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摘要:說明文閱讀教學擔負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以及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能力的重任。因此,文章對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實施途徑進行了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說明文? 教學措施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說明文教學與其他文體教學相比,顯得比較平淡無味,不易引起學生興趣。而它又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必須引起重視。那么,應該如何提高說明文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興趣
葉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與境始與親……多方善誘導,厥績將無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說明文的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習的效果,首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感受樂趣,形成志趣,這樣才能提高說明文的教學效果。例如,《蘇州園林》一文準確、清晰地向讀者介紹了蘇州園林獨特的美。然而景色的美是依賴人的感官去體驗的,然而身在北方的大多數學生是沒有親自去蘇州參觀過園林。在課堂上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蘇州園林的錄像片,讓學生隨著鏡頭看看園林中亭臺軒榭的造型和布局,看看花草樹木的映襯,看看假山池沼的配合,看看近景遠景的層次……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蘇州園林的畫意美景。在很多說明文的教學中都可以采用此種方法,如:《向沙漠進軍》《死海不死》《故宮博物院》《中國石拱橋》等。在說明文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迅速地獲得美的熏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二、直觀教學
說明文的內容,包括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的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感性知識入手,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觀教具,化抽象為形象。這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一般規律。采用形象化的手段,可以通過幻燈、電影教科片、錄音、實物等,把事物的形象展現出來。因為有些說明對象的形態或動態,往往是一般人不能親眼目睹或親歷其境的,教師通過形象化手段,使直觀性與生動性得到統一,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思維,使他們的求知欲得到滿足。錢夢龍老師在上《中國石拱橋》時,先出示“中國石拱橋”的教學掛圖,讓學生先不要看課文,看圖說明一下大拱和四個小拱之間的位置關系。于是學生紛紛回答:“大拱的兩邊各有兩個小拱。”“大拱兩邊的頂部有四個小拱。”“橋身的左右兩邊有兩個小拱。”……學生們“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看課文是如何描述的,這時教師讓他們打開課本,體會“各有”與“肩”字使用的準確。教師改變抽象說教的教學方法,以直觀教學為突破口,課堂氣氛輕松活潑,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對新知識吸收表現出明顯的興趣,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效率將大大提高。[2]
三、拓寬視野
“文似觀山不宜平”,“文以曲為貴”,常被看作做文章的“奧秘”,古今中外,無不如是,只是“曲”的方式不同罷了:小說常以曲折多變的情節吸引讀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瀾激起共鳴,戲劇常靠峰巒疊起的矛盾沖突抓住觀眾的心,倘或一望見底,就會被斥為“用淡水寫的文章”。然而說明文則大多以平直見長,如《景泰藍的制作》,有條不紊地向普通讀者介紹復雜的制作過程;《中國石拱橋》,如拉家常地介紹包涵高深道理的石拱橋。因此,學習和研究這樣的作品,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拓寬欣賞的視野,注意課內外的結合,介紹一些課外的相關內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比如在上《向沙漠進軍》這一課時,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為利”的主題,并印發《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作為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為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為題,著重說明一至兩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為利的情況。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后來還為此開了專題報告會。[3]
總之,說明文在整個教學中與記敘文、議論文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好說明文體,這不僅能為學生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它對學生整個思維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無定法,教學同樣是這樣。語文教學更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說明文教學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更恰當的方法,讓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有收獲。
參考文獻:
[1]范麗娜.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2(36):7-9.
[2]袁紅.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方法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2(31):72-74.
[3]儲小丹.初中語文說明文解讀策略探析[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2(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