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家田雯任貴州巡撫期間,見貴州經濟文化落后,便致力發展當地的文教事業,增建縣學,整修書院。每有閑暇,親自到書院督課,因此,黔省文風日盛。
一日,學生正在書院上課時,忽聞外面一陣吵鬧之聲,田雯隨同一名學生外出查看。只見一個挑糞的農人正與一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吵架,一只糞桶滾翻在地上,污穢流了一地。學生捏著鼻子,皺起眉頭說:“一定是農人碰到了書生。”
田雯沒有言語,走上前去幫忙調解。原來,農人挑著一擔糞去田里施肥,轉彎時,年輕書生猛地撞上來,撞倒了糞桶。農人辛苦挑來的糞被書生弄灑了,原本有些生氣,但看到年輕書生衣服臟了,就沒有責怪他莽撞,準備離開。沒想到年輕書生卻因此而惱怒,甚至抱怨農人不該挑類走在大街上。于是,兩人便爭吵起來。
經過田雯勸說,年輕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農人道了歉。農人也沒有計較,回去拿了工具,清掃弄臟的地面。田雯接過工具,準備幫助農人一起干。學生卻扯了下田雯的衣袖,悄聲說:“您怎么能干這種活計?那都是粗人干的。”“我怎么不能干?”田雯反問了一句,便拿起掃帚開始清掃。
回到書院后,學生主動向田雯認錯,承認自己對農人有偏見,差點兒錯怪了農人。田雯點點頭,看著學生說:“其實,剛才你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是對農人有偏見,第二個是對自己有偏見,覺得自己身為知識分子,不該做那些粗活。這兩點都是處世的大忌。”
(摘自《演講與口才》 張君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