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軍
一、課程的提出
班級管理具有鮮明的教育性、突出的能動性和有機的整體性等特點。班主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學會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并形成良好循環,班級管理才能顯出實效。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旨在營造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自我教育——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內部動力
什么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如校規、班規、道德準則、榜樣等作為參照,來比照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錯誤,檢討自己的不足,并從中獲得啟示和教益的過程。
自我教育在學生人格塑造和能力培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機制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從而“攻克”自我,“再造”自我,培養責任意識。那么在班級管理中如何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呢?
1.讓學生學會自省
我們在班級管理中要善于用“自省”這劑良藥,當學生犯了錯誤時,讓他們自己去為所犯的錯誤而反思,這樣既避免了老師的說教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又幫助他們從心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明確改過的方向,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我反省,自我調節,無疑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讓學生學會自我約束
人的行為大致可分為自覺性行為和不自覺行為,自覺性行為受動機支配,有一定的目的、步驟和方法,且行為人一般能預知行為的后果。作為班主任,要不斷強化制度、規章、準則在學生心中的分量,讓學生習慣于做事時“三思而后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這樣一來,學生說話做事就會斟酌再三,也會把外在約束內化為他們的自覺行為,進而約束自己,管理自己。
3.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學生犯錯誤且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需要班主任幫助他進行自我評價,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學生認識到了錯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自我評價的過程就是對著規章、制度、準則、榜樣等找差距、找不足、找問題的過程,學生學會了對比、鑒別、取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較好,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在這個自我評價的過程中,他們會自我糾偏,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從而效仿榜樣,見賢思齊。
(二)互助教育——增強學生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
什么是互助教育呢?互助教育是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互相提醒、互相激勵、互相評判的教育方法。班級管理的核心是讓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讓每位學生既作為一個受教育者,又作為一個管理者參與班級管理,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負責,進而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同時幫助他人,并且在互相幫助中增強責任意識、完善自我、共同進步。
1.讓學生學會互相提醒
學生都會有不自覺的言行,有時候做錯事,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對同學的及時提醒,他們會視為善意的幫助,樂意接受。
2.讓學生學會互相激勵
激勵作為一種能培養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教育方法被班主任廣泛應用。我們在班級管理中要教育學生互相欣賞、互相激勵,在相互激勵中獲得力量、共同提高,形成一股強大的內驅力。
3.讓學生學會互相評價
在班級管理中,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在學生互相評價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去評價,要做到公平、公正。這種互相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自省、自新的過程,知道如何評價別人,也知道自己該怎樣做。
三、研究效果
(一)為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提供力量源泉
首先,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利用班會課用榜樣的故事引導學生形成責任意識。這些事例生動具體,形象鮮明感人,能給學生以情感的沖擊和震撼,從而發揮 “榜樣”的示范作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重視利用與學生談話、班會課加強正能量的導向,引導學生注意榜樣和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從正面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給予學生信任與尊重,逐漸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行為,教師一定要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表達意見,尊重學生的選擇,這是培養責任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自尊心的滿足是形成社會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在教育中要注重賞識教育,愛護和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需要、權利和選擇,引導學生明白要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任,用心去理解、感悟生活中的責任,并且主動地用行動去承擔責任。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自然增加,學生的責任感也會油然而生。
(三)鍛煉學生的班級管理能力,引導他們進行自主管理
班級日常管理的實踐表明:關鍵是要教育和引導學生領會“我是班級的一員,我是班級的主人,班級的榮譽是和每個成員息息相關的”,從而使學生主動關心班級的事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我管理。開展“自主管理”這一專題活動,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既是管理的客體,也是管理的主體。這樣每個學生都發揚了主人翁精神,個個都成為班級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從而使班集體成為健康、完整的有機體,同時也使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四)重視班級輿論對責任感培養的作用
班級輿論是反映班級多數人對某一或某些問題的態度或傾向性,也是班風形成的一個重要層面,對每個班級成員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班主任在重視培養學生責任感的過程中,要把引導班級輿論作為把握集體建設方向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從而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認識。
(五)重視與家長及各科教師的聯系交流
要抓好班級管理工作,必須重視與家長及各科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家庭教育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基礎教育,習慣養成對學生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班主任也要加強與其他教師的聯系,與各任科教師溝通班級管理中的要求,使他們在教育中能重視,促進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
心理學認為:責任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廣義的、概括的、長遠的動機,在長時間內起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意義。在班主任工作中,有責任,也有必要將責任意識的培養滲透其中,教會學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班級管理中應創設各種機會進行責任教育,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為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提供保障。
責任意識的培養關系到培育一代新人的大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們堅持不懈而又獨具匠心地工作。在班級管理中,把學生“責任意識”植根于“班級管理”的豐厚土壤下,責任教育才方顯頑強的生命力,也必將開出燦爛的理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