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艷

在當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城鎮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以動態地域空間的形式不斷推進,舊的城市空間秩序被工業化生產打破,除了單純的城市擴張之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環境與人們的思維方式都在悄然變化,城市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嚴重危機。在此背景下,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加強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首要問題。城市景觀作為公共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突出和展現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保護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及歷史延續性,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象,通過特色化景觀讓人與空間、自然之間建立起和諧共生的內在聯系,既能增強社會群體對地域文化的認知、認同與歸屬感,又能提升城市形象,加速推動招商引資,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創造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
就城市的空間結構而言,城市包括內部結構和外部形式兩部分,內部結構主要包括城市的地理環境、社會結構、歷史文化等,外部形式則是城市景觀借以傳達的物質手段及組成方式。雖然城市景觀具有自身的結構形式和審美特征,但是城市的內部結構尤其是文化決定和制約著其外部形式。城市景觀是人類主觀能動地利用與改造自然和人造環境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言: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人類擁有語言、思想,以及改造社會的工具及技術手段,城市中的社會群體以文化為依托,以科學技術為手段,通過建設景觀環境改善生存環境,獲得優質服務。因此,城市景觀要想推動城市形象建立,就要合理配置社會公共資源,體現地方文化的內涵;而文化要想實現傳承發展,城市景觀及規劃是其具體的載體之一。只有豐富地域文化內涵,對地域文化中的設計元素進行提取與創新,促進地域文化與城市景觀相互適應,才能推動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球化通過媒介沖擊著任何有形與無形的界域,使地域文化封閉自適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互補的社會形態。而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大規模城市建設帶動了以景觀雕塑為代表的公共藝術創作熱潮,許多城市景觀在題材和內容上相互模仿,雷同度較高,形式語言單一。雖然媒介的發展打破了交流的界限,但是這對城市建設來說并不意味著趨同,每個城市除了具有能反映時代發展趨勢的共性之外,還要利用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個性化特征。城市景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方式;它是城市個性的體現,是一個地域的文化縮影。如果城市景觀不再將地域文化、歷史形態、民風民俗作為設計主題,而是肆意模仿,那么城市將處于被動狀態,其特色和優勢也將被遮蔽或消解。《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意為不同事物在平衡與差異、矛盾與統一之中向前發展。城市景觀設計不能脫離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應以地域性與公眾參與性為基礎,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為依據,積極面對文化之間的共生共存,促進整體和諧發展,同時保持與建立文化個性,以特有的藝術語言和感染力營造公共空間的美感,體現城市獨特的風格和精神面貌,并成為城市歷史文脈的積淀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美國俄勒岡州尤金市的公共藝術規劃目標明確指出,建立一個持久的公共藝術藏品庫,以此激勵社區居民,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吸引游客并成為社區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城市景觀對外可以塑造城市形象,協助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競爭力;對內可以幫助城市居民認識城市文化,了解城市的發展歷程、特色以及發展趨勢,增強文化自覺。生活在城市內的社會群體受地域因素影響會形成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存模式,建立有組織的綜合系統,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經濟結構等,并以群體模式和向心結構為特質。對于社會群體而言,城市除了是生存空間,能提供生活便利外,也是一種情感的歸宿,精神的寄托。地域文化對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對承載并記錄著城市歷史變遷與風俗習慣的城市景觀在情感上表現出自然的、無意識的傾向。廣州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承載了廣州的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蘭州市黃河南岸的雕塑黃河母親像則反映了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景觀雕塑不僅是城市的標志,更是華夏文明傳承延續的載體。它們在城市建筑群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群體的思想意識,能夠提升人們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度,有助于他們認識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增強對地域文化的認同,進而構筑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激發他們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創造力,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城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城市文化資源構成復雜,有獨立、龐大的文化生態系統,而現代旅游產業消費目標明確,可復制性強;因此,城市文化資源可以以其消費性價值為依托,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這樣既能推動地域文化實現多樣化、系統化發展,又有助于搭建多維化、一體化的文化旅游綜合體。文化資源是旅游產業提高競爭力的要素之一,很多旅游景點的景觀設計都以地方文化為依托,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增加城市景觀的魅力,這種方式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有效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號稱“西蜀第一街”的成都市錦里古街位于成都市中心,以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風格為主,展現了川西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據統計,錦里古街2021年接待游客達870萬人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曾盤點全球21個獨具特色的城市街區,其中,成都錦里古街位于推薦首位。錦里古街不僅是城市景觀,更是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柱。將特有的文化風俗、異域風情及生產生活方式以城市景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使游客觀察、體驗、認知地方文化及民族與族群文化形態,有助于擴大保護與宣傳當地傳統文化的隊列,提高地區經濟效益和地域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帶動旅游產業盈利,為城市景觀的規劃和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城市硬化面積增多,綠地面積減少。尤其是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帶來了大氣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使環境質量惡化,人與自然關系嚴重失衡。
城市景觀設計被定義為由視覺形式及其位置組成的場所,因此設計時需要考慮景觀與其所處位置及空間在文化、結構、功能上的同源性。城市中的生命個體需要通過自然的景觀與空間滿足自身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尋求與自然之間的平衡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準則。中國古代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強調“天人合一”“審時度勢”,注重對地理環境和山水地貌的整體性、系統性分析,體現了自然生態價值優于人為價值的思想;西方啟蒙思想也認為城市的發展理應遵循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生原則。在傳統風水觀念中,城市景觀獲得“生氣”的唯一途徑是符合自然之形。自然環境是城市景觀塑造的基礎和前提,自然環境的特性既決定了城市景觀的特性,也決定了景觀的內在構造。“當人們意識到自然景觀的破壞會對城市發展形成阻礙后,很多的城市景觀設計都建立在對自然環境價值的重新認識與認可的基礎上,對自然環境、景觀設計、城市規劃的多目標、多價值取向進行系統的規劃,實現生態自然與城市景觀的融合發展,從而保護城市內現存的自然山體、水體、風景、園林,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彪m然注重自然生態的景觀設計不勝枚舉,但是在具體設計時不能直接挪用,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據具體地理環境及原有舊址的實際情況,對經典文化元素進行提取與再設計,讓其與新的城市建筑和諧共生。
近年來,城市建設與規劃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背景下發生了空前變化,國際化城市美化理念影響了中國城市景觀的設計。一些城市景觀盲目求新、求異,文化識別性不足,大眾認可度降低。實際上,生活在特定范圍內的生命個體在共同的生產方式、習俗信仰、審美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形成并強化著對地域人文特征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已然進入城市群體的心理結構層面,它們對能夠表達本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感官認知的景觀設計表現出自然、深切、無意識的傾向,甚至形成獨具內涵的“文化情結”。從地域文化發生學角度進行審視,城市景觀設計是一種融合了物質經驗與精神經驗的復雜人文行為,其結果和目的是促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城市成為特色鮮明的有機體。因此,城市景觀必須具備特定的文化識別性。這種文化識別性就是利用城市景觀的結構造型、色彩形式、技術材質等可視化元素將城市的地域文化轉化為景觀的文化特征,同時讓城市中的個體能夠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感受、領悟景觀所蘊含、傳遞的文化概念。具有傳統歷史價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觀在保持民族傳統與地域特征的同時滿足了民眾的物質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特色。人類創造的城市建筑物、街道、社區等城市景觀都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自生性也通過景觀表達出來,增強了景觀穩定性。持續而悠久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景觀必然具有連續性、一貫性和穩定性。
當前,開放與交流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各個國家、民族的自給自足狀態被打破,物質生產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往來的關系。地域文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模糊,很多國家、民族的文化已然成為世界的文化。城市景觀設計是文化的載體,面對文化藝術生存與發展的新背景,城市景觀設計是立足于地域文化固守最初狀態,還是順應潮流、追求時尚,已成為當前景觀設計的熱點話題。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使各地區的文化藝術同質化,也不是讓景觀設計在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之間選擇一個立足點;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傳承也不是簡單的復制和照搬,而是以地域文化為依托,實現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挖掘新時代、新風尚之下的“本土性”,具體表現為對現代設計思潮、設計理念的體現,對新材料及科學技術的運用以及對新造型形式的探索。城市景觀是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空間的復雜有機體,是當前社會群體生活、工作的空間環境,因此,城市景觀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除了造型形式的美觀與特色化以外,社會群體的主觀體驗與感受也應成為其設計的主要依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群體的審美趣味緊隨時代發展步伐而變化??傊?,城市景觀設計需立足于自然環境,體現時代特色,如此才能滿足當前社會群體的審美需求。
綜上所述,城市景觀是特定地域中自然、生物、文化等要素相互協調的進化過程,它的本質是協調文化、生物、物理要素在進化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除了要進行空間結構的組織、各類符號化的處理等外部形態設計之外,還要反映地區的歷史文脈,把與城市及與城市群體有關的文化、歷史、生活等相關因素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法融會于景觀形象之中,賦予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并使其與城市群體產生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傊?,挖掘地域文化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打造優質文旅項目,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