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黎明(大連)
他是我國第一臺便攜式核輻射探測器的研制者之一,探測器功能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他是我國第一套自行設計研制并投入運行的零功率反應堆輻射劑量監測系統的研發者,為祖國核工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進入現場進行核輻射劑量測算的科研人員,計算出的數據為防化兵輻射安全管理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輻射探測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輻射防護領域的奠基人李德平。李德平出任聯合國原子能輻射科學委員會中國代表期間曾擲地有聲地說:“一定要讓世界輻射防護界聽到中國聲音!”
李德平1926年1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省興化市,其家族為當地名門望族,先祖李春芳為明朝狀元、內閣首輔,當地人在興化四牌樓上為他立有“狀元宰相”匾額一塊。祖父李元宰是前清秀才,留日歸來在北洋政府供職。父親李繼侗就讀于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留美專科,赴美留學后獲耶魯大學林學博士,是著名植物學家、林學家,回國后先后在南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母親徐淑英亦出身書香門第。
李德平誕生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濃郁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到了上學年齡進入清華大學專為清華教職員工子弟求學而設的成志學校(現清華大學附小),入學后李德平學習勤奮,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就在他按部就班讀書時,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被迫遷往西南,志成學校停辦,為了躲避戰亂,還沒上完小學的李德平隨家人回到江蘇興化,進興化開元觀小學繼續學習,一年后考入初中。
李德平上初三時日寇侵占興化,為了不中斷學業,李德平跟隨四姑奔赴上海,就讀于位于法租界的揚州中學。誰知讀了不到一學期,珍珠港事件爆發,日寇占領租界,學校停辦,李德平只好又回到興化。到了該上高中的年齡,興化家族中注重學習的親戚們商量后,把幾家孩子聚在一起,每家出份子錢請來當地幾名好老師給他們上高中課。李德平學完高中課程因戰亂未能高考,便和幾個同族弟兄相約去昆明,進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戰時南遷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先修班學習。由于成績優秀,一年后李德平被保送進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成為正式學生。物理系師資力量強大,同時還進行理化科學研究,開展各種實驗,在班上李德平實驗總是做得最好,常被同學請教做“小先生”。
抗日戰爭結束后,1946年三所高校返回北方,李德平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繼續學習,經歷過特殊時期艱苦求學環境磨煉的他,回到清華園學習更加刻苦,每天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遇到不清楚的問題課后及時向老師討教,課后則到圖書館復習當天所學內容,然后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成了生活常態,即便到了周末也很少外出游玩。1948年李德平順利完成學業,由于綜合素質好,被學校留任,在物理系做了助教。
雖然已經畢業工作,但李德平深知科學知識無止境,因此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仍孜孜以求地學習,先后拜著名物理學家霍秉權與孟昭英為師,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李德平還一如既往地肯在實驗上下功夫,經常為了一項實驗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按時吃,直到得到結果為止,很快便以動手能力強在物理系出了名。
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出任副所長。研究所成立不久,錢三強到清華大學物色人才,時任校長周培源向其推薦了李德平,錢三強相信周校長的眼力,欣然接納。1951年1月李德平正式調入研究所,被安排到錢三強兼任組長的探測器組工作,開始從事輻射探測器的研發,以填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錢三強曾說:“吃面包就要從種麥子開始,要搞原子能就要從建造探測儀器開始。”由此可見輻射探測器研發在核工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當時新中國剛從戰火中誕生不久,百廢待興,物資匱乏,科研條件十分艱苦,許多儀器設備需自己制作,其中用于輻射探測器的單級汞擴散泵便是重要設備之一,它的制作要用玻璃吹制,組里沒有這方面專業人士,動手能力強的李德平便自告奮勇,用上大學時學會的玻璃吹制技能,找來原始工具“皮老虎”代替真空壓縮機,在汽油產生的高溫火源下,經過反復試驗,將普通平底玻璃燒瓶燒制成單級汞擴散泵。在這個過程中李德平表現出的擔當精神和技能得到錢三強等老科學家們的高度贊揚。
此后不久,奉命去朝鮮戰場考察美軍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擲放射性物質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完成任務回國,向上級匯報后,上級給研究所下達了一項特殊任務,要求研制出一種便攜式輻射探測器,用來鑒定美軍是否在朝鮮戰場使用了核武器。當時從英國留學歸來接替錢三強任探測器組組長的核物理學家戴傳曾領命后立即想到李德平,要他和自己一起完成任務。
他們白手起家,克服西方文獻封鎖、手頭能查閱到的資料很少、試驗條件簡陋等種種困難,發揮聰明才智,在制作工藝上下功夫,一次不行,就總結改進再試,不斷試驗不斷改進,有時改進所需用具實驗室沒有,市面上又難以買到,李德平就自己動手制作,那段時間他每天幾乎都泡在實驗室里,最終破解一系列技術和工藝難題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便攜式輻射探測器。此項研究成果1957年1月獲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委員會“科學資金三等獎”。
輻射探測器研制成功后,李德平又與戴傳曾一起,在將入射粒子或射線轉換成電脈沖的電子器件計數管(又稱輻射計數器)上展開攻關,研制出性能良好的三氟化硼中子計數管。李德平參與研制的輻射探測器、計數管,為我國核工業的鈾礦勘探和開采、中子物理實驗、核武器研制、核試驗、武裝防化兵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測量手段,為我國自主研發核武器和核反應堆奠定了基礎。
1958年,根據國家國防、經濟建設發展形勢,核安全防護研究提上了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日程,所領導認真研究任命李德平擔任組建起來的輻射物理研究室主任,自此,李德平踏上了輻射防護的科研之路。
多年來通過輻射探測器研制工作,李德平認識到輻射防護是從事核工業工作人員必備的自我保護條件,“如果自身都保護不了,那還能做什么工作?”他說:“我知道這項工作開展起來,會涉及大量復雜問題,有待多種專業協同解決,但我絕不辜負領導信任,一定盡己所能開拓前行,做祖國核工業發展的堅強后盾。”

1984年李德平接待國際原子能機構輻射防護顧問組考察(右二為李德平)
李德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62年,我國第一座生產用重水反應堆101建成,領導要求李德平協助完成反應堆周圍環境測量。接受任務后他帶領同事深入現場開展工作,當時沒有任何現成的移動環境監測設備,李德平便設法借來一輛吉普車,裝上氣溶膠采樣儀,再配上發電機,解決了“移動監測”問題。沒有反應堆周圍地形圖,李德平就隨機找些開闊地帶,再隨機找些不同樣品進行環境監測。在那個年代,他知道現有條件下這種做法有一定局限性,但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他想得更遠,他認為:雖然有局限性,但能得到第一手環境監測數據,等將來有了更好更先進的檢測儀器,可以用新舊儀器獲得的測量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讓環境監測數據延續下來。憑著這樣一種知難而上的精神和遠見,李德平常常一忙起來就連軸轉,很快組織設計、試制出零功率反應堆輻射劑量監測系統,并完成安裝,這是我國第一套自行設計研制并投入運行的零功率反應堆輻射劑量監測系統。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李德平作為專家參與了原子彈爆炸現場核輻射劑量測量工作,他在獲取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計算出核爆后輻射沾染區內地面輻射水平隨時間推移的變化,并專門列成表格編出手冊,為防化兵輻射安全管理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后來李德平帶領團隊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與國防、核工業建設相關的輻射防護工作,其間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撰寫發表的論著《輻射防護的全部內容和實踐的防護體系》對輻射防護的基本內容提出了精辟見解,《受到射程限制時探測器幾何因子之計算》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0年,李德平親自動手研制了一臺場效應管靜電計,這臺儀器設計制造獨特,除用國產場效應管外,儀器機殼、電子器件都是他親手制作、焊接,儀器設計有可靠的接地裝置以保證不被損壞,精心設計制作的儀器表盤,只有細心人才能發現其不均勻刻度。1981年4月,德國輻射劑量學專家科爾布教授應我國有關部門邀請來華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其間他用帶來的高精度專業輻射儀與李德平自制的儀器進行對比測試,比對結果驚人地相近,證明李德平自制的儀器非常準確。李德平自制的這臺儀器投入使用后,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效果,現在這件科技瑰寶已被國家保存。
1982年8月30日,蘇聯發射的一顆核動力衛星失控,未能進入軌道后繞地球運轉,這一事件立即引起世界各國關注,認為如果衛星殘骸墜落在自己領土或海洋中,可能造成嚴重的放射性污染,于是紛紛采取應急措施。我國得知情況,中央迅速要求有關部委、各省市進行應急部署,當時李德平在設于山西省太原市的華北輻射防護研究所(現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任所長,山西省接到上級指令馬上成立了以省軍區司令員負責的應急指揮部、應急辦公室,應急辦公室設在華北輻射防護研究所,李德平被任命為總技術指導。他快速成立應急小組著手安排應急響應,一是對蘇聯核動力衛星墜落時放射性含量進行估算,二是對核動力衛星進入稠密大氣層后大氣污染程度進行估算,三是計算核動力衛星墜落于山西省境內的概率。同時李德平還要求繼續收集有關這顆核動力衛星的情報資料,所有監測儀器做好應急響應。最終衛星墜落在英吉利海峽,我國應急準備工作宣告結束。由于李德平率領的應急組響應快、方案完善,他們的工作獲得了國防科工委嘉獎。
改革開放以后,李德平放眼世界,積極致力于中國輻射防護界與國際社會的聯系和交流及相關機制的建立,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鑒于李德平在輻射防護領域的成就,國際輻射防護委員聘任他為主委員會委員,在任3屆12年里他直接參與了推動國際輻射防護基本原則的建立與概念發展工作。1986年,李德平擔任了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項目《中國輻射防護近代化》主要負責人,通過工作提高了我國輻射防護工作的國際認可度。1987年李德平出任聯合國原子能輻射科學委員會中國代表,在任期間他說:“一定要讓世界輻射防護界聽到中國聲音。”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數十年來,李德平在輻射防護領域的卓越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同仁的認可,被公認為我國輻射物理、輻射防護專家,中國輻射防護領域的奠基人、開拓者,先后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國家環保局顧問與核環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如今已97歲高齡的他仍關心著中國輻射防護研究的發展,追逐這一領域世界最新動態,繼續貢獻著聰明才智。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有生之年,只要身體允許,我還要為祖國輻射防護事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寥寥數語盡顯一位老科學家的崇高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