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曾文勝
(廣東省鐵路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00)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蓬勃增長,物流運輸需求不斷增加。在物流運輸中,鐵路和水路作為重要的運輸方式各具運輸優勢,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鐵路運輸以其高效、快捷、大批量、低成本等特點備受青睞,由于鐵路線路的限制和運輸容量的限制,無法實現直達某些地區或港口,導致貨物需要進行轉運,大大增加了中轉環節和時間成本[1]。水路運輸因其運量大、能耗低、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成為長距離大宗貨物運輸的首選,但水路運輸極易受到季節、水深、水位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航道不通暢,進而影響貨物的運輸效率和準時性。為解決鐵路和水路之間的銜接問題,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和降低成本,需深入研究水鐵聯運無縫銜接技術,逐步優化運輸計劃提高設備的裝卸效率,實現鐵路和水路之間貨物的順利轉運和銜接,確保貨物的安全和準時到達目的地[2-3]。
水鐵聯運樞紐的選址需要考慮其位于主要交通方式交匯處或銜接點,以保證方便實現水路和鐵路運輸的轉運需求。從基礎設施角度來看,水鐵聯運樞紐的設計需能夠存放具備裝卸搬運堆存功能的機械設備。該次案例研究設計的水鐵聯運樞紐是區域性的,主要位于省級經濟中心,作為連接交通干支線重要連接點,聯運樞紐設計的重要職責是負責省區之間的物流集散工作。該樞紐的服務范圍主要涵蓋內陸地區,這些地區擁有相對完善的內陸交通網絡。該水鐵聯運樞紐的功能如圖1 所示。

圖1 水鐵聯運樞紐功能
港口作業貨物種類相對較多,而能夠發揮水鐵聯運銜接優勢的便是散貨以及集裝箱。在進行集裝箱水鐵聯運過程中,必須在碼頭進行船舶與火車之間的換裝操作。針對鐵路轉水運的換裝作業流程,可以劃分為三種不同的方式,如圖2 所示。

圖2 轉水換裝作業流程圖
流程一換裝過程中共裝卸3 次,短途運輸共2 次;流程二換裝過程中共裝卸1 次,短途運輸1 次;流程三換裝過程中共裝卸1 次,并未進行短途運輸。
在設計港口站平面布置的過程中,選擇將港口站鐵路裝卸線與岸線平行,并將其布置在后方的堆場上。具體的設計如圖3 所示。

圖3 裝卸線平行岸線布置于后方堆場
這一設計方式的優勢在于:
第一,可以實現鐵路作業、場內集卡運行以及碼頭裝卸作業的高效協同,如當貨物抵達港口站時,鐵路裝卸線上的作業人員可以立即開始裝卸貨物,并將貨物送往對應的集卡運行區域。同時,集卡運行區域的司機可以快速將貨物裝載到集卡上,準備運往目標地點。此外,碼頭裝卸區域的其他作業人員可以繼續進行裝卸作業,保持作業的連續性。
第二,在列車以及船舶裝卸工作完成后,可根據個人需求出行,不需要相互等待,可大幅提升車船周轉效率。
第三,貨主可以更加方便地組織鐵路整列的到發與裝卸工作。當整列到達港口站時,貨主只需進行簡單的操作,即可將整列的貨物裝卸完畢,從而避免了分批裝卸的繁瑣過程,大大提高貨物的裝卸效率,減少貨主的操作成本,并為整個運輸過程帶來更高的效益。
第四,設計方案對于地形的適應性相對較強,港口工程施工難度相對較低。
水鐵聯運集裝箱港口站是水路和鐵路運輸無縫銜接的關鍵環節,其目的是實現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便捷性轉換,將貨物從水路運輸轉為鐵路運輸或者反之,以提高運輸效率和便利性。水鐵聯運集裝箱港口站需要完成集裝箱貨物到發的作業,包括貨物的裝箱、封箱、標記和稱重等工作。集裝箱貨物在到達港口站后,需要經過嚴格的操作流程,確保貨物的安全和準備,也需要進行單證的辦理和交接,以確保貨物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同時,在集裝箱港口站,可以對貨物進行臨時存儲和轉運,以滿足中轉的需求,實現對貨物的卸載、裝載和換裝等操作,確保貨物能夠順利地從水路運輸轉為鐵路運輸,通過合理的規劃和組織,可以使集裝箱港口站的運作更加順暢和高效。
水鐵聯運樞紐的作業相對繁忙,機械設備的運行是保證順暢運營的關鍵,但由于長時間的使用和高度的負荷,機械設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故障問題。因此,該區域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維修中心,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設備,用于快速響應和解決機械設備故障。維修中心可以提供各種機械設備的維修服務,包括機械部件更換、電氣故障修復等,確保設備能夠及時恢復正常運行。同時,隨著機械設備的使用會積累灰塵和污垢,影響其正常運行和壽命,該區域可以提供專業的清洗養護服務,包括機械設備表面的清洗、潤滑劑的更換等,以確保機械設備保持干凈、正常運行。此外,定期檢修可以發現潛在的問題和隱患,及時進行修復和維護,以確保機械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該區域可以設立檢修工作站,進行機械設備的定期檢查和維護工作,以延長其使用壽命并提高運行效率。
水鐵聯運集裝箱港口站作為龐大的系統,將會匯集各工種的港口工作人員、辦公人員、企事業人員等,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通過在水鐵聯運集裝箱港口站設計服務設施區,為港口工作人員提供便利和舒適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這一區域設計是為了滿足水鐵聯運樞紐未來發展的需求而預留出的。目前階段,將這個區域規劃設計為綠化用地,以提供一個優美的環境和休閑空間給周邊居民和游客。然而,在未來的發展中,也可以適當開展物流鏈增值服務,在保持綠化的同時可引入一些物流相關的服務,例如倉儲、配送和包裝等,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推動水鐵聯運樞紐的發展。此外,該區域也可以提供貨物的上門取送服務,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更便捷的物流解決方案,減少貨主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提升用戶體驗,促進物流業的發展。
換裝橋作為碼頭前沿的重要設備之一,不僅能降低本身的重量以及輪壓,也能減少碼頭場地的占用率,大幅度地提升碼頭的作業效率。在進行換裝橋設置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其起重量需要超出到港船舶最重的艙蓋板的重量。
堆場內的設備主要是輪胎式龍門吊。堆場與碼頭前沿間的布置有所差異,同時也要設計輔助設備。結合《海港總平面圖設計規范》計算堆場內設備數量。
港站內水平運輸作業開展是為滿足港站內換裝區、碼頭前沿等方面的換裝工作。
案例港口設備數量配置計算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換裝設備配置數量
在推進水鐵聯運過程中完善風險應對機制能夠提前預判和分析潛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預案和措施加以應對。為此需要對水路和鐵路運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進行識別,并對可能的事故和災害進行概率和影響的評估,從而更好地了解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后果[4]。同時結合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預案和措施,構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確保所有環節都符合相關的安全標準和規范,加強對運輸工具、設備和人員的監督,確保其符合安全要求,提高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為實現水鐵聯運的順暢運作,可建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集中管理和交互水路和鐵路的信息,實現貨物跟蹤和運輸計劃的實時更新和共享,實時獲取貨物的位置和運輸情況,合理安排運輸計劃和調度資源,大大提高貨物運輸的可視化程度,減少信息傳遞中的誤差和延遲[5]。同時,需要做好對信息服務平臺的技術支持維護工作,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據管理系統提高平臺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安全性,借助專業的技術團隊負責平臺的維護和升級工作,及時解決信息平臺的技術問題。此外,需加強相關部門與企業的合作溝通交流水平,通過與水路和鐵路的管理部門、運輸企業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的合作,實現運輸信息的共享和交換,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物流行業的發展。
綜合運輸管理觀念的提出促使我國發展節約、運量大以及成本低的集疏運方式。水鐵聯運作為多式聯運的模式之一,需要做好水鐵聯運無縫銜接技術應用工作,提升水鐵聯運樞紐的生產效能,滿足港口節能減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