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摘要:隨著新高考的到來,課程體系必然需要重構,我們的課程觀、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等自然要隨之改變。深入研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后,我嘗試將思維導圖這一新的學習工具、思維工具應用到語文實踐活動類單元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大腦中所儲存的知識和想法進行“碎片整理”和“不斷優化”,可以助力記憶,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從焦點問題出發,一步步形成思維全景圖,促進思考的全面性,提高思維的發散性,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思維,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思維導圖? 語文實踐活動? 核心素養
再次研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我覺得最大的轉變就是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轉變。高中語文教學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學法指導不再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更加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致力于將教學領域由封閉向開放的轉變,致力于將教學方式由單一向多元的轉變,致力于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更致力于教與學思維方式的轉變。
新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材集結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既繼續傳承中國語文教育傳統的優秀成分,又突破原有的編排體例和選材內容的限制,和老教材相比,變化很大。一是更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遵循“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通過“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設計,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去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更注重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轉變。新教材貫徹落實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選材更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三是更加符合語文教育的規律。新教材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關注信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更加適合新時代公民基礎教育的需要。
“家鄉文化生活”單元在新教材必修上第四單元,共安排了“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生活”三個學習活動,“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主,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通過開放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傳播建設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將語文課由課內拓展到社會生活中。本單元教學重點在指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實施訪談和調查,從而提高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
在開展“家鄉文化生活”語文學習活動之前,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學生是否有能力做好這一語文學習活動?如何引導學生逐步完成這一語文學習活動?由于學生此前只是家鄉文化的感受者,而缺乏對家鄉文化生活的深度關注、訪談、調查與研究,因此,教師在開展這一語文學習活動時,要關注學生對教材中學習資源的閱讀與運用,要重點關注方法的指導,要充分利用課堂學習的機會,完成選題論證、訪談與調查的設計,要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總之,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精心設計方法指導的策略,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了思維導圖來指導教學,收獲頗多。
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實用又有效的思維工具、學習工具,它利用色彩、圖畫、代碼和多維度等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讓左右腦同時運作,以此來增強記憶效果。它也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有利于人腦發散思維的展開,可以讓學習者產生無限的聯想,使思維過程更具創造性。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比繪制成的導圖本身更為重要,它是一個對大腦中所儲存的知識和想法進行“碎片整理”和“不斷優化”的過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從焦點問題出發,一步步形成思維全景圖,促進思考的全面性,提高思維的發散性,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思維。
在思考如何指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實施訪談和調查的開始階段,考慮到學生對“調查”和“訪談”的知識一知半解,我便將知識傳授和思維導圖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清晰明了的呈現讓學生一目了然,既擴充了課堂容量,又易于學生掌握知識。示例如下:
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而這一環節千頭萬緒,不易操作。第一步是展示常見調查訪談問題示例,激活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探究的對象、方向,如家鄉名人的事跡與貢獻、家鄉的有歷史價值及代表性的建筑、家鄉的古跡遺存、家鄉的新標志性建筑、家鄉的傳統技藝、家鄉的風味小吃、家鄉的土特產等。第二步,學生確定好自己小組的調查訪談對象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逐步設計調查訪談方案。
首先是快速描畫思維導圖。畫一個多色彩的三維中心圖,可以呈現自己對概念或調查訪談步驟的初步想法;然后做一次思維的發散,讓事實、思想毫無保留地、自由地流動。快速地畫出所有的想法,不需要太整潔、太仔細,才能不抑制形成思維導圖的發散性思維。其次是重構思維導圖。回想調查訪談的相關知識,選擇自己需要的基本分類概念和主要分支,包括調查訪談的對象、準備工作、方式、路線、過程、注意點以及結果整理等。最后一項是完善思維導圖中容易被人忽略的色彩、形狀、符號和圖像等。這些元素在思維導圖中,對表現制作者自己的個性特別有用。最終,一個內容完善、思路清晰、更有藝術氣息的、成熟的思維導圖就完成了。它對學生的調查訪談學習活動的開展有著有效的指導意義。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調查方案示例。
有了這個示例,學生圍繞自己小組的調查訪談對象展開討論,依次確定調查訪談方式、工作分配、調查訪談的具體問題等,然后繪制自己小組的調查方案思維導圖,以便于在課外的調查訪談中有序地完成學習活動。如“了解家鄉圖書館使用現狀”小組,他們考慮到圖書室的建設和配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基礎,將圖書館的使用情況的了解作為研究課題,確定了“家鄉圖書館的數量、擁有圖書量、使用情況、讀者的情況、圖書保護情況等”這些調查內容。思維導圖如下。
正如杰羅姆·布魯納所說:“求知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學生并非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且還應該是主動的探究者。”當學生完成“家鄉文化生活”調查訪談學習活動后,我發現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和參與的喜悅,而且收獲了對問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能力。這次語文實踐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鄉文化生活,豐富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在閱讀、實踐與表達中拓展了學生視野,提高了他們對家鄉文化生活的認識能力和闡釋自己見解的能力。心中有所想,筆下就有所寫,一份份精彩紛呈的調查報告出爐了,我還在其中發現了很多針對家鄉文化生活現狀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學生的家鄉自豪感、主人翁意識、對家鄉文化的傳承意識也令我激動。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并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樂學善學”“自主學習”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中一個分支的四個層級。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實了“自主學習”這一小目標,才能逐級實現“樂學善學”“學會學習”與“自主發展”的大目標,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終極目標。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得到提升,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一個有著新機遇的時代,在新高考背景下,語文教師更要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明確新的教學目標,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開掘新的教學方法,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