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令標
脊椎骨折作為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病癥[1], 男性青壯年是主要的患病群體, 常常是由于暴力、車禍、高空墜落等間接性外力作用導致, 嚴重情況下, 會使患者感覺功能或運動功能喪失, 甚至導致癱瘓等后果, 需要對患者展開快速搶救。現階段, 對于脊椎骨折的臨床治療, 常用手術治療方式, 但是手術期間會使患處感覺到強烈的疼痛感[2], 患者應激反應明顯, 影響手術進程, 為了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手術期間要選取適當的麻醉藥物, 通過充分麻醉, 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降低患者的不良應激反應。由此可見, 手術麻醉有效對脊椎骨折患者來講非常關鍵。為了探索一種有效的麻醉方式, 現將七氟烷+瑞芬太尼與異丙酚+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進行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70 例脊椎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參照組及實驗組,每組35 例。其中, 參照組:男29 例, 女6 例;年齡24~74 歲, 平均年齡(49.36±8.56)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9 例, 砸傷12 例, 斗毆器械傷8 例, 車禍6 例。實驗組:男28 例, 女7 例;年齡24~75 歲, 平均年齡(49.84±8.74)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10 例, 砸傷11 例,斗毆器械傷9 例, 車禍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對此次臨床研究表示支持, 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且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部門的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經影像學檢查滿足脊椎骨折診斷標準;②患者無藥物過敏史;③患者臨床資料保存完整。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②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③中途轉院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運用七氟烷+瑞芬太尼聯合麻醉方法, 具體為:手術前30 min 肌內注射0.5 mg 阿托品、0.1 g 苯巴比妥鈉, 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給予3.5%七氟烷(江蘇盛迪醫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0771)+60%氧化亞氮+琥珀膽堿靜脈注射, 進行氣管插管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吸入一氧化二氮氣體2 L/min, 靜脈泵入苯磺順阿曲庫銨0.1 mg/(kg·h)+瑞芬太尼1 μg/(kg·min)+芬太尼2 μg/(kg·h), 吸入七氟醚。1.3.2 實驗組 運用異丙酚+瑞芬太尼聯合麻醉方法:術前麻醉方法同參照組, 靜脈注射異丙酚(西方立邦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10368)0.1~0.2 mg/(kg·min),麻醉維持:連續靜脈泵注芬太尼2 μg/(kg·h)+瑞芬太尼1 μg/(kg·min)+苯磺順阿曲庫銨1 mg/(kg·h)。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對比兩組疼痛情況 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判定疼痛情況[1], 客觀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 主觀沒有明顯疼痛, 麻醉效果顯著表示1 級;主觀存在間歇性疼痛, 麻醉效果良好表示2 級;主觀疼痛強烈, 偶爾影響生活、睡眠表示3 級;疼痛重度, 無法入睡, 麻醉效果較差表示4 級;疼痛強烈, 麻醉無效表示5 級。
1.4.2 對比兩組麻醉前后的生命體征指標 具體包括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
1.4.3 對比兩組麻醉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具體包括白細胞介素-6、細胞間粘附因子-1、血管細胞粘附因子-1、內皮細胞選擇素、血小板選擇蛋白。
1.4.4 對比兩組手術出血量與麻醉后恢復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出血量與麻醉恢復指標, 麻醉恢復指標具體為: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
1.4.5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具體包括:低血壓、高血壓、胃腸道反應、視覺模糊、心動過緩,對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 及時給予對癥治療干預, 患者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表現。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情況對比 實驗組的疼痛情況輕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情況對比[n(%)]
2.2 兩組麻醉前后的生命體征指標對比 麻醉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 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低于本組麻醉前, 但實驗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氧飽和度組間組內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前后的生命體征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麻醉前后的生命體征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麻醉前對比, aP<0.05;與參照組麻醉后對比, bP<0.05
組間 例數 心率(次/min) 呼吸頻率(次/min) 血氧飽和度(%)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 麻醉后參照組 35 81.3±12.6 70.3±8.2a 18.3±3.6 12.3±1.5a 98.3±3.1 97.1±2.2實驗組 35 81.1±12.3 75.3±9.1ab 18.4±3.3 14.3±2.3ab 98.4±3.3 97.2±2.3 t 0.0672 2.4148 0.1211 4.3090 0.1307 0.1859 P 0.9466 0.0184 0.9039 0.0001 0.8964 0.8531
2.3 兩組麻醉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兩組麻醉后的白細胞介素-6、細胞間粘附因子-1、血管細胞粘附因子-1、內皮細胞選擇素、血小板選擇蛋白水平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麻醉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麻醉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注:兩組對比, P>0.05
血小板選擇蛋白(g/ml)參照組 35 82.23±15.24 315.23±24.31 496.55±48.62 8.34±1.45 22.31±3.24實驗組 35 83.34±16.32 312.24±24.14 497.31±48.21 8.54±1.34 21.41±2.04 t 0.2941 0.5163 0.0657 0.5993 1.3907 P 0.7696 0.6073 0.9478 0.5510 0.1689組別 例數 白細胞介素-6(pg/ml)細胞間粘附因子-1(ng/ml)血管細胞粘附因子-1(ng/ml)內皮細胞選擇素(mg/L)
2.4 兩組手術出血量與麻醉后恢復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出血量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麻醉后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短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出血量與麻醉后恢復指標對比(±s)

表4 兩組手術出血量與麻醉后恢復指標對比(±s)
注:與參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出血量(ml) 呼吸恢復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 拔管時間(min) 定向力恢復時間(min)參照組 35 365.24±123.54 8.51±2.64 12.64±2.54 18.52±7.34 20.24±2.57實驗組 35 360.14±122.47 4.06±1.57a 7.64±2.34a 13.06±4.23a 12.24±1.26a t 0.1734 8.5711 8.5651 3.8129 16.5354 P 0.8628 0.0000 0.0000 0.0003 0.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參照組患者中出現1 例低血壓, 3 例高血壓, 1 例胃腸道反應, 2 例視覺模糊, 2 例心動過緩,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71%;實驗組患者中出現1 例低血壓, 1 例高血壓, 1 例胃腸道反應, 1 例視覺模糊, 1 例心動過緩,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脊椎骨折是全身骨折的5%左右, 臨床上胸腰椎骨折較為多見, 主要受外力間接作用的影響, 如高處跌落、沖擊力導致, 也不排除直接外力因素影響, 例如車禍意外傷、壓力傷等, 嚴重情況下, 患者有癱瘓的可能性, 會給患者的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等多方面帶來不利影響[3-5]。現階段, 社會經濟水平持續提升, 交通業、建筑業發展如火如荼,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脊椎骨折的發生率[6,7]。麻醉作為臨床手術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患者在手術期間的疼痛感受, 確保手術有序展開。脊椎骨折作為臨床上較為多見的骨科疾病, 患者在骨折后會感受到強烈的疼痛感, 從而產生焦慮、恐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 同時手術中患者的肢體疼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效果, 使手術難度進一步增加, 為此在脊椎骨折手術治療中, 要為患者提供安全性高、見效快的麻醉藥物, 才能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讓患者保持安靜, 確保手術順利展開。
為了使患者的生存質量進一步提升, 臨床建議脊椎骨折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由于脊椎骨折手術的視野比較狹窄, 附近神經和血管相對豐富[8], 手術操作時附近組織會面臨較高的風險, 所以麻醉在手術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麻醉方式與麻醉藥物的選取將會決定手術是否順利實施。脊椎骨折后患者會出現強烈的疼痛表現, 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 麻醉作為手術的關鍵一環[9], 能夠減輕患者術中疼痛感。瑞芬太尼作為一種芬太尼類μ 型阿片受體激動劑, 有著見效較快、沒有蓄積、清除較快的優勢, 能夠在靜脈注射1~2 min 內快速達到峰值, 非負荷劑量連續泵注10 min, 也能使血藥濃度>96%, 半衰期只有4~6 min, 通過血液和組織中非特異性酯酶水解代謝, 避免對酶濃度、肝腎功能的不利影響,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劑量依賴性血壓降低、心率減緩的作用, 從而控制手術以及氣管插管應激產生的高血壓反應表現, 所以成為全身麻醉誘導、全身麻醉維持鎮痛、手術麻醉的首選藥物。許野[10]在研究中發現, 瑞芬太尼和其他麻醉藥物復合使用, 能確保手術順利展開, 發揮良好的麻醉作用。七氟烷屬于一種無色液體, 有著揮發快、不易燃的顯著特點, 在誘導麻醉過程中, 要和氧氣混合使用, 才能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但是, 在缺少廢氣排除系統的手術室內應用七氟烷, 因長期暴露在此種微量麻醉廢氣污染環境下, 容易影響手術室醫務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盡管七氟烷的麻醉效果十分理想, 但是容易引發心動過緩、視覺模糊、胃腸道反應、高血壓、低血壓等不適癥狀, 安全性比較低。異丙酚也被稱作為丙泊酚, 屬于一種短效的靜脈麻醉性藥物, 有顯著的鎮靜遺忘作用, 清醒質量比較高, 不會對清醒后定向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且沒有鎮痛作用, 有著見效快、穩定性強的特征[11-15], 通過連續靜脈泵注用藥, 可達到理想的鎮靜效果, 麻醉使用之后, 患者蘇醒時間比較短, 能快速恢復意識, 在臨床上運用普遍。將瑞芬太尼和異丙酚聯合持續輸注, 其藥代動力學穩定性較高, 可發揮良好的協同作用, 保持適當的麻醉深度, 暫停輸注之后, 血藥濃度快速降低,作用消失時間比較短, 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快速恢復, 患者手術后蘇醒時間比較短, 能夠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16-21]。
此次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實驗組的疼痛情況輕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Z=2.937, P<0.05)。麻醉后, 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低于本組麻醉前, 但實驗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氧飽和度組間組內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麻醉后的白細胞介素-6、細胞間粘附因子-1、血管細胞粘附因子-1、內皮細胞選擇素、血小板選擇蛋白水平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出血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麻醉后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短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異丙酚+瑞芬太尼聯合麻醉方法在脊椎骨折手術中運用,可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使患者生命體征保持穩定, 讓患者盡快蘇醒, 且縮短患者的拔管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使患者盡快恢復意識,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低, 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影響。張輝等[22]、馬魯華[23]在研究中發現, 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靜脈麻醉的麻醉效果顯著, 更能改善患者的術后認知功能。袁瓊[24]在研究中強調, 使用這兩種不同麻醉方式后, 觀察組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4%。這些研究充分表明在脊椎骨折手術中異丙酚+瑞芬太尼聯合應用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 在脊椎骨折治療中利用異丙酚+瑞芬太尼聯合麻醉方法, 能發揮良好的鎮痛作用, 使患者的各項生命指征保持穩定, 術后蘇醒時間比較短, 能夠將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有效清除, 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麻醉用藥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