化空間。
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間意味著我國社會經濟服務主體的組織方式已經發生轉變,即經濟文化與服務要素供給組合方式結構發生了變化。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間模式有利于促進社區公共區域中的各類文化資源更好地滿足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社區文化生活及其服務內容更加深入人心。
研究“嵌入”公共文化空間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探索其如何將文化、生活和服務相結合,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不僅要關注公共文化空間的內部結構,還要關注如何將它們融入社會服務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公共文化產品及其服務空間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服務形式也在不斷演變,以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诖耍嚓P部門必須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以滿足群眾對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文化空間的需求。
此外,要想將新型城市社區的公共文化空間功能嵌入未來新建住宅社區、景區、商業綜合體項目群等一些特定公共區域,相關部門必須重新布局新型城市功能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打造該區域公共生活文化及管理的服務組織方式的強勁引擎。
為了更好地進行公共文化空間的投資運營,應確保社會力量有效地參與進來,避免項目參與方利益的單一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投資運營效果。社會力量主體包括專業服務型企業、協會、社團組織、志愿者等,它們通過提供專業的公益文化策劃創意和服務為社會公共文化空間的開發、管理、運營提供支持,并積極參與各類大型公益文化活動,以促進公益文化空間的有效運營。這不僅有利于推動嵌入式和智能化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服務產品的發展,而且還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相關區域調控試點政策方案明確提到未來的都市商圈、文化園區可以考慮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進駐其中的試點區域。在都市商圈和文化園區項目中,相關部門應當構建綜合文化商業業態規劃系統,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打造多業態發展集群,不斷提高項目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在創建公共文化空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從理論方面分析了其發展歷程,還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模式。本文旨在探討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三個層次,即柔性拓展實體空間外延、不斷擴展文化空間的“意涵”、雙向互動創新發展深化整合。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獨特之處在于對實體空間模式的進一步延伸。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文化空間拓展體現在圖書館、文化館等大型固定場館的總分館建設方面。
空間柔性化延伸包括對以下兩類公共空間資源的有效拓展及延伸,一是對原有商業街區、社區空間、城市公共空閑空間的再利用,二是與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各種其他文體場館、商業文化空間、第三空間在資源上的充分合作,以相對靈活、柔性化的利用方式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空間的物理范圍。
柔性空間拓展的基本理念是通過對多樣的文化空間資源進行整合運用,實現公共文化空間的全覆蓋,從而使公共文化空間的使用價值和資源效益最大化。例如,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就是實體空間項目不斷向柔性空間拓展的具體實踐。
柔性空間拓展還體現在建筑內外部的相融,其打破了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的諸多硬性標準限制,真正有效地將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公共文化空間中的文化自由流動屬性有機協調起來,構建空間柔性拓展關聯。全國各地現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體系雖然發展情況不同,但是其柔性拓展適用于打造各類新型現代公共文化空間,能夠助推社區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提質升級。
文化空間“意涵”學中所謂的“意涵”是指大眾對文化空間蘊含的某種意義形式和價值內涵的普遍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大量出現使得現代公共文化空間不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人們休閑、交流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
公共文化空間逐漸由“文化符號”的場所轉變為大眾生產研究文化、創造享受文化、傳播與弘揚文化的活動場所,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市民紛紛參與到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衍生創作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這一轉變不僅使得公共文化空間的社會“意涵”得到了豐富,也使得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更加多元化。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意涵”的擴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公共文化空間擴展延伸為文化生活服務的社會空間。城市書房文化空間的文化精神內涵已經不再是相對固定的城市公共的讀書休閑活動場所,而是成為市民參與文化活動與交流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
第二,公共文化空間逐漸延伸為更加抽象的社會公共文化空間。隨著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系的初步創建,能夠滿足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各類主題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如線上云課堂、線下親子閱讀、傳統文化手工課堂等活動的推出,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機會,還通過各種方式將相關文化信息傳遞給更多的人。公共文化空間體系及其本身包含的公共文化空間“意涵”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工作不僅應著眼于原有物理空間格局的有效改造及升級,同時也要注重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中,調動其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擴大文化的傳播范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創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基本原則是“雙管齊下”,即通過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共同努力實現創建公共文化空間的目標。在這一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模式下,政府部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注重發揮引導作用,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并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公共文化空間的正常運營;同時,鼓勵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公共文化空間的快速發展。
此外,在創建公共文化空間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文化空間的多元化發展,避免文化空間過于單一化,缺乏吸引力。因此,相關部門應該注重文化空間的多樣化發展,例如增加不同類型的文化空間類型,如音樂廳、美術館等;還要注意文化空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從而吸引更多群眾。
綜上,新型文化空間是文旅融合的突破口、農村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會客廳”,創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有利于增強群眾的社會認同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而新型文化空間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和服務,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高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追求。未來,新型文化空間應不斷適應新的需求和變化,不斷更新服務內容和形式,以保持活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