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偉
中國計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杭州 310018)
“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主要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及微生物與食品的關系。“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人們的生活與食品息息相關,食品安全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隨著食品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食品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化學性污染、非法添加物、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陸續(xù)出現。從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的授業(yè)者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的不僅僅是學生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食品行業(yè)職業(yè)道德:遵紀守法,誠信待人,科學嚴謹,嚴于律己的優(yōu)秀品質。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以時事熱點因食用“酸湯子”嚴重中毒事件為切入點,緊密結合“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中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的種類、危害、產生條件及預防等知識點,對應具有代表性、高階性且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及考核體系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融會貫通,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予教育于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知識中,取得1+1>2協(xié)同增效的教學效果。
2020年10月,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中毒事件,最后9人全部遇難。這是一起由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嚴重事件,最終查明,中毒元兇是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的2種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黃素?!八釡印痹谥谱鬟^程中是經過高溫煮沸,微生物本應能被殺死,為什么還會有細菌毒素存在呢?原因歸功于細菌毒素的本身特性,這2種毒素具有極強的耐高溫特性。即使高溫長時間處理也不能被破壞,若被人誤食后能夠引起嚴重的中毒癥狀,最終導致器官衰竭直至死亡。
通過這個案例可得到深刻的食品安全教育:食物制作過程中用煮沸的方法雖然可以殺死病原菌,但無法破壞毒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如何保藏食品?如何避免微生物毒素的產生?如何辨別食物腐敗變質?變質食物如何處理?一旦食物已經變質,應丟棄,不可食用,以防食物中毒,危及生命,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1.1.1 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化學性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劑、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等原因,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比例和危害程度最高。同時區(qū)別食源性疾病與食物中毒兩者的差異。
1.1.2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類型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類型包括細菌家族(細菌及細菌毒素)、真菌家族(真菌及真菌毒素)、病毒家族等。
1.1.3 食品腐敗變質及微生物產毒素的條件
食品腐敗變質及微生物產毒素的條件主要有食品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環(huán)境條件(溫度、濕度、pH、氧氣等)。
為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度、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使用鮮活的案例可令學生意識到民眾對食品安全意識的薄弱,對微生物學知識的無知,出現“微盲”狀態(tài),讓學生領悟到增強民眾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完善食品安全監(jiān)督體系的必要性,增強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為人類造福,用實際行動踐行“健康中國,食品安全”。
培養(yǎng)學生以“事實證據”說話,不可彎曲事實,做一個正直、善良的食品科技人。最初大家都認為這個食物中毒案例的兇手是黃曲霉毒素,因為酸湯子是面制品,面制品極易會被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而黃曲霉恰恰是霉菌,屬于真菌,所以大家想當然就將黃曲霉毒素作為最大嫌疑人。如今網絡發(fā)達的年代,務必查明真相,不可跟風去參與網暴,做一個正直、善良的食品研究工作者。
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且不可以“貌”取“人”,應多關注內在特點。由這個食物中毒案例中學到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類型中包括了真菌類蕈菌,目前已被人類開發(fā)利用的多種蕈菌,如香菇、蘑菇、金針菇、木耳等,大部分直接可以用來食用,并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有些營養(yǎng)成分還具有預防癌癥等保健功效。但也有小部分蕈菌有劇毒,不可食用。培養(yǎng)學生看待問題“一分為二”,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方式生活、學習及工作。
培養(yǎng)學生愛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生命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愛惜生命體現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責任擔當,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的大學生更需心系蒼生,尊重生命。
2.1.1 教學案例的選用
選取案例時不拘泥于陳舊事件,可多選擇時事熱點問題。
2.1.2 設計思路
將思政教學融入“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不是簡單的數學相加(1+1=2),也不是因疊加而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拮抗效應(1+1<2),而應是兩者的化學反應,起到協(xié)同增效作用(1+1>2)。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教師充分分析學情,挖掘課程相關的經典時事熱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普遍的認識出發(fā),剖析里面蘊含的食品微生物學知識點(識記),再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深入細致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熱點問題,逐層進入知識點的深層意義,最后總結知識點。
教學設計案例實施步驟:課前線上平臺知識導入;課中采用多元化教學法,即案例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問題引入教學;課后鞏固與拓展。具體見圖1。

圖1 案例實施過程
精選時事新聞報道以及與專業(yè)知識融合度高、思政元素豐富的案例,作為微生物與食品安全的真實案例,鮮活的事實,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促進思政與專業(yè)相長。
充分挖掘案例中安全教育、職業(yè)精神、生命價值等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通過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如微信公眾號、微課等。線下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如案例式教學、問題引導式、啟發(fā)式教學、情景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精心設計思政教育過程,讓思政之“味”自然融入課程之“水”,正如糖溶于水,消失得無影無蹤,卻化為一味,甜在舌尖,回味在心間,受用一生。
通過案例應用的成功經驗,深入挖掘課程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找準思政內容與專業(yè)知識的契合點,結合時事熱點問題,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持續(xù)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全方位升級課程體系,以期培養(yǎng)學生樹立食品安全意識,加強學生誠信道德教育,增強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教育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引導學生提升‘三心’(良心、愛心、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