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多年來,臨平區在促進全民藝術普及,滿足城鄉居民的文化藝術需求方面進行了很多創新和探索,臨平區政府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推動當地文化藝術普及,指明群眾文化發展道路,提升國民綜合文化素養方面貢獻了臨平力量。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其中明確表示要“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可見在新時代背景下全民藝術普及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通過,正式將“全民藝術普及”寫進法條。
近年來,臨平區高度重視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積極落實補助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上層建筑中社會意識形態的體現,其以獨特的方式幫助人民群眾能動地認識世界。藝術涵蓋多個門類,包括繪畫、雕刻、建筑、詩歌、音樂、舞蹈等。開展全民藝術普及要充分利用設施、場地、網站、新媒體等工具,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講座、培訓等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在全民范圍內進行藝術知識普及教育,讓人們能夠更準確地了解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各種類型藝術的特點及規律,激發人們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熱愛和向往,從而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藝術發展氛圍。
臨平區做好政策宣傳,將社會力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的利好消息通過報紙、雜志、宣傳欄等線下傳播渠道以及電視、官網、新媒體平臺等線上宣傳途徑進行宣傳推廣。同時,臨平區還召集社會力量開展政策推介會等活動,多形式、多渠道地宣傳社會力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的扶持政策,以提振信心,振奮精神,在全社會營造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的良好氛圍。
人們通過感官對藝術作品形成審美判斷,從而接受藝術作品。該過程伴隨著人們感知、體驗、想象以及再創造等心理活動,這就是藝術欣賞。藝術欣賞是一種以藝術形象為對象,從而讓人獲得情感愉悅和精神滿足的審美活動。通過藝術欣賞,人們可以進一步領略藝術的奧妙,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并不斷獲得藝術的熏陶,以達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和影響人生的目的。為更好地引導社會力量辦文化,使其可以真正成為政府辦文化的有力補充,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臨平區于2022年出臺了《臨平區關于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暫行辦法》,其中明確了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共文化的范圍、對象以及具體補助措施。對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文化場館,參與公益性文化活動,扶持公益性文體團隊予以相應的經費補助;補助分為場館一次性投入補助、場館設施開放運行補助、社會力量運營大型公共文體場館設施補助三種類型;通過項目申報、項目審核、項目公示、實施補助四個步驟及時迅速地完成補助工作,補助力度非常大。
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他們普遍希望獲得更優質、更便捷的產品,享受到更高效、更貼心的服務。在該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打造精品,并不斷普及,是擺在全體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臨平區著力開展“文藝星火賦美”工程,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聯合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藝術類院校等單位的文藝工作者,在各種公共場所進行藝術表演,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打造可移動的藝術表演舞臺,在積極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的同時形成了靚麗的城市藝術景觀,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文藝賦美變成文化現象,生動地展現了“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的無限風采。臨平區還不斷加大對文藝精品扶持項目的獎勵力度,鼓勵把優秀扶持項目納入政府采購和公共文化服務范圍,為文藝精品項目的持續展演提供平臺。通過提升藝術精品尤其是群眾文化藝術精品的比例,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提檔升級,在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持續提升社會公眾的審美水平。
社會力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作為臨平區文化建設的新探索,要想順利推進該工作,完善的機制必不可少。一是加強規劃引導。將社會力量開展的藝術普及工作納入臨平區文化事業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形成政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全民藝術普及建設與管理機制。二是加強業務指導。對社會力量開展的藝術普及工作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及時發布和傳遞相關政策、規劃信息,促進藝術普及工作的開展。三是拓寬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表演團體、演出場所、文化藝術場館等的建設,打造民辦藝術普及平臺,為全民藝術普及創造良好條件。
臨平區針對基層廣大文藝骨干和文藝愛好者開展了舞蹈、音樂、美術、書法等多種多樣的公益培訓,同時還將臨平滾燈、崇賢花籃等非遺項目通過藝術表演的形式進行普及。臨平區通過以上措施有針對性、有步驟地推進藝術普及工作,提升全民藝術修養,激發群眾對文化藝術的熱情,厚植基層文藝團隊發展壯大的土壤,給懷有藝術夢想、渴望走進藝術殿堂的人提供了梯子,鋪設好了臺階。臨平區還通過整合師資,發動社會力量,開展藝術技能培訓和教育普及,形成長效培訓機制和多樣化的培訓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不同階段的藝術學習需求,讓喜歡藝術的人可以發掘自身藝術潛能,掌握藝術技能,實現自己的藝術夢。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力量起到了很大作用。社會力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得政府部門可以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促使政府部門積極做好引導、指導和服務工作,加強監管,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積極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開展,切實承擔起進行公共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推動政府部門由“包辦型”向“服務型”轉變,促進全民藝術普及的社會化。
作為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方式,藝術活動至關重要。臨平區廣泛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活動,使活動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等,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臨平區還結合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民俗活動,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目前,臨平改建、新建臨品書坊、臨品藝站等數十個新型文化空間,先后舉辦了中國·臨平國樂節、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等國家級賽事,組織了臨平藝術節、古海塘藝術節、宋韻文化藝術節等特色主題文化活動以及元宵燈會、“藕花洲”系列等惠民品牌文化活動。
為了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建設,臨平區努力拓寬渠道,創新方式,充分聚集社會多方力量,匯多路之資源。通過努力,社會力量推廣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勢頭。
臨平區緊跟數字化改革要求,嘗試對區內公益類藝術場館進行整合,以期達到市民線上預約即可免費借用藝術類場館的目的。目前,部分場館已納入預約平臺,如臨平區臨平街道文化藝術長廊充分利用老城有機更新工程建設契機,以挖掘歷史文化和創造美好生活為理念,在老城核心區域打造出一個新型城市空間格局。臨平街道文化藝術長廊內有戲曲交流中心、圖書館、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三組建筑,有多個公益文化藝術場館。其開通了“臨里有約”小程序,市民可以通過手機一鍵預約公益場館,從而獲得專業的場所和設備支持,提高場館利用率。臨平街道文化藝術長廊的建設很好地改善了老城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質,實現了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臨平區打通線上線下雙通道,對社會力量進行整合,以人民群眾喜歡的方式推廣、普及藝術常識,有助于讓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接受藝術,激發對藝術的喜愛和向往。目前廣泛開展的公益藝術教育和藝術技能培訓可以有效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群眾學習藝術的需求。同時,臨平區還推出了線上“臨享·文化保障卡”,可以用來參加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活動,市民、游客主動領卡的熱情高漲。大數據平臺顯示該卡共開展惠民活動500余場,數智文化館、智慧圖書館、云展覽等沉浸式便民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年均服務群眾500余萬人次。
不少企業通過冠名、贊助等形式參與全民藝術普及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臨平區不斷整合社會力量,常態化開展藝術展覽以及文藝演出,通過讓社會公眾欣賞文藝經典和時代優秀作品,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培養社會公眾的審美情趣,提升其審美水平。臨平區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讓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進來,不斷提高群眾參與度。“藕花洲大舞臺”廣場文藝演出、“藕花洲”文藝輕騎兵歡笑進萬家等活動精彩紛呈,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喜愛。
為了更好推動文化藝術普及,提升全民藝術素養,臨平區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創新文藝作品征集方式以及組織比賽活動等方式提升社會力量的參與度,鼓勵群眾積極參加文藝創作,激發其對藝術的熱愛。這一方面可以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藝群眾隊伍,為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15分鐘品質文化圈”下鄉巡展、“迎亞運·展新貌”臨平藝術節、臨平區首屆中小學生藝術節等均是臨平區為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素養而采取的一系列舉措。通過這些舉措,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得以在臨平區全面開花,助力群眾文化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提升全民藝術普及水平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與時代同步,與發展合拍,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和運營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對彌補政府投入的不足,加強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相關部門要順應趨勢,以實現長久發展。
相關部門要始終堅持“政府主導、積極引導、科學管理、健康發展”的原則,積極營造有利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增強服務功能的發展環境,營造良好的合作共贏的氛圍;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微信等媒體大力宣傳,擴大民辦文化項目的影響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
實踐證明,全民藝術普及要想取得成功,僅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大力推進經營性藝術普及產業的發展。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文化場館和文藝活動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吸納社會資源,活躍運營氛圍,節約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多元化、社會化。激活市場機制,促進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
要做好全民藝術普及工作,需要不斷培養優秀人才。相關部門應不斷創新全民藝術普及隊伍的人才管理機制,大力培養工作人員,因材施教,拓寬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為全民藝術普及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針對全民藝術普及,應大力給予政策支持,并加大資金投入,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保障;形成系統完善的財政投入動態調整和穩定增長機制,不斷擴大普及范圍,持續提升服務標準和質量,探索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真正將政府補助政策落實到位。
全民藝術普及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并堅持下去的工作,它永遠都沒有終點,只有不斷產生的新起點。在新形勢下,相關部門要順應發展趨勢,通過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有益探索,從而提高全民藝術素養,實現社會的高質量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