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西工區白馬小學 王小敏
■洛陽市西工區西下池小學 王會瑩

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 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指出,課程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注重幼小銜接,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新生態教育理念下,小學、幼兒園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幼小銜接?筆者結合一年級新生特點,從語文課程切入,從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角度,積極探索幼小銜接主題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以期幫助一年級新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
“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筆者對這句話的詮釋是:教育的核心,是站在兒童立場。
過去, 人們常認為傳統教育理念是培養有準備的兒童, 希望兒童可以適應小學的教育環境, 希望兒童能為小學教育做好充分的準備。真正的幼小銜接,不僅要考慮兒童的已有經驗及需求, 還將兒童看作教育的主體、幼小銜接的中心。
因此,我們應秉承“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這一核心教育理念,重視文化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營造,讓環境真真正正、實實在在成為兒童成長的支撐力量。
課程是學生全部學習生活的總和,“向生活世界回歸” 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核心理念,它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當教師能夠將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時,也就能基于幼小銜接,不斷調整、優化原有課程內容與結構, 構建出“基于主題的多學科融合”入學課程體系。 但是,幼兒園與小學這兩個學段的教育有著明顯的差異。
比如,在課程設置上,幼兒園將課程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當小學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五大領域的特點,延續幼兒園“在生活中、游戲里學習”的原則,會進一步加強生活和學科的雙向聯系。
因而, 小學教師可以圍繞幼小銜接主題, 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中選取學習素材, 多學科融合, 引導兒童進行探究性、體驗式學習。
幼兒園和小學分屬不同學段, 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應將幼小平緩過渡作為課程的首要目標,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準確把握兒童學習發展特點與規律, 優化開學主題課程體系,減緩坡度,幫助學生順利過渡。
入學課程的核心目標, 是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核心素養,可以助力其獲得學習力、思考力與實踐力。 所以,入學課程的四個關鍵內容——
一是知識,包括學科內容。
二是技能,包括兒童為了完成課程實施任務而必需的創新思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
三是品格,包括兒童面對困難毫不畏懼的勇氣、對未知事物的充滿好奇及探索欲等。
四是自我認知能力,包括兒童對自己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能力、同伴關系等方面的認知意識、評價和態度。
五是學科素養,包括語言積累、思維發展、文化自信、審美創造等。
教師可以借助開學主題課程等,全面做好兒童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工作,有效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任務意識、時間意識、探究意識,確保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年級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設置為入學的關鍵適應期。 有些學校將一年級的開學課程主題確定為 “我上學了”, 按時間先后推出“初識小學生活、熟悉小學生活、融入小學生活”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環境營造。 真正豐富且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需要將好的環境和課程優化相融合。 因此,教師可以將環境看作課程實施的重要部分, 利用校園中的各種樹木、沙池、攀巖墻、閱讀長廊、精美的繪本、漂亮的綠植,為學生營造富有童趣、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
入學儀式。 儀式感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許多學校都會在新學年開學第一天, 舉辦隆重的開學典禮和入班儀式, 并給每一個幼升小學生送上真誠祝福,畢業班學生也會參與進來,和新入學學生做好交接。 開學典禮等活動,會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帶著希望步入下一個成長階段。 入班儀式中,為了減少孩子對新環境的不適,可以為每個新生送上愛的擁抱和一份小禮物,讓孩子快樂地融入小學生活。
為讓學生真正走進校園,適應小學生活,教師可以圍繞歸屬感“做文章”。 比如,入學第一周、第二周,帶領新生聚焦“我和我的學校”“我和我的好朋友” 兩個周主題,開展認識校園、班級、老師、同學等系列活動體驗課程,讓學生認識校園,或讓學生畫出“我眼中的校園”,以此拉近和學校的距離。
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多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日常交往禮儀、如廁禮儀、洗手禮儀,幫助兒童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
學校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相關的繪本, 來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
比如,新入學的孩子聽了繪本故事《大衛上學去》后,有學生表示:“上課的時候,想發言要舉手,我們要遵守課堂紀律。 ”還有學生表示:“故事里的大衛,因為守規矩,所以和小伙伴相處得很友好, 我要像他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生對小學校園越來越熟悉,入學時的疑惑會逐一破解。
再如,學校可以面向新入學學生開展“我們為什么要上學”主題討論,幫助學生在與同伴對話、師生對話中,發現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設想未來學習生活的精彩;開設“我和我的校園”“我和我的好朋友”每周主題課,通過請學生講解校園環境、介紹周邊同學等互動活動,推動學生主動了解學校、認識新同學;體育、音樂學科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攜手組織認識操場、 律動訓練 “排隊集合快靜齊”、唱游活動“找朋友”等戶外拓展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對新環境的人、對新伙伴的熟悉度, 使之快速融入校園集體生活,明白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跨學科、 多元化課程的參與體驗,在幼小銜接階段,可以幫助學生不知不覺間認識新校園、了解新校園、愛上新校園、融入新校園。
小學新學年的第3 周、第4 周,通常會開展“我們一起做游戲”“我們一起去探險”等主題活動,旨在幫助新入校學生在認識校園、結交朋友后,借助課程將他們的視野引向學校更寬闊的空間,與學校周圍的一切自然建立關系,從“熟悉小學生活”進階到“融入小學生活”。
在這兩周時間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 《風喜歡跟我玩》《一年級的小豌豆》《一年級的小蜜瓜》等系列繪本,鼓勵學生之間多交流、多分享,與當下的學習生活配對,進而帶著好奇心和勇氣在教室和校園里學習、生活、游戲、探索。

活動結束時, 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帶著學生一起了解繪本《我上小學了》的故事,并引導學生回顧開學以來,小學校園生活里印象深刻、感受深的記憶,結合自己的體驗,創作完成屬于自己的讀寫繪本《我上小學了》。
每年9月,是各學校“我上學了”主題課程實施的黃金期,活動化、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形式,豐富的課程內容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得鮮活有趣、學得充實開心。
評價,是反饋課程的有效手段。 因此,學校可以在“我上學了”主題課程實施中,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比如,通過成長記錄袋收錄學生一個月來日常學習生活的點滴畫面,記錄學生日常情況,呈現學生的識字、閱讀、表達、生活應用等方面的成長印記。
再如,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填寫“家校溝通反饋表”,并結合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評價機制,讓學生清楚自身的學習生活情況,讓學生的成長有跡可循,使評價機制真正助力學生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也不是進入與之前有天壤之別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 所以,以課程教學為紐帶,借助入學主題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可以讓幼小銜接從 “單向”變“雙向”,從“陡坡”變“緩坡”,從“短途”變“長途”,使小學真正成為“有準備的學校”,以幫助兒童實現從“幼兒”到“學生”的角色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