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萌 黃安琪
連平縣森林火災預防中心,廣東 連平 517100
自然保護地是自然生態空間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1];自然保護地規劃為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發展指明方向,也明確了規劃期內的建設目標與任務。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落實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是關鍵。各地應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地的科學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行分區分類建設,創新發展機制,多策略實現自然保護地的可持續發展。
廣東省連平縣自1998 年批復成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地“連平縣河頭縣級自然保護區”以來,經過20 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類型多樣、初具規模的自然保護地。截至2022 年底,連平縣批復建設自然保護地11個,批復面積21 726.70 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9.55%。連平縣自然保護地類型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濕地公園。按批復面積分析,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縣自然保護地面積的48.91%,森林公園面積占比為35.31%,地質公園面積占比為15.19%,濕地公園面積占比為0.59%。按級別統計,連平縣有省級自然保護地3 個,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各1 個,批復總面積8 169.38 hm2,占全縣自然保護地批復總面積的37.60%;有縣級自然保護地8個,其中包括3 個自然保護區、4 個森林自然公園和1 個濕地公園,批復總面積13 557.32 hm2,占全縣自然保護地批復總面積的62.40%[2]。
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是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的關鍵一步[3]。根據《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4]《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議方案編制準備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連平縣于2019年6月啟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通過對當地自然保護地的調查摸底、生態空間分析、問題的研判與解決,采取了新建、撤銷和歸并整合等措施,科學編制了《連平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整合優化后,連平縣擬新建自然保護地5 個,撤銷自然保護地1個,歸并自然保護地1個。連平縣自然保護地的數量從整合優化前的11個增加至14個,面積從整合優化前的21 726.70 hm2增加至整合優化后的27 908.61 hm2。通過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連平縣明確了自然保護地現狀范圍內存在各類矛盾沖突問題的區域,通過“應保盡保”的區域評估論證、保護空缺情況和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特征分析,調入了生態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減少了自然保護地破碎化問題,形成了較為科學的布局。
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 年)》及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連平縣主要位于我國主體功能區劃中的水源涵養功能區,是廣東省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廣東省生態安全格局中的“北部山體生態屏障”,其主體功能區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
連平縣綜合生態區位、自然地理、保護地空間分布特征等因素,以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為基礎,結合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布局,規劃構建“一脈三核”的連平縣自然保護地格局,并根據全縣自然保護地山脈、流域及空間集聚特征,將當地自然保護地分布區域劃分為3 個區,分別為北部黃牛石片區、西部陂頭-雷公寨片區、東南部大席河-忠信河流域片區。“一脈”即黃牛石山脈,為連平縣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地帶、自然保護地聚集分布區域,也是當地生態價值最高的區域,全縣自然保護地均在這一范圍內;“三核”包括3個生態核,分別為黃牛石頂生態核、陂頭-雷公寨生態核、大席河-忠信河生態核,自然保護地均分布在各核點周邊。
2.2.1 北部黃牛石片區
北部黃牛石片區涉及黃牛石頂生態核,主要包括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小水三洞森林公園、鶴湖森林公園、西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石天井森林公園,面積合計9 964.88 hm2。該區域自然保護地發展戰略定位為以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維護為主,加強水源地治理,連通生態廊道,強化珍稀瀕危物種及代表性生態系統和覆蓋的重要水源林的保護,提升自然保護地質量,實現對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保護。
2.2.2 西部陂頭-雷公寨片區
西部陂頭-雷公寨片區主要包括連平陂頭省級地質公園和雷公寨縣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合計10 059.85 hm2。該區域是連平縣重點建設發展的生態核心地帶,其發展戰略定位為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主要地質遺跡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建設生態廊道,連通物種棲息地,強化珍稀瀕危物種及代表性生態系統保護、監測和科普教育,提升自然保護地質量等級,實現對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保護,協調與周邊縣(市、區)自然保護地(如翁源青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全面性、整體性。
該區域重點做好地帶性植被——典型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重點做好喀斯特地貌的地質遺跡保護,做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資源普查與監測及其棲息地恢復。在共建共享方面,該區域依托地質公園的“小桂林”景觀,重點開展生態旅游項目和特許經營試點,建成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和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示范典范。
2.2.3 東南部大席河-忠信河流域片區
東南部大席河-忠信河流域片區涉及大席河-忠信河生態核,主要包括河頭縣級自然保護區、朝天馬森林公園、金花洞森林公園、九連山森林公園、科羅筆森林公園、清溝水森林公園及甕潭濕地公園,面積合計8 065.20 hm2。
該區域主要位于大席河和忠信河流域,區域內河頭縣級自然保護區、金花洞森林公園、九連山森林公園、甕潭濕地公園、清溝水森林公園及朝天馬森林公園都是連平縣主要的水源涵養區域。該區域發展戰略定位為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同時重點開展水源林和濕地保護治理工作。該區域在保護與恢復方面,重點做好自然保護地受損生態系統修復和濕地綜合保護,利用生態學原理,將自然保護地建成廣東省森林生態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示范區;在資源利用方面,重點圍繞金花洞森林公園、九連山森林自然公園,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示范性城郊型森林公園。
2.3.1 自然保護區
連平縣共有自然保護區4 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3個。連平縣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南亞熱帶自然生態系統區,分布有黃腹角雉、中華穿山甲、南方紅豆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是新豐江水源保護區域,是九連山脈區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分布區。連平縣沒有國家公園,4 個自然保護區是全縣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重點。
連平縣自然保護區主要建設方向為確保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水源涵養林等主要保護對象安全,維持和恢復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推進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劃定和保護工作,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資源管護、科研監測、自然教育、應急防災、基礎設施等體系,逐步實現自然保護區的統一、規范和高效管理,鞏固連平縣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基礎。按照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進行梳理調整和歸類[5],重點建設支撐連平縣自然保護地格局的自然保護區,主要為黃牛石山脈中相應的4 個生態核心區域的自然保護區,包括黃牛石、西山、雷公寨和河頭自然保護區。
2.3.2 自然公園
連平縣共有自然公園10 個,包括8 個森林公園、1個地質公園、1 個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依托九連山脈豐富的森林資源,有著變化多端的山地景觀,頗具南亞特色的生物資源景觀,有水庫、小溪、瀑布及山塘等多類型的水文景觀,有客家特色的人文景觀,以及天象景觀。陂頭省級地質公園以碳酸鹽巖地貌、巖溶洞穴、河流湖泊、構造形跡等地質遺跡為主要保護對象,涵蓋基礎地質遺跡、地貌景觀遺跡和地質災害遺跡三大類。甕潭濕地公園以庫塘景觀為主,有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
自然公園主要建設方向是在確保森林、生物、地質遺跡、濕地、水域等自然資源,以及所承載的景觀、地質地貌和文化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加強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投入,適度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綠色經濟,建成社會大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連平縣尚無國家級自然保護地,有省級自然保護地3個、地縣級自然保護地11個。分級建設時,連平縣重點關注高保護價值區域邊緣地帶,通過地方(省級和地縣級)自然保護地的建設,形成生態緩沖區,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與影響。此外,黃牛石山脈作為河源市的生態軸心之一,該區域保護地分布呈現較高的聚集性,資源保護價值高,其中雷公寨縣級自然保護區可作為未來晉升省級自然保護地的空間,實現連平縣自然保護地的整體格局優化,從而促進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的優化。
3.1.1 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落地
有序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的順利落地是連平縣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的基礎。連平縣應根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科學界定自然保護地范圍,科學劃定管控分區,確保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區等重點保護對象劃入核心保護區。
3.1.2 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
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于印發〈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工作規范〉的通知》(辦護字〔2019〕129 號)、《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規范》(GB/T 39740—2020)及《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技術指引(試行)》(粵林辦〔2022〕3 號)等相關文件的要求,連平縣應調查、勘測并確定自然保護地邊界和功能區劃界線,編制自然保護地勘界成果報告并對勘界成果進行充分論證,形成相關方認可、邊界清晰、面積準確、手續合法的勘界成果材料。連平縣應在自然保護地邊界、管控區界及重要地段設立界碑、界樁、標示牌等統一規范的管理性標志,清晰界定各地塊與自然保護地的位置關系,推動自然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確保自然保護地執法監督有據可依。連平縣應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縣自然保護地的勘界立標建設。
3.1.3 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連平縣應開展自然保護地綜合科學考察,查清自然保護地的資源及社會狀況,摸清區域內主要保護對象的主要分布區域,為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合理規劃奠定基礎。連平縣應有序開展整合優化后14 個自然保護地的綜合科學考察工作,按照相關標準規范,根據不同的自然保護地類型,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各自然保護地綜合科學考察報告。
3.1.4 完善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
連平縣應從以下3 方面完善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一是編制區域性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將縣域自然保護地整體性規劃納入自然保護地規劃體系,結合林長制的考核要求編制縣域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二是編制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明確自然保護地一定時期內的建設目標,制訂一系列行動計劃與措施。三是編制專項規劃,以總體規劃為基礎,針對科研監測、物種保護、科普教育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編制專項規劃。
3.1.5 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
根據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辦法,連平縣自然資源部門應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連平縣應明確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作為域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產權代行主體,承擔資產管理和保值增值職責;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多措并舉完成資產(域內集體土地及其附屬資源)協議代管,明確自然保護地內全部資源所有人的權利和義務,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作為資源管理權受讓人,資源所有者、承包者或經營者作為管理經營權出讓主體,并簽訂合同。對于因自然保護地設立、管理而蒙受經濟損失或發展權受限的地方政府、農村基層組織和非國有權利人,連平縣應予以經濟補償或政策支持。各地可根據自身情況,在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統一政策指導下,適當調整補償或支持措施內容。
按照《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開展省級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的通知》(粵自然資登記〔2021〕1447 號),連平縣應分步、按期進行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在2025 年底前完成全縣所有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
連平縣基于實際,除對3 個省級自然保護地單獨設立管理機構外,對縣屬11個自然保護地于2023年底前設立綜合管理機構,并落實編制,充實人員,保障經費。
3.3.1 開展標準化建設
自然保護地標準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自然保護地形象,增強大眾對自然保護地的認知,提高社會大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根據《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 年)》,2025 年前連平縣自然保護地標準化率應不低于50%,2035 年前自然保護地標準化率應不低于90%,重點打造3個省級自然保護地、3個縣級自然保護區及甕潭縣級濕地公園。
3.3.2 推進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水平是衡量自然保護地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連平縣應在全面調查及推進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上,實現2025 年全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信息化率不低于60%,2035 年自然保護地管理信息化率不低于90%。連平縣應搭建信息化監測平臺,建立以紅外相機監測為特色的網格化監測體系,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網格化巡護體系。
3.3.3 提對升重點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水平
連平縣應開展主要動植物種類及其重要棲息地調查工作,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明確當地重點保護動植物種類及其重要棲息地的分布,并結合實際情況,重點開展對黃腹角雉、中華穿山甲、白鷴、豹貓、南方紅豆杉及蘭科植物等物種的保護工作。
連平縣應加強自然保護地管護系統建設,布局完善并配套建設管理站(點)用房;應根據實際情況新建和改造升級自然保護地內的巡護道路,科學布局全縣自然保護地巡護道路網;應科學布局防災體系,按因害設防的原則建設防火瞭望塔、火情監控系統、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入侵物種監測點;應在黃牛石自然保護區、九連山森林公園、陂頭地質公園建設宣教場館,科學設置自然教育徑及科普園區。連平縣應在2030 年完成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陂頭省級地質公園、九連山省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自然保護教育基地建設。
連平縣應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并完成以眼鏡湖礦區為代表的受損生態系統及生境修復工作;開展自然保護地內人工林改造提升工程,結合綠美連平建設任務,完成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內的松杉桉人工純林的林分改造;開展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完成以全縣各生態核心為重點的生態廊道網絡建設。
連平縣應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水平,爭取在2025年前將自然保護地內所有林地全部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并根據生態區位、資源價值對自然保護地內的生態公益林進行差異化補償。連平縣應根據各自然保護地情況建立生態護林員制度,招聘當地居民為護林員,實現共建共管。連平縣應以親近自然、生態友好為前提,適當利用景觀資源和自然保護地內高質量生態普惠產品,在自然保護地指定范圍內開展資源友好型生態旅游活動,提升自然保護地周邊居民的收入水平,實現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