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梅
部分學生容易將比喻與象征混為一談,下面談談兩者的區別,希望能為學生提供一些借鑒。
一、所屬范疇及構成不同
比喻是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部分所組成的一種修辭手法。象征是一種寫作方式,一般要用具體的物體(象征體)來表達某種深層的含義(象征義)。比喻一般出現在一句話語中,而象征則多出現在片段或一篇作品中。例如:“那一竿竿綠色的翠竹,昂然挺立,像鉆天的綠色的寶劍。”這個句字中將翠竹喻為綠色的寶劍,體現了竹子向上、挺直的外形特點。比喻要求主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之處,而象征雖然也是在描述事物,卻總是通過事物來延伸出特殊的含義。如《三國演義》中引用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中,用“夕陽紅”象征歷史的滄桑。如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義。梅傲雪蒼勁,芬芳高潔;蘭清麗脫俗,獨樹一幟;竹子剛毅挺拔,虛心直節;菊花凌霜飄逸,冷艷清貞。
象征的主體與對象是非同一性的兩個概念,在二者有一定內在聯系因素的基礎上通過某種具體形象來曲折地表達一個抽象的概念或者復雜的思想感情。象征是用具體的東西來傳達意義的,它并不是將意義直接講給讀者聽,而是要讓讀者自己去聯想,去理解。而比喻的本體與喻體必然有著相似之處,也就是說,構成比喻的關鍵是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如,紅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是不同的。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紅色可以用來象征喜慶,因為中國人喜歡在喜慶的日子里喜歡用紅色去裝扮或點綴。
盡管象征和比喻都是利用相似點作為聯系,但是象征的客體與事物本體內部的相似點并不是直接聯系,而且要求讀者借助合理的聯系將它們聯系起來。《花之歌》用象征的藝術手段,描繪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例如:“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天孕育我,春天讓我綻放,夏天讓我生長,秋天讓我沉沉睡去。”詩人用一種詩意的敘事方式,來寫出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生活狀態,可見象征需通過特別的表達來引導人們去聯想,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使用效果及在文中地位不同
使用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動形象具體,也能夠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還能夠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而使用象征的手段則是為了更好地揭示文章的主題。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通篇都是以象征的方式來表達,這首詩把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巧妙地通過一只海燕在風暴中奮起反抗的畫面的描寫,熱烈地贊美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們的頑強,并預言了革命的勝利。“海燕”象征著一個個勇敢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大海”是指在革命的最高潮中民眾的強大力量。“閃電”“雷聲”“狂風”,這些形象組合,是反動派陰暗力量的象征。這首散文詩通篇運用了象征手法對整篇文章,從而使得文章的思想、主題變得更為形象、可感,并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空間,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通過對象征的使用,可以將抽象的觀念具體化、形象化,把較為繁復深奧的道理簡單化,能夠將所描繪的事物蘊含的含義進行延伸,創造出一種藝術境界,進而引發人們的聯想,提高作品的表達能力和藝術效果。比喻通常不能貫穿全文,應通過對比喻手法的巧妙運用,使所描寫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動。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注意用來象征的事物其象征意義是什么,不僅從整篇文章上來考慮,還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如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的人物就帶有象征性,需要學生聯系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才能做出準確的分析。
在文學作品中出現象征和比喻時,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它們的表達效果為依據進行分析,這需要學生對它們進行正確的鑒別,并能靈活地運用它們,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學作品的魅力,并學習象征和比喻的用法,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