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四個方面,其中時空觀念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必須要能夠正確的理解時間和空間概念,并將它們融入到歷史學習過程中去。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時空觀念素養一直是困擾廣大歷史教師的難題,我覺得要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如歷史地圖、歷史照片等,讓學生通過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多種形式提升時空觀念素養。本文以統編教材《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為例探討時空素養落地的路徑。
本課涉及的歷史階段從三國到隋建立近三百年,先后經歷了三國鼎立、西晉統一、東晉和十六國、南北民族政權并立等歷史階段,時間跨度長、政權眾多、空間布局復雜。
學業質量標準對時空觀念水平一的描述是:“能夠了解所學內容的歷史分期方式,理解歷史時期是按時序劃分的;能夠知道認識史事要考慮到歷史地理的狀況;能夠識別歷史地圖中的相關信息,知道古今地名的區別。”水平二的描述是:“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能夠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能夠利用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實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重要性。”為此,在教學時,可通過以下方式落實時空觀念素養:1.選擇時間軸,歷史年表、歷史地圖、時間和地圖相結合等方式,明確史事發生的特定時間和空間;2.指出歷史分期,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分期的視角,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不同視角下的不同歷史分期,這有助于學生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3.對重要史事,通過探問“為什么發生在此時此地”“對什么時什么地產生影響"等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理解史事的重要性;4.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分析史事的背景和影響,并作合理的敘述。正如黑格爾指出:“空間的真理是時間,因此空間就變為時間;并不是我們主觀地過渡到時間,而是空間本身過渡到了時間。”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設計問題1: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分期是如何劃分的,具體年份是哪些?
引導學生通過制作大事年表和魏晉南北朝分和表,知道歷史分期方式,概述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
出示教材《三國鼎立形勢圖(262年)》,設計問題2:觀察地圖,說說“三國”時期的典故。引導學生通過地圖中的官渡、隆中、赤壁、山越、南中等地名,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同時了解蜀、吳加強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在此基礎上,設計問題3:為什么曹魏完成對三國的統一?曹魏在選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賦稅制度上分別有哪些創設?(創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三省制、開始實行租調制)。通過這樣的思考,引導學生理解,曹魏完成對三國的統一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同時明確中原漢制是正統,制度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后來內遷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后,采用漢制為治國理念,民族交融自然發生,學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出示教材《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北齊、北周、陳對峙形勢圖》,設計問題4:結合兩張地圖和教材知識,簡述北方從十六國到隋和南方從東晉到陳的演變歷程。對比兩張地圖,指出南朝疆域變化的趨勢,并分析原因,培養學生概述歷史發展基本進程的能力,通過南朝士族政治、前秦短期統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實理解北方最終完成統一的歷史大趨勢。
學生時空素養的培育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通過幾次課就能形成,這就需要老師將落實時空觀念的素養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實踐當中,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課堂中如何讓素養落地的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只有持之以恒、一以貫之地不斷實踐,才能真正促進時空觀念素養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