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鄭東新區安和幼兒園 劉雙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 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明確指出,“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懂得尊重工作人員的勞動, 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指導幼兒學習自我服務技能,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塑造關鍵期, 在這一階段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不僅能讓幼兒擁有健康的身體,還能使幼兒具備強大的自信心以及堅強的品質、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等, 對幼兒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 因此,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一日生活流程,通過勞動課程的開展重點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1.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勞動興趣
為了充分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的興趣,除了常見的獎勵法和談話法,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適宜的兒歌和手指游戲等方法調動幼兒的勞動積極性。兒歌朗朗上口,深受幼兒喜愛,而手指游戲手口并用,在激發幼兒勞動興趣的同時也示范了相應的勞動行為。 除此之外,幼兒園可以結合后勤部門開展食育活動,讓孩子們在動手制作美食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實踐中培養勞動的精神。
2.基于一日生活,引導強化反饋
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自己擦桌子、椅子,養護種植角的花草,在午睡時自己穿脫衣物等。當幼兒表現出積極的勞動行為時,教師應及時給予正面的反饋與鼓勵,讓幼兒建立自信心,體驗成就感,從而持續激發幼兒的勞動熱情。
同時,教師應加強勞動教育理念的滲透,創設豐富的勞動課程,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意識。 比如,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我能行,我最棒”的勞動課程,并設計“生活小能手,自理我最棒”競賽環節,讓幼兒學會穿衣服、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需要立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地安排勞動課程,保證課程內容以及實踐方法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讓勞動課程融入一日生活,滿足幼兒成長需求,使他們懂得勞動的價值,懂得關心社會、關心他人。
比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安排不同的值日工作。 針對小班階段的幼兒, 可以引導他們幫忙收拾整理玩具,并將班級中的椅子、桌子擺放整齊;針對中班階段的幼兒,可以引導他們在就餐時幫助發放餐具,或者清掃地面,檢查物品的擺放情況;針對大班階段的幼兒,可以引導他們配合教師開展日常班級管理工作,并檢查班級中的物品是否完好, 主動清掃班級衛生。
幼兒園勞動課程的設置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堅持手腦并用,以“勞”促進德、智、體、美發展。 幼兒正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感知和探索世界的, 因此應讓幼兒在手腦結合的勞動中獲取真知, 實現創造力的發展。
2.回歸幼兒實際生活,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 例如,設立“花草修剪師”“衛生管理員”等,讓幼兒參與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勞動,從而激發其愛勞動的情感,使其學會尊重勞動成果,進而熱愛生活。
3.以幼兒勞動實踐為抓手,實現“教學做合一”。在生活中,發揮“做”的榜樣,讓勞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應將“教授勞動”“學習勞動”“體驗勞動”合一,并貫徹于勞動實踐,引導幼兒逐步建立“會勞動”“體悟勞動”“珍愛勞動”的認知與情感。
環境是隱性的教育資源。 在優質的環境中,幼兒能通過自身活動獲得良好成長,也會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擁有良好發展。所以,作為幼兒園教師,要想有效開展勞動課程,則需要創設優質的勞動環境,讓幼兒在環境的熏陶和感染下,自然而然產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幼兒園的環境主要包括室內和戶外空間兩大塊, 在這些空間中有很多勞動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室內空間大多指班級教室及走廊,這些空間可以開展玩具和圖書的收納整理、地面和桌面的清潔、自然角的護理、廊道的清掃等活動。 戶外空間可以開展種植園地的維護、飼養角小動物的喂養等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值日生的選舉和勞動成果的分享,讓幼兒主動參與日常勞動,感受勞動的快樂、 體會勞動的價值、 發現勞動的樂趣, 在不斷地勞動過程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從而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家庭和社會需要密切合作、協調一致, 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 家庭勞動有助于幼兒勞動情感的培養、生活技能的提高,這就需要家園通力協作,共同做好幼兒勞動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 大多數孩子都缺少與自然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很多孩子都未曾見過農民種地的景象。 所以,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 教孩子從事一些簡單的田間勞作,如采摘草莓、撿雞蛋、挖花生等,還可以讓孩子參與農民的日常勞作, 體會辛勤的勞動過程。
家長還可以教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以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并根據年齡適當增加勞動量與難度。 比如,減少代替包辦的現象,教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洗頭洗澡等。 等孩子大一點,就可以教孩子做簡單的飯菜、打掃自己的房間……
總而言之,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逐步鍛煉。只要幼兒自己肯做、能做,教師、家長就要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 并及時輔助、引導幼兒。同時,家園也要大力合作,多方面開展勞動教育,設計勞動課程,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幼兒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