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
一、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子研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話動型綜合課程,它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而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
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來維護,而往往我們生活中卻出現了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而本課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學會遵守公共秩序,用委婉的方式勸阻人們的行為。本課教材為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二課,在引導學生了解了公共生活之后再引導學生學習遵守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遵守公共秩序,建立文明和諧的公共生活環境。
2.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害。
3.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用委婉、恰當的方式勸阻別人不文明、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遵守公共秩序,建立文明、和諧的公共生活環境。
2.意識到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害。
四、學情及學習過程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建設有序生活有一些散碎的經驗,但他們往往對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認知。因此要引導學生基于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從個人、社會、國家等不同角度,形成對構建有序生活的綜合認識,使學生做到心中有他人、集體和國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社會實踐中。五年級的學生在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觀察角度單一、認識問題不全面的情況。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此基礎上初步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本課編寫依據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主題四“我們的社區生活”第7條“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領域在不斷擴展,他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關心公共生活。在他們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公共秩序是他們既熟悉又模糊的內容。熟悉是因為自小到大他們就被大人們提示在公共場所要守秩序,模糊是因為五年級的學生并不清楚公共秩序和他們身處的公共生活有怎樣的關系,很少從理性層面思考有序的公共生活對個人與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為了引導學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來維護的理性認知,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幫助學生認識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既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更多美好,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體會到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文明的重要表現,由此引導學生理解公共生活為何需要良好秩序作保障。
引導學生認識到構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努力,通過對違規者的思想進行深入探問,引導學生認識到構建有序生活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識。同時,引導學生明確構建有序生活需要社會各方面群策群力,幫助學生認識到構建有序生活離不開良好的秩序來維護,樹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觀念?;谧陨淼某砷L經歷和已有認知,五年級學生對于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受到認知發展的影響,他們的認識不夠全面,這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選擇。因此,教學中,要基于教材中的內容設置,從有序的公共生活于己、于社會、于國家的角度,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讓學生在參與學習內容的過程中,初步構建起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系。
讓學生從個人、社會、國家的角度綜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每個人從規范自己的行為做起,且規范自身行為的依據是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初步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到有序生活的構建,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協力配合。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看到國家的支持、法治的保障在共建有序生活方面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中借助教材中的活動園、閱讀角等欄目,創設有感知、有參與、有思考、有思辨的教學情境,在尊重學生認知體驗的基礎上推進教學。
每個方面的設計遵循“觀察生活——探究問題——梳理認知”的思考邏輯展開教學。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觀察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情境素材,引導學生初步探究秩序、規定存在的意義,初步認識到人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進步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個教學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有序的公共生活展現人們的文明習慣、彰顯良好的社會風氣、體現國家的文明進程這三個角度認識創建有序公共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第三個教學環節,開展學生間的認知辯論,明確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會讓社會環境更加舒適宜人,使我們體會到生活的更多美好,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之,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本節課的教學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滲透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實際情況為主要內容開展活動,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達到了教學目的。整堂課運用了大量的視頻、圖片資源,借助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辨析討論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體現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豐富了學生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