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江蘇、河南、湖北、遼寧等多地密集公布了一批為受誣告干部澄清正名的案例和數據。9月8日,《遼寧日報》稱,今年以來該省為1806名黨員干部澄清正名;湖北通報稱,今年上半年該省為84名縣處級、559名鄉科級干部澄清正名。相關紀檢干部表示,除了查處腐敗,保護干部也是紀委監委的一項重要工作。有學者指出,現在多地紀委監委為被誣告者澄清正名,體現了我國更加注重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精神。
“紀委說我們清白才有說服力”
“我們是駐馬店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我們收到一封關于你的舉報信,需要你過來說明下情況。”2022年12月的一天,已退休的處級干部李某某接到這樣一個電話。
李某某告訴記者,去紀委后,他才知道有一封匿名舉報信,反映他任職期間曾接受某房地產老板邀請去新疆游玩。“事實上,我跟這個老板根本沒私交。我寫了一份情況說明。”
2023年3月16日,李某某再次接到駐馬店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電話,對方告訴他,紀委已查明舉報信反映的情況不屬實,通知他去上述市直單位參加澄清正名不實舉報反饋會議。李某某表示,他至今已有30多年黨齡,但參加這樣的會議還是第一次。“市紀委監委專門召開會議為我澄清正名,我非常感動。對我們這些曾被誣告的黨員干部而言,紀委監委出面澄清才有說服力。”
從公開案例看,一些省管干部被誣陷后也得到了正名。據報道,浙江省紀委監委日前為7名省管干部集中開展澄清正名,這是二十大以來,浙江首次對涉及省管干部和省直單位干部(組織)失實檢舉控告開展的集中澄清。
從澄清的方式看,重慶、河南等多地都采用當面澄清、書面澄清、會議澄清等。
誣告者的代價
“我們對2020年以來全省查處的誣告陷害案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誣告最主要的原因是舉報人意圖通過惡意舉報,向被舉報對象施加壓力,逼迫對方滿足自己不合理的利益訴求。”湖北省紀委監委信訪室有關負責人表示。
多地在為被誣告者澄清正名的同時,制定出臺相關措施,懲治誣告陷害者。記者梳理多個惡意誣告陷害的案例發現,對舉報者的責任追究包括黨紀處分、訓誡、拘留甚至獲刑等。
《湖北日報》曾刊文披露,因對公職人員不滿,孫某某多次不實舉報甚至誣陷相關人員。2020年6月16日,黃岡市蘄春縣人民法院宣判孫某某犯誣告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文章指出,這是《湖北省紀檢監察機關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工作辦法》正式實施以來,全省首例因誣告陷害公職人員入刑的案件。
2020年11月,北方工業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沈志莉被查。通報稱,因在工作中與他人發生矛盾,為了發泄不滿,她惡意編造不實內容,曾先后20余次向中央紀委、北京市紀委等多家單位進行匿名誣告,涉及8名局級領導干部,對學校政治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警示教育片中,沈志莉懺悔道:“我沒有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權力把我關進了籠子里。”
誣告陷害因何屢禁不止?
近年來,中央已多次出臺規定,為黨員干部澄清正名提供了制度依據。但從近年來多地為黨員干部澄清正名的數量看,這類誣告現象還是依然存在。
某地級市一位資深紀檢監察干部告訴記者,之所以誣告現象難以查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誣告者的成本太低。涉及誣告陷害的線索多是匿名,舉報人不打電話,不發電子郵件,幾乎是“零成本”。“但是紀委收到后就得按照流程走,查到最后可能發現是誣告,但是舉報人卻難以被發現。”根據相關規定,對匿名舉報線索,即便要查,也有嚴格的程序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室主任孫應帥建議,在國家層面要對各地近年來數以千計的案例進行盤點梳理,分析哪些類型的案例適合什么方式處理,這有助于提高辦事效率,也能為今后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規定提供重要的參考。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