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徐霞,張高鵬,張建友,丁玉庭,呂飛*
浙江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杭州 310014)
“食品酶學”是酶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酶學基本理論在食品科學中的應用的一門新興前沿課程,已被國內外諸多院校列為食品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1]。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食品酶學”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食品微生物”“食品化學”等支柱課程的延伸,也是“食品工藝學”等專業課程的基礎。隨著現代生命科學和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酶工程對食品科學與工程產生的影響程度與日俱增,食品酶學的學科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2]。因此,高等院校食品專業開設“食品酶學”課程,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既是學科與專業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生產需求。
習總書記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應該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為如何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指明方向。在后疫情時代國際格局大變革的背景下,完成好“立德樹人”使命,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更好地貫徹到課堂教學環節中,是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4]。作為對學科和社會生產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門工科專業課程,“食品酶學(雙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課程現有的“素質教育、工程教育、雙語教育”三位一體特色基礎上,進一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割裂局面,全過程、全方位地將立德樹人貫徹到課堂實際教學中,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對于培養有責任擔當、有創新精神、具備專門知識、實踐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食品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對該學科其他課程的思政建設起到一定參考和示范作用。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食品酶學(雙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和面臨問題進行分析。
課程思政改革建設在酶學相關課程中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可借鑒的成功案例和經驗,盡管為達成“素質教育”目標課程中已包含一些思政元素,但由于缺乏目標導向和整體布局,因而并未實現思政教育從課程培養計劃、備課授課到教學評價全過程的貫穿與融合。
前期教學中,思政教育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形式風格相對單一,缺乏對專業知識中“隱性”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技巧性引入,很難使學生真正入腦入心,“強行植入”甚至會引起部分學生的抵觸情緒;思政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孤島效應”仍然存在,課程在前期教改中探索出的相對成熟的教學方法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并未在思政教育中被充分發揮。
在全國高校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熱潮下,如何形成學科特色[5],使“食品酶學(雙語)”這門專業課程完成好肩負的價值引領重任,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6],在個人層面,增進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和洞悉領域前沿與發展動態的能力,也是該課程思政建設仍需解決的問題。
課程知識體系蘊含豐富的育人素材和育德資源。一是酶學技術背后包含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兢兢業業的付出和開創性的工作,傳遞著求實創新的職業精神,了解他們的事跡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建立專業自信。二是許多“隱性”思政元素存在于食品酶學專業知識中,如酶的作用機制與影響因素涉及的內在本質與復雜相互作用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科學觀的具體體現;酶學基本理論的建立過程中包含人類在探索自然時不斷前進、修正,一步一步靠近事物本質的必經之路和客觀規律;酶在實際應用于不同食品加工中時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暗含著理論與實踐之間辯證統一關系。三是酶制劑的產業化中仍存在許多“卡脖子”問題有待解決,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仍有許多技術空白尚待填補,明確個人的發展定位和歷史使命。四是作為一門雙語課程,不僅是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研究型專門技術人才,同時也是以國際化視角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重要契機[7]。
2.2.1 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建立思政素材庫
針對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滲透性不足,缺乏學科與專業特色、目標導向不明確等問題,緊扣“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3個基本問題[8],圍繞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構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通過進一步深度挖掘課程中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系統建立與專業知識高度融合的思政內容資料庫。梳理各章節知識點,最大化發揮雙語教學優勢,搜集全球范圍內相關領域研究最新進展,以研促教,引領學生關注行業發展現狀,讓學生認識到仍有許多技術空白尚待填補,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自信和社會使命感,提升學習興趣。
現代酶學基本理論起源于西方,卻仍可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支撐。近年來,我國許多酶學研究工作者的開創性貢獻推動我國的酶科學躋身世界酶學研究先進行列。然而,在前期教學中忽視這些信息的傳遞,加之初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幾乎未涉及我國在該領域的相關歷史和研究進展,一定程度上容易對學生的認知產生誤導。因此,在尋找思政點時應突出我國研究人員的重要貢獻,起到榜樣示范效應,讓學生在學習西方乃至全球先進理論技術開拓國際視野的同時,保持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9]。“食品酶學(雙語)”課程各教學單元內容思政元素挖掘與設計見表1。
表1 各教學單元思政融入點、切入形式與預期成效
2.2.2 創新思政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
除了具有時代特征和專業特色的思政元素外,教學組織對于“課程思政”效果的達成也至關重要[10]。為此,將專業教育中較為成熟的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專題討論等教學方法遷移到思政教育中,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課前預留學習任務,課堂上組織學生回答問題、分組討論、專題匯報等形式,將思政問題融合到專業問題中實現雙驅動。通過減少傳統的單向灌輸方式,增加思政教育中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完成價值觀塑造、培養合作精神,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滲透性[11]。
2.2.3 構筑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食品酶學(雙語)”課程在前期教學改革中初步建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和一套多元化、過程化的考核機制。作為一門工科專業課,“食品酶學(雙語)”的課程知識體系結構緊湊,信息量大,雙語教學模式進一步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導致課時相對緊張,在時間方面極大制約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而“混合式”教學平臺可為這一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12]。通過網絡平臺互動及線上文本、視頻學習資料設計,在過去線上課堂僅有“冷”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融入“暖”的思政元素,以線上平臺作為線下課堂的預熱和延伸,形成動態增補機制。與此同時,將思政教育評價融入專業知識過程化考核,保證每位學生的參與度;通過線上學習測評、問卷調查等形式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和思想意識情況,落實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2.2.4 師資隊伍師德師風建設
思政教育對于教師也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掌握課程的基本理論,還應知曉課程的背景和其中蘊含的思想與方法,這樣才能將這些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課程中呈現給學生。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隊伍的能力提升也至關重要[13]。在“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應具備“傳道”的素質與能力,教師本人的師德與教學團隊的師風要提高,這是開展好“課程思政”的前體和根本。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學習全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并在授課過程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踐行“課程思政”理念。
“食品酶學(雙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以來,經過教學實踐已取得初步效果。最明顯的成效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相比改革前大幅增加,尤其是一些有趣、和生活聯系緊密、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政案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和課堂活躍度。在課上、課后的交流及結課后的教學評價中,學生開始提出諸如“對這個專業很迷茫,希望以后能在課堂上聽到更多食品科學家、食品從業者的故事”“一些生產案例希望能提供企業參觀的機會或增加視頻幫助理解”“希望能將一些比較簡單的理論放在線上自學,在課堂上只講解重難點以及這些理論在科研或食品生產中如何運用”,這些問題反映出學生開始思考學習食品酶學知識對于科研、對于食品行業發展的意義,也體現出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增強。
在“食品酶學(雙語)”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中,針對思政素材匱乏、與專業知識割裂、缺乏專業特色、形式單調,缺乏有效評價機制等問題,深度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能夠彰顯時代特征和專業特色的“隱性”思政元素,確保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融合度,在此基礎上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打破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孤島效應”。同時,充分利用專業教學中成熟的教學方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平臺及多元化、過程化考核機制,最大化發揮課程原有優勢,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為打造“國際化+本土化”的互動式專業思政精品課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