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教學研究中心 魏 英

近年來,嶧城區教學研究中心,以推進全區教研相融共生發展為目標, 積極引領課程改革, 在提高教育教學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探索推進教研轉型上,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現分享給大家。
2019年2月,嶧城為加強全區教研工作,設立了嶧城區教學研究中心,由區教體局代管,下設學前教研室、小學教研室、中學教研室、 職業和繼續教育教研室、招生辦公室、教學服務辦6 個股室。
教研員作為教師隊伍的“關鍵少數”,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力量。 嶧城區教學研究中心將打造“研究接地氣、指導有底氣”的教研隊伍作為重中之重,按學段、 學科嚴格選聘各學科專兼職教研員,實行公開競聘,擇優錄用,建立了一支有實力、有活力的教研隊伍。
為推動教研員專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在管理體制上,區教學研究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不斷完善教研員考核、評價、獎勵機制,逐步形成競爭上崗的用人機制。 一是出臺了《嶧城區教研員評價辦法》《嶧城區聯研共同體評價辦法》 等工作制度,建立起“學科團隊月教研制”“工作室周教研制”“聯研共同體季教研制” 等研討制度。二是發揮名師工作室作用, 開展名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骨干教師的幫帶活動,全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是提供平臺促教研水平提升。 落實教研員聯系學校制度,要求教研員主動深入基層學校加強教研工作;鼓勵講示范課,帶頭參加各類教學業務比賽,不斷提升業務水平。 四是實施課題帶動戰略。 要求每位教研員每年帶領團隊進行1-2 項教研課題研究,切實解決學科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注重中期檢查、論證、結題等相關工作的實效,不斷提升科研課題的研究水平和質量;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讓課題研究真正為教學服務,帶動學科教研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是開展“四個場域”下的教研項目研究。 自2021年起,區教學研究中心實施學科中心團隊、名師工作室、學校教研聯盟、 教研基地四個場域的建設和有機融合, 以學科和課題研究為教研切入口,推動學校向“多樣化、特色化、高質量”方向發展。 我們按照新課堂達標活動總要求,以學科基地建設為牽引,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基礎教育頭雁團隊, 孵化專家型人才, 加強教學引領、示范,發揮輻射作用,引領教育教學改革。 建立以教共體區幫扶聯動教研機制,以“共同主題教研”為橋梁,鋪設雙向立體的教研通道,構建和完善“綠色教研生態鏈”,形成區域教研一體化推進路徑和方略,構建城鄉教研一體化多維評價體系,極大地推動了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是開設“全角色”課改大講堂。 認真落實2022 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推動新課堂達標工作,開設了“全角色”課改大講堂。 每周一上午,組織中小幼各學科教研員、兼職教研員以及學科帶頭人等輪流開講。 在演講選題上,側重大單元視角下的目標敘寫、評價任務設計、量規設計、背景分析及單元學歷案制作、課時學歷案制作等內容。 每期兩名教師主講,全年安排25 場,分項目、分周次舉行。
三是推動區域教研轉型。 區中小學教研室、學區教研室、學校教導處(教科室)三級教研機構精準持續發力, 建立了蹲點教研、訂單教研、主題教研、聯合教研融合互補新機制。 區中小學教研室分三個小組,每組、 每周下沉到兩所學校進行為期一天的聽課、 評課及專題講座活動, 并參加學校“無課半日教研”指導活動,真正做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及時回應訴求,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和困惑。 同時,整合優質教師資源,通過蹲點教研、訂單教研、送課下鄉等活動,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向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傾斜,同頻共振,共同發展。
四是依托“黌學匯教育大腦”拓展教研時空。 將“互聯網+教育”作為新時代教研工作的新模式,推動信息化賦能教研改革發展, 促進信息技術與教研深度融合,建設數字教研平臺,積極探索智慧教研、智慧課堂,推進綜合評價、智慧“雙減”工作,更好地實現助學、助教、助研。 充分發揮“黌學匯教育大腦”數字教研平臺功能,構建區域教研數字化管理平臺,收集各校教師教學、教研的常態數據,進行數據綜合分析,切實提高精準診斷、及時干預和個性化服務教師能力提升的水平,將教師研修學習、 教學實踐等活動納入評估范疇,以評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