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玲 王 晨
1.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2.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如何加強和完善鄉村治理,已成為推進農村發展的重要議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將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一步深化鄉村改革,推動鄉村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過去的鄉村治理模式已經不適合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在新時代背景下,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探索鄉村治理的現代化途徑,已成為當前鄉村工作和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2]。
隨著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筆者利用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 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2017—2022 年國內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期刊論文進行分層研究,通過對年發文量、發文機構、發文作者、研究熱點與主題的計量分析,揭示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脈絡,為進一步提高農村治理效能、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依據。
該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數據來源類別選擇學術期刊,在檢索主題中輸入“新時代”和“鄉村治理”,時間跨度選擇2017—2022 年(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通過檢索得到文獻1 288 篇。利用CiteSpace 6.2.R2 軟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清洗、過濾和預處理,通過去除無效數據和重復數據、標準化數據格式等,共得到1 272篇有效文獻[3]。
筆者將最終得到的1 272 篇文獻導入CiteSpace 軟件,時間分區設置為2017—2022 年,分區時間切片設置為1 年,其余設定為默認值。基于數據中的引用、關鍵詞、作者、發表時間等信息,進行聚類、主題、社會網絡分析,最終得到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機構合作網絡圖譜、關鍵詞共現圖譜和關鍵詞聚類圖譜等。
對年度發文量進行統計,可以直觀地分析學術界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趨勢。筆者對2017—2022年發表的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學術期刊論文進行數據統計,得到如圖1 所示的年度發文量圖。由圖1 可知,2017—2022 年,國內關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7—2018 年,學術界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發文量呈井噴式增長。這主要是因為2017 年10 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9—2022年,學術界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發文量穩步增長,雖然增長緩慢,但發文量仍較多。2022 年,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發文量為273篇。這主要是因為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

圖1 年度發文量統計
高頻發文作者及研究團隊的分析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運用普賴斯定律確定核心作者,具體公式為
式(1)中:NPMAX是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論文數。
通過統計可知,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宋才發,其發表的關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論文總量為6 篇,將數據代入公式(1)后,計算出MP=1.835。因此,筆者將發文量在2 篇及以上的作者作為核心作者。經過統計可知,部分核心作者發文量如表1 所示。由表1 可知,研究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作者以高等院校的學者為主。其中,廣西民族大學的宋才發和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黨校的夏紅莉發文量最多,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領域的貢獻度較高,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表1 部分核心作者發文量統計
將CiteSpace 軟件節點類型(Node Types)設置為機構(Institution),得到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圖2中,節點為226,表明共有226個研究機構;研究機構之間共有25條連線,密度值為0.002,表明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強度總體不高,學術合作網絡尚未形成,缺乏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科研機構。部分發文機構的中介中心性統計如表2所示。由表2 可知,目前國內對鄉村治理現代化開展研究的機構主要為華中師范學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等。從研究機構地域分布來看,以我國南方地區為主。

表2 發文機構分析

圖2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3.1.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將收集到的1 272 篇文獻導入CiteSpace 軟件,設置節點類型為keyword,對同義詞和同類詞進行合并后,得到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3)。由圖3 可知,“鄉村治理”“鄉村振興”和“新時代”這3 個關鍵詞的字體大小最為突出,代表其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節點最大,表明該領域的研究熱度最高,且持續時間最長。此外,圖譜中還有一些頻次相對較高的關鍵詞,如“新鄉賢”“鄉風文明”“黨建引領”“鄉村文化”及“基層治理”等。

圖3 關鍵詞共現圖譜
在CiteSpace中,中心性是分析關鍵詞重要程度的一個關鍵指標。若節點中心性超過0.1,則說明該節點為中心節點,在研究中較為重要且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筆者選取關鍵詞詞頻最高的前10 位進行分析,其頻次、中心性和出現時間如表3 所示。在研究樣本中,“鄉村治理”“鄉村振興”和“新時代”這3個關鍵詞具有較大的中心性和影響力。除此之外,“基層治理”“黨建引領”“村民自治”的中心性也比較強,說明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以現代化為導向的鄉村治理。

表3 關鍵詞頻次表
3.1.2 關鍵詞聚類解析
基于關鍵詞共現分析,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研究領域中的主題和子主題及兩者的關系。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如圖4所示。該知識圖譜的聚類模塊值(Q值)為0.424>0.3,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為0.824>0.7,說明該關鍵詞聚類結構顯著,且信服度較高。由表4 可知,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分別是#0鄉村治理、#1鄉村振興、#2新時代、#3 新鄉賢、#4鄉風文明#5村民自治、#6德治、#7 農民、#8 黨建引領、#9鄉村德治。10個關鍵詞聚類的相關信息如表4所示。

表4 關鍵詞聚類信息表

圖4 關鍵詞聚類圖譜
通過上述研究,筆者發現學者對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4 方面。一是以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為中心的研究熱點,關鍵詞為黨的領導、黨建引領、政府負責、社會治理、農民參與、依法治村等,對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優化和創新進行研究,旨在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4];二是以鄉村治理共同體為中心的研究熱點,其關鍵詞為共同體、現代化、新鄉賢、鄉村組織、鄉鎮政府等,研究鄉村治理共同體的發展、作用和創新,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三是以鄉村治理現代化路徑創新為研究熱點,其關鍵詞為“楓橋經驗”、鄉村善治、鄉賢回歸、中國特色、扎根理論、三治融合等,研究鄉村治理的路徑創新理念、方法和技術,以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四是以鄉村民生為中心的研究熱點,其關鍵詞為基層民主、村民參與、農民增收、產業興旺、共同富裕等,主要研究農村民生問題,如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鄉村治理改善民生[5]。
通過分析新時代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關鍵詞共現情況和關鍵詞聚類情況,筆者總結出該領域4大研究主題,分別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和內涵、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模式、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3.2.1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和內涵
多位學者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概念進行界定。李濤[6]認為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根基,鄉村治理現代化直接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其對我國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及模式進行歷時性梳理,分析了鄉村治理發展趨勢,提出了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李三輝[7]認為,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是要在治理體系、治理理念、治理文化、治理方式、治理保障等方面實現現代化,以制度化、民主化、德教化、精細化、法治化的治理實現“善治”。邱春林[8]認為,應在黨的領導下,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堅持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堅持人民民主,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堅持漸進性改革,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從而推動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王德福[9]認為,鄉村治理現代化就是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需要采取適合鄉村特點的治理方式和制度體系,涵蓋多元化的治理主體、現代化的治理背景和復雜化的治理模式等,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3.2.2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
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認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包括以下4 方面。第一,順應時代潮流,強化共同體意識。丁菲菲[10]提出,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全新語境,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通過各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共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培育鄉村治理共同體意識,從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第二,立足中國國情,完善多元主體。鄧歡[11]認為,鄉村治理應充分立足我國國情,通過基層政府、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及新鄉賢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三,以人為本,增進民生福祉。徐智豪[12]提出,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要始終以提高民生福祉為核心目標,關注農民的需求和權益,努力實現鄉村社會的公平、和諧、有序發展。第四,獨具中國特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李蘊哲等[13]提出,應將鄉村文化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通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3.2.3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
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路徑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第一,堅持黨的領導。陳松友等[14]認為,在新時代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強化思想引領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黨員干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悟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同時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第二,“四治”融合。王浦劬[15]提出完善黨領導下的鄉村“四治”新體系;在數字技術縱深發展的今天,鄉村治理由“三治”融合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邁進;“四治”融合可提升鄉村善治能力,提高農村發展的決策效率、服務效果和治理效果。第三,文化傳承。楊潔等[16]提出,應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強鄉村社會凝聚力,打造振興鄉村的文化產業,探索鄉村文化治理模式,從而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應通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第四,創新驅動。王中華等[17]認為,各地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方法,同時加強對鄉村治理的科學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為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供依據。
3.2.4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分析,筆者發現,學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踐進行研究。第一,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李風雷等[18]以湖北省宜昌市許家沖村為研究對象,提出了黨建引領下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觀念—結構—行動”三位一體運作機制,將黨組織的領導和治理責任融入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各個層面,推動各方面力量有效參與和協同合作,從而實現鄉村治理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第二,數字賦能。胡衛衛等[19]以“中國大棚第一村”的數字鄉村建設為研究對象,系統探究技術賦能背景下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形成機制和運作邏輯。第三,鄉村文化建設。傅建祥等[20]分析了青島市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面臨的現實困境(包括鄉村治理現代化面臨著農村“空心化”與人口“老齡化”、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化”、鄉村公共服務落后、鄉村文化的衰敗與消散、大數據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進程緩慢等),同時提出了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以創新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多措并舉破解空心化老齡化難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深化服務的均等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共同體;全面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厚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社會軟實力;大數據賦能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對于推動鄉村發展、增強基層治理效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及豐富治理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運用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 對2017—2022 年鄉村治理現代化領域的學術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在發文量方面,2017—2022 年,國內關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在核心作者方面,2017—2022 年,國內研究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作者以高等院校的學者為主;在研究機構方面,2017—2022 年,國內開展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機構之間合作強度總體不高,學術合作網絡尚未形成,缺乏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科研機構。
②2017—2022 年,國內關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分別是#0 鄉村治理、#1 鄉村振興、#2 新時代、#3 新鄉賢、#4 鄉風文明、#5 村民自治、#6 德治、#7 農民、#8黨建引領、#9鄉村德治。
③2017—2022 年,學者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4 方面:以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為中心的研究熱點,以鄉村治理共同體為中心的研究熱點,以鄉村治理現代化路徑創新為研究熱點,以鄉村民生為中心的研究熱點。
④2017—2022 年,學者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主題主要有4 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和內涵、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模式、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第一,目前我國關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研究群體,并涌現出一些高產出的學者,但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學者間的學術交流不緊密。因此,后續研究需要加強學者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者與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在深入了解鄉村治理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后,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進而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
第二,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涉及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科交叉,借鑒多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來研究鄉村治理現代化,豐富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