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在北京揭曉,長篇小說《寶水》成為五部獲獎作品之一,而作者喬葉也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70后女作家。
2014年開始寫作《寶水》
《寶永》講述的是太行山深處的寶水村,由傳統鄉村轉變為以文旅為特色的新型鄉村,重新煥發生機活力的故事,塑造了女主人公地青萍、德高望重的老人九奶、村支書大英等多個性格鮮明的角色。創作始于2014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開展鄉村振興的歷史階段,因此有評論說,《寶水》是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當時,身為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的喬葉到信陽市一個村子參加活動,村子名叫郝堂村,在那里,她看到了和記憶里的農村不一樣的氣象。“村民正在采春茶,外面打工的人也都回來了,村里評上了美麗鄉村示范點,老有所養、少有所依,農閑時開農家樂、餐飲、民宿,農忙時種稻子做農活。不拋家,不舍業,在門口掙錢過日子很滋潤。”喬葉被觸動了,“有城鄉交融,城鄉互動,城里人愿意來村莊里休閑,而我童年印象中的鄉村是二元對立的,覺得城里人生活更高級,在某種程度上,大家普遍認為拋開農民身份才是成功的標準”。
文學生涯
喬葉出生在河南省北部修武縣的一個村子里,母親是民辦教師,父親是村里第一個大專生。20歲前,她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度過,打小她就覺得自己是一只不受關注的“丑小鴨”,唯一閃光之處是作文經常被老師拿來當范文。她憧憬大學,但初中畢業時,出于現實考慮,選擇去了一所中等師范學校,“其實當年也不甘心,后來認識到沒別的辦法,因為上師范有很多福利,對農家孩子是上佳選擇。改變是要跳出農門,因為我大哥、二哥都考師范,現在的話叫上岸了。”
從師范畢業,喬葉還不滿18歲,她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小學當老師,因為缺少同齡人,她通過看報來排解孤寂,“《中國青年報》的副刊上有很生活化的散文,看了特親切,我覺得也能寫,就給他們投稿。”1993年2月,散文《別同情我》發表。父親身患癌癥去世的那一年,喬葉15歲,六年后,她用這篇文章懷念父親,文中寫道:“我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平時感受不到他存在的意義,他去世了,感覺這個家的天塌了。父親的存在就像身體的骨架,雖然看不到,但他就是支撐。而母親的意義則像衣服,溫暖把你裹起來。”
此后,《愁嫁》等十幾篇散文先后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同一時期,《青年文學》《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報》等也開始發表喬葉的作品。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獨的紙燈籠》,發行兩萬余冊;1998年喬葉調到修武縣文聯;2001年又被調到河南省文學院;2007年她當選河南省作協副主席。一路從村小寫到縣里,再寫到省里,先后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十月文學獎、北京文學獎、錦繡文學獎以及中國原創小說年度大獎等。2010 年,《最慢的是活著》榮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據央視新聞客戶端 董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