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怡 馬勝敏
摘要:隨著時代變化發展,我國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已無法滿足人民日漸增長的體育需求,體育產業轉型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我國體育產業現狀,依托數字經濟模式分析我國體育產業轉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推進體育產業現代化轉型,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體育產業模式多樣化,監督管理規范化,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實現“體育+數字”深度融合,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關鍵詞:數字經濟;體育產業;現代化;體育發展
The digital economy empowers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WANG Xinyi ?MA Shengmi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With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is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sports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s urg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relying on the digital economy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realiz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diversifies the sports industry model, standardiz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further optimizes the sports industry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realiz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ports+digital", and injects new momentum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Key words:Digital economy; Sports industry; modernization
我國的傳統體育產業在發展方面相對滯后,其產業模式單一,缺乏多樣性,管理模式混亂導致從業人員大量流失,已不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態,產業轉型刻不容緩,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業界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數字經濟賦能體育產業轉型旨在利用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為體育活動提供新的活動場所;通過互聯網技術實行對在線體育的有效監督管理,實現體育產業管理規范化;優化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國內外人才交流,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活力。
1.數字經濟的理論內涵
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生產模式,其內涵需要從三方面來理解。從實踐發展來看,要實現數據各要素配合的最大價值,就必須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的時代發展。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1],實現社會各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同時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實現社會各要素生產率提升,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推動經濟社會高效發展,構建智慧城市,提高區域各要素利用效率,深化對外開放,為“體育+數字”新發展模式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助力經濟高速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從運行機制來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是數據交流與數字技術共同融合的結果。數據資料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內容,是新的生產要素,數字之間的交互流通解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撐力不足問題;而數字科技是科技革命的重要產物,在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信息交互、數據傳輸的重要作用。數字資源的跨界流動催生了以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為基礎的數字創新,從而成為推動經濟體系重構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數字政府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主體之一,在促進數字技術創新與擴散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協調政府計劃與體育市場,提高數據資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提升技術對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優化程度。
從作用機制來看,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傳統的經濟生產函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作用機制也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如京東構建數字化供應鏈和智能物流體系,實現了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高效對接。通過整合各行業數字終端的供需數據,傳統產業利用數字經濟的產出增長構成了數字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更好地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多維價值
2.1 數字經濟成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數字經濟的興起為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這是國家為其提供的重要保障之一。我國對數字技術與體育運動的結合進行過多次研究,但真正將其運用到體育產業領域并取得顯著成效還需要一段時間。在中國,數字體育的發展備受矚目,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國對數字技術與體育運動的結合進行過多次研究,但真正將其運用到體育產業領域并取得顯著成效還需要一段時間。大力發展數字體育,有助于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其次,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物聯網等借助先進技術的支持,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現有業務的盈利能力,同時也能夠推動創新業務的拓展,從而有效提升組織績效。在此背景下,我國各行業紛紛開展智慧化運動項目研究與實踐,其中,體育產業作為典型代表之一,以其獨特優勢成為新時代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利用大數據技術所提供的海量數據,體育賽事主辦方得以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用戶的忠誠度。而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為體育產業多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巧妙地融合到真實世界中,使體育產業營銷數字化,深化體 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實現面向體育迷的“千人千面”的精準營銷。
2.2 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催生體育消費新的增長點
隨著全民健身熱潮和體育消費的提升,我國體育新經濟和體育產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全民健身水平達到新高度”已寫入“十四五”時期體育發展主要目標,加上《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等多項政策加持,我國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大幅度增加,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數字經濟時代的主流媒體技術、內容創作 方式和新興商業模式的不斷融合,促使產業中出現若 干新的增長點[3]。在如今數據賦能社會發展的趨勢下,數字技術正在為體育產業轉型發展帶來全新思路,國家體育總局積極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孕育數字化體育、在線健身、線上培訓等新興業態,由此可見,體育數字化已成賦能體育產業發展的“跳板”,也正成為人們進行體育運動的新潮流,不斷滿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3 數字技術是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數字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從數字經濟的需求點來看,體育市場主體是實現體育產業長期快速發展的微觀 基礎,也是體育市場經濟的基本單元[4]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前沿概念的涌現,我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數字化成為體育產業界關注的焦點。隨著2015年“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我國開始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將互聯網與傳統的產業類型進行融合互通,借助互聯網為實體經濟提高創新力,打造出新的生產點,將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從以供給為導向轉變為以需求為導向,轉變供需結構模式,從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積極有活力的氛圍,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從數字經濟的特征來看,數字經濟具有高效性、精準性、便捷性、及時性、交換性、共享性、開放性等特征,除用于廣泛的經濟社會等日常生活場景外,還可與體育結合,實現體育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新途徑,已成為全球性共識。數字技術有助于實現體育改革目標,具體表現在完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等方面促進體育產業繁榮。總之,數字技術是未來全球產業發展的大勢,我國體育的發展應當順應當今全球發展大勢。體育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式不斷與其他行業融合,從整體上能夠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推進我國體育事業走向新的輝煌。數字體育產業對于解決新時代體育發展中面臨的產業優化升級、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契機。
3.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現代化量發展的現實困囿
3.1 數字供給體系薄弱,缺乏有效性政策支撐
我國在數字體育產業方面的起步相對于國外較為滯后,這一點可以從國家體育總局的角度得到證實,地方體育管理部門缺乏相關經驗,對產業的政策定位、商業定位、發展定位尚不明確。首先,我國體育產業數字化仍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導,中小型企業影響力較弱,融資困難,現代的體育產業體系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開放系統,它具有多個層次、不平衡和非線性的特征。因此,要想實現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創新與升級必須從其微觀基礎入手進行全面深入改革,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由于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跨領域應用,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其次,關于體育產業數字化立法,總體比較分散。此外,大部分內容以原則性表述為主,缺乏系統性,且法律效力受到限制,難以為體育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其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支撐政策的 粗放性和單薄性[5],具體表現在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監督管理機制和法律法規不健全,侵犯個人知識產權及泄露個人信息等對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我國體育產業數字數字化過程中當前,體育產業的數字創新活力受到影響,由于缺乏充分的政府、體育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信任溝通機制,導致企業和個人在獲取公共數據方面遇到了瓶頸,“數據孤島” 問題較為嚴重[6]。
3.2 數據資源共享與應用不足,企業協同性水平較低
我國的5G網絡雖然在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但受到技術領先度不足和創新能力較差的制約,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方面相對落后。數字化轉型對于體育用品制造業而言,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則需要進一步加強。基于我國長期處于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中小型體育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并長期依賴低成本發展模式,產品種類單一,營銷模式固化,由此導致大量中小型體育企業利潤較低,難以生存,使得中小型體育企業并不注重創新研發,對數字技術等核心投入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僅有22%的體育企業在數字技術領域有所涉足,而大多數體育企業則存在著核心技術方面的不足,創新欲望不足等問題。
3.3 體育復合型人才緊缺,數字化人才缺口擴大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中國的體育產業正在經歷著一次深刻的轉型,需要有人才支撐。在體育產業數字化進一步推進的今天,現有的專業體育知識和數字技術的人才水平與體育專業數字化轉型所要求相去較遠,體育產業人力資本不 夠[7],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專業體育領域所需人才的缺口相當嚴重。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等背景下,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也迎來了良好的機遇與挑戰。在數字化細分領域的體育產業中,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培養體育經營人才的機構[8],這些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隨著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對各類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數字化體育強調“體育+”跨界融合的模式,這意味著體育專業人才需要具備數字技術、教育、金融等相關領域的知識,以及經濟、法律等多方面的素質,而非僅僅精通體育專業知識。因此,體育行業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也為體育人才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其次,人才的培養面臨著重重困難。目前,在社會上存在著對體育人才缺乏正確認識和認識不到位的情況,尤其是對于體育行業內人才更是缺乏正確認知。目前,我國的體育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高校領域,而傳統的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則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本科課程仍然以專業運動技能的教授為主,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數字化體育領域的人才培養正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其培養標準缺乏明確性、目標不夠明確、模式不夠清晰,導致其與體育產業數字化人才需求的匹配度相對較低。
4.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4.1 宏觀層面:強化體育產業數字化的頂層設計
隨著黨的二十大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黨和國家明確提出將教育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持進行系統謀劃,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勾勒出了數字技術在推動體育產業健康轉型方面的頂層設計方案,但在如何推動中央與地方間協同發展以及中小體育產業轉型支持力度不足等仍存在問題。針對此類情況,提出以下兩點進行改善:
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聯系,出臺指導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的政策及配套實施措施[9],避免二者相互沖突。中央政府為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大方向和指引,以促進體育企業的數字化運營,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結合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制訂相關指導文件。完善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相關配套的政策供給,圍繞經濟、教育、技術等方面健全政策保障體系。針對中小型體育產業數字化初期投資量大但融資困難等問題提供簡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貸款審批流程、貸款貼息、稅收減免、專項補貼以及風險補償等多個方面的援助。
加速推進數字化體育產業的立法進程。以我國數字體育轉型的現實需求為基礎,我們必須立足于此,國家體育總局及地方相關體育局部門應在參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之上,制定適用于全國的數字體育發展規劃或條例。
4.2 中觀層面:建立數字體育多元協同的參與格局
目前我國數字技術發展成果顯著,但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方面仍舊與歐美發達國家頂尖技術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空白導致相關產業對國外技術依賴程度高。體育企業要注重科技創新,以解決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風向標,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技術升級,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擺脫歐美國家桎梏。例如數字視頻平臺在數字轉播技術方面增加科研投入,研發并運用支持多點遠程制作的云端賽事制作平臺,從而能夠在多路賽事信號場景下呈現最精彩畫面,使足球、籃球等傳統體育賽事的線上觀賞度增加,在留住傳統體育愛好者的同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上網參與和觀看,為體育轉播行業提供穩定的客戶群體。最近幾年,線上娛樂活動日益豐富,許多年輕消費者難有耐心觀看整場比賽,因此多種體育類短視頻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帶來巨大的觀賞與參與人群,成為用戶流量新高地,成為了供給側新的增長點。
4.3 微觀層面:建設數字體育產業人才培養體系
第一,努力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積極促進高等體育院校,以消除產業鏈和人才鏈之間的障礙。從產業發展的視角分析我國體育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指出“雙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應加強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校企共建實踐教學體系是當前我國高等體育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解決“雙一流”建設中存在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通過對課程體系結構和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優化和完善。為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應建立以市場人才需求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專業的數字經濟人才智庫,完善體育產業人才服務機制。
第二,打造“有為政府”和監督機制。一方面,發揮政府在營造體育產業發展環境的監督作用,政府要牢記執政為民,服務為民的初心。隨著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我們必須及時將體育數據的公開納入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確保信息公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譬如在針對中小學線上體育教學版塊,政府在進行積極的政策扶植,保證線上教育高效發展的同時,必須堅持政府的必要監管,避免出現教師素質低下,收費混亂等情況發生。另一方面,樹立起體育產業平臺的意識。為了促進體育產業平臺與以體育企業為主的供給市場和以體育消費者為主的需求市場之間的有效銜接,我們需要及早樹立平臺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更多的供需主體納入其中。
5.結語:
數字經濟為我國體育產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加強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利用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打造創新型商業模式,創造“體育+數字”從無到有,繼而推動數字經濟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改善供需資源配置,細化體育產業管理運行模式,提高體育產業內資源利用效率,保持產業資源互通,促進“體育+數字”從有到優。通過整合各行業數字終端的供需數據,打破各行業傳統知識和經驗壁壘,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國家體育實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企業、學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楊鑠,葉凌云,陳敘南,等.數字經濟時代職業體育轉播產業:新特征、增長點與全球市場結構[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1):17-24.
[2]朱太輝,林思涵,張曉晨.數字經濟時代平臺企業如何促進共同富裕[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37(01):181-192.
[3]任波,黃海燕.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07):22-34+66.
[4]黃海燕.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思考[J].體育科學,2020,40(12):3-16.
[5]李艷麗,杜炤.我國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0,220(10):78-83.
[6]李春發,李冬冬,周馳.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基于產業鏈視角的分析[J].商業研究,2020,514(02):73-82.
[7]童鋒,張革.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內涵特征、獨特優勢及路徑依賴[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2):262-266.
[8]易劍東.中國體育產業的現狀、機遇與挑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07):5-12.
[9]楊強.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與重構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07):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