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揚州“運河風光帶”作為揚州城區繁榮的社區音樂活動中心之一,具有一定代表性。人們自發組織各種音樂團體,舉辦表演活動。這不僅是揚州城市社區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還是人們向往的“精神家園”。器樂、聲樂、歌舞、戲曲等表演應有盡有、異彩紛呈。對揚州“運河風光帶”社區音樂活動進行全面考察,了解揚州城市社區音樂活動的發展現狀,針對其發展瓶頸,提供參考建議。
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公布了包括揚州在內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貫穿整個揚州地區的古運河孕育了古老的揚州文化。揚州當地政府非常重視對古運河以及揚州古建筑的保護。揚州市政府提出了“兩古一湖”的發展戰略,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千年古運河已經成為揚州的一張城市名片。
20世紀90年代,五臺山大橋至南門遺址公園的運河兩岸還沒有建立一步一景的亭臺廊橋,運河兩岸是依河而居的居民住宅以及農藥廠、皮革廠、水泥廠等企業。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工業廢水等對運河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運河水質和空氣質量不斷惡化。揚州市政府對此非常重視,頒布了多項保護政策,治理揚州古運河,不斷加大對整個古運河的排水、防洪體系的治理力度。揚州市政府還投入10多億元對古運河城區段進行全面綜合性整治,疏浚淤泥100多萬立方米。該工程還改造修繕了沿河五座配套閘站,搬遷居民3200多戶,沿河100多家工廠搬離運河沿岸,從此揚州古運河煥然一新。
2005年,揚州啟動實施了“運河文化公園”工程,新建了五臺勝境廣場、便益門廣場、凱運水景廣場、大王廟廣場等新景點。五臺山大橋橋頭廣場至南門遺址公園,開辟了運河游覽路線,游客們可以買票乘船,夜游運河,欣賞河堤兩岸的風景。這段路線成為揚州城整個運河線路中風景最美、游覽人數最多的“運河風光帶”。
本文考察研究的“運河風光帶”就是五臺山大橋橋頭廣場到南門遺址碼頭河段兩岸。這一河段從揚州城北延續到城南,橫跨了五臺山大橋、便益門大橋、解放橋、躍進橋、徐凝門橋、渡江橋,這些橋梁將中心城區和城東、城南連接起來,擴大了城區范圍。沿河兩岸的景點和商業街有普哈丁公園、東關古渡、東關街、個園、盧氏鹽商住宅、1912街區、長生寺、何園等。
“運河風光帶”豐富的音樂活動加強了居民、游客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人們娛樂休閑、愉悅身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運河風光帶”兩岸有許多進行歌唱表演的團體,其中演唱的內容有現代歌曲、傳統揚劇、揚州清曲等。流行歌曲歌唱團在夜晚的群眾音樂活動中表現得較為突出,運河兩岸市民、游客對其的觀賞興趣較高,團體成員大多是退休人員。每個流行歌曲歌唱團都配備了點歌臺和投影設備,聲與畫相結合,不僅讓演唱形式更加豐富有趣,也極大地激發了歌者的演唱熱情。這些歌唱團演唱的歌曲多為中老年群眾所熟悉、喜愛的歌曲,以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電影、電視的插曲以及舞臺劇的插曲等為主。節假日期間,這些歌唱團體還會聚集在一起組織歌唱比賽。
除了流行歌曲演唱團之外,在東關古渡北側的連廊,還有一支演唱揚劇和揚州清曲的團隊,這也是“運河風光帶”兩岸唯一一支表演揚州傳統戲曲的團體。該團人數一般固定在10人左右,其中男性7人,女性3人。常見的伴奏樂器有手風琴、二胡、笛子、月琴、木魚等,省略了手敲碟等傳統技藝,形成了類似于“清唱劇”的表演形式。這支唱揚州傳統戲曲的團體雖然沒有點歌臺與投影設備,但是這種淳樸和扎根傳統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許多中老年戲迷們駐足欣賞。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戲迷們除了演唱傳統戲曲外,偶爾還會演唱紅色歌曲和經典老歌等。
“運河風光帶”的舞蹈團體有十多個,基本都是以跳廣場舞為主。廣場舞是一種將傳統健美操和舞蹈相結合的新型運動。與一般的有氧運動和專業舞蹈相比,廣場舞的動作簡單易學,適合各個年齡段人群參與。廣場舞動作幅度適宜,配合明快的節奏、動感的節拍,自誕生以來便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特別是深受廣大中年女性市民的喜愛。廣場舞采用的音樂多為歡快且節奏感較強的當代民族歌曲或通俗歌曲。這種大眾化音樂和廣場舞的相互融合較好地滿足了社區群眾休閑娛樂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
“運河風光帶”的音樂文化活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傳統音樂活動,二是流行音樂活動。雖然表演傳統音樂的團體較多,但是揚州傳統音樂的發展卻遠不及流行音樂的發展。這是因為傳統音樂的環境發生了變化,聽音樂的群體也發生了變化。曾經參加音樂文化活動的聽眾在兒時都受過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網絡歌曲、流行音樂的沖擊,聽眾的喜好逐漸發生轉變,因此本就面臨發展困境的揚州傳統音樂的消亡進程加快。筆者根據這種情況提出以下想法:第一,整理揚州傳統戲曲和傳統舞蹈的視頻,將其發布至網絡平臺上進行宣傳和推廣;第二,將一些經典的傳統戲曲和舞蹈作品進行二次創作,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使年輕群體更易接受,擴大受眾范圍。
在部分音樂活動中,傳統音樂呈現“同質化”發展趨勢。比如,戲迷團體舉辦的戲曲演唱活動原本應該以表演戲曲節目為主,但是由于組織人員急切地想要獲得關注,在演唱內容中融入了過多的流行音樂元素,沒有充分展示出傳統戲曲的特色;廣場舞的音樂伴奏風格千篇一律,與網絡音樂、電子音樂的風格類似甚至一致,導致人們的審美水平下降;流行音樂主要受眾是年輕人,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許多傳統音樂被改編,其創作風格被流行音樂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這種方式也阻礙了傳統音樂的發展。
“運河風光帶”的音樂活動大多是居民自發組織的,部分歌唱團體認為其音樂實力強,是專業的“美聲”“民族”唱法,但其實這些團體的音樂技藝與專業水準還有一定距離。傳統戲曲深受中老年群體的喜愛,但是因為缺少傳統音樂文化的滋養與專業指導,傳統戲曲的表演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揚州是一座旅游城市,來揚州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運河風光帶”兩岸的游客數量成倍增長。另外,音樂活動的參與者大多是本地居民。這些音樂活動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音樂活動要想提升質量,需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順應時代發展,根植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及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可以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音樂活動,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結合揚州本土風俗和節日文化進行演出;還可以在便益門廣場、五臺勝境廣場、東關濱河廣場、凱運水景廣場、大王廟廣場等大型廣場,將揚州本土的清曲、揚劇、揚州道情等傳統戲劇以節目展演方式呈現給廣大市民和游客;同時也可以舉辦廣場舞比賽、歌唱比賽、器樂比賽等活動,在調動“運河風光帶”周邊居民參加音樂活動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居民音樂審美意識、社區音樂活動水平的提高。在舉辦音樂活動時,可以穿插一些地方特色的小游戲,提升活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音樂活動不再是表演者對觀眾的單方面輸出,而是表演者與群眾的雙向互動,能夠更好地激發群眾的熱情,增加體驗感。社區音樂活動要做到雅俗共賞,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音樂活動需求。音樂活動的展演加上“運河風光帶”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定能成為揚州宣傳自身,彰顯文化名城特色的一個良好機會。
政府和文化機構需要對城市的社區音樂活動提供指導,提高專業表演者和非專業表演愛好者的表演水平,為文化活動注入活力。工作人員要充分履行自身職責,增強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人們關注傳統音樂以及多參與傳統音樂文化活動,讓人們從中獲得滿足感,提升文化自信。政府可以和學校、文化單位合作,讓音樂專業的學生、表演人員走近普通市民,走進社區。例如,美聲專業教師和學生開設“美聲課堂”,不僅提高了居民的演唱水平,還讓學生積累了教學經驗;揚劇演員對戲迷朋友的身段、唱腔、妝造等方面進行專業指導,將揚州本土戲曲藝術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
音樂活動的建設與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提高群眾的審美水平。“運河風光帶”音樂活動的開展對傳承和弘揚揚州傳統音樂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揚州傳統藝術也需要多開展音樂文化活動進行宣傳和推廣。揚州居民所希望的就是通過參加業余活動保持身體健康,愉悅心情。居民參與音樂活動可以展現其對音樂的熱愛,滿足其心理與生理健康的需求。“運河風光帶”音樂活動內容相對簡單、容易學習,具有娛樂性與廣泛性,同時其為各個年齡層的市民、游客提供了平臺,人們可以在這里豐富自己的生活,保持愉悅的心情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交流各自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這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積極作用。
揚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屬于揚州自己的文化特色。千年運河是揚州的精神文脈,也承載著寶貴的文化記憶,揚州作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擔負著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任務。依托這些豐厚的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世界運河城市之都”,既是時代賦予揚州的使命,也是對揚州的責任擔當和能力水平的重大考驗。“運河風光帶”的文化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大運河揚州段的文化資源最為豐富,揚州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運河風光帶”文化建設中需要思考的問題。“運河風光帶”音樂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保護、傳承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揚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