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顏*,付學軍,于鵬娟,于海洋,遇艷萍
1.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煙臺 264005);2.山東商務職業學院糧油食品學院(煙臺 264670);3.煙臺職業學院(煙臺 264670)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以各學科蘊含的思政元素為切入點,在促進高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全面育人的重要舉措[1]。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論述中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2]。食品專業的學生是食品產業未來發展的核心主力,是生產、研發、管理等各個環節的中流砥柱,其思想政治素養對食品行業的發展極為重要[3],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更具實踐意義。由于我國部分食品生產加工管理不嚴,發生較多的安全問題,這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4]。因此推進和加強課程思政的教學對保障未來的食品質量安全具有現實意義。
“乳品科學與技術”是食品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設計并開展線上線下的乳品安全案例教學,將大量真實案例選取整合、分類梳理,通過真實經典案例將相關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會貫通、剖析討論,目的是以學生為中心,拓展學生視野,強調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食品安全的職業理念和思維、預防乳品安全事故,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示與鍛煉。
以對我國食品行業曾產生重大沖擊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為例,通過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課堂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反思,探索構建“乳品科學與技術”中安全案例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將食品質量安全放在首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的職業道德修養,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食品行業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爭做新時代的文明食品人[5]。
課程通過介紹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質、用途,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來源及原因、危害、檢測方法等相關知識,使學生充分了解在乳品中不法添加三聚氰胺帶來的危害,掌握檢測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先進技術,從思想上深刻認識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食品行業必須恪守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
讓學生熟悉牛乳蛋白中三聚氰胺的國家檢測標準、法律法規、檢測的一般步驟和關鍵環節。啟發學生設計三聚氰胺的快速檢測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和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通過三聚氰胺案例的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開展分析工作的綜合競爭力。
高校教育的目標絕不只體現在對知識的傳授,而是逐漸養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6]。通過課堂互動,對三聚氰胺事件展開生動的案例分析,明確這類事件對乳品行業、社會和消費者的深遠影響;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行業標準,樹立高度的法律意識、質量保障意識和食品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勤奮好學的科學品質,推進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現階段的教育體系認為教育是主體間的指導學習,強調教與學的雙邊互動,相互理解,強調教育對學生價值的發現、挖掘、形成、提升和限定[7]。以食品安全案例法為依托的教學過程,靈活穿插場景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氣氛活躍熱烈,避免教師一言堂、課程枯燥、缺乏實踐性和活力,給每位學生提供思辨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學方式由單一的教師主講轉變為學生主講,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其能力素質的培養也具有重要作用[8]。
通過“以案說理”的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能充分挖掘課程和思政共同點,并引起共鳴,教師按照教學的需要進行有機融合,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知識運用能力。只有構建好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全方位育人格局才能建成[9]。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見表1。

表1 “三聚氰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
教師作為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一線主力,要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有擔當、有情懷。這就要求教師將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結合,實現專業課與思政同向同行[10]。與此同時,課程思政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課程學習不僅可以積累知識、拓展技能,也可以鍛煉學生學習如何做人、如何處事,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具備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等優秀品質。
“乳品科學與技術”中安全案例教學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對乳品安全的深度理解,強化對現代食品加工安全管理的認識,為學生運用專業理論辨析和解決實際食品安全問題奠定基礎。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11],以問題驅動學生課程的學習。從乳品專業角度讓學生認識到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實際應用價值,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在思想上通過融入思政元素,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從傾聽者轉變成學習者,以此來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動力,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政育人有機結合的全方位育人總目標。
“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涉及家國情懷、道德倫理、生命安全等方面,包含很多思政元素[12]。教學中通過介紹三聚氰胺引發的安全事件,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社會責任感和對食品標準和法律法規的敬畏之心。講解討論三聚氰胺檢測方法時,分析檢測漏洞,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實踐能力。在講解討論事件對社會的影響時,指出急功近利的危害,激發學生對市場、行業規則和食品安全問題的深入思考,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將思政完全融入“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讓教師理解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戰略舉措,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3]。教師應在教學全過程中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實現全方位育人[14]。另外,教師在課后還要總結、提升、凝練思政經驗,通過課程思政為本科生課程的學習發揮價值引領和政治導向作用[15]。
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為例,課程思政的融入過程:一是課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布案例,以什么是三聚氰胺,為何會出現在食品中為問題導向,讓學生查閱資料,做好課上思辨材料的準備;二是案例分析與討論,教師根據課前的分組,進行課堂討論和思辨,設定正反方,當事人,如生產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工廠企業面對什么樣的市場環境,添加三聚氰胺會帶來什么利潤,而又會面對什么樣的處罰,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相關負責人會面臨什么樣的法律制裁,受害的人民群眾如何維權,三聚氰胺在食品衛生、安全等檢測部門為什么沒有被檢測出來?政府是如何應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案例中涉及的檢測手段的目的及優缺點是什么?學生在這個事件中分別扮演自己的角色,查找資料,為自己的角色所發生的行為進行分析和解釋;三是課堂上反思為何企業急功近利搶市場,打破市場規則,為何企業負責人在利益面前會鋌而走險,做好案例總結。
課上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對抗比賽,進行以案說法,分庭抗禮,角色扮演,場景再現等多種形式典型案例的思辨,分析事件的始末,分析事件所處的歷史背景、行業形式,經濟狀態、文化差異,主要人物的心態等,通過對事件宏觀、微觀層面的分析,使得存在問題能夠全面、深刻、理性、辯證的剖析,有利于專業學生對問題實質的把握,更好地明確自己的責任擔當,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客觀評價學生對思政元素中知法懂法、誠實守信、求真務實等食品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理解、認同和融入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16]。隨著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培養大量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對三聚氰胺事件及引起的社會效應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更加了解重大食品安全問題及背后折射出的問題,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17],為培養食品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有機融入,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對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思政課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主渠道[18],圍繞這個主渠道形成相應教學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是實現這一育人目標的根本途徑。
融入課程思政的案例教學法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更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家國情懷。課程思政對廣大學生發揮著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19]。為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的觀念,需要關注當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內心出發,加強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不斷解決新時期思政工作面臨的新問題,這樣才能引起學生關注,真正將思政教育深入到學生們的內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0-21]。開展課程思政,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食品安全危機意識,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增強食品學生的專業自信和就業自信,使課堂教學解決專業課程重理論而忽略育人的問題。只有理直氣壯、堅持不懈地融入思政元素,才能培養出一代代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
此外,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參與討論。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量身定制學習方案,幫助學生積極發揮學習的能動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運用專業知識,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
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仍處于探索階段,初步形成自身的教學模式和優勢,從每一章節知識點內容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思政,但在實施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課程思政不能過于死板,要和現代各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和傳統文化及工匠精神相結合[22]。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優勢,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課程思政,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教學內容本身[23],而是要根據場景適時將相關內容融合到專業內容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通過具體的案例潛移默化地輸入,使學生增強專業認可感和社會責任感。
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必須能做到專業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在互通中傳道,因此提升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師需要拓寬知識面,熟悉專業知識背后的小故事,努力實現知識間的相互轉化,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習,才能讓他們學好專業知識。同時,教師需要不斷地根據國內外食品安全狀況的改變更新授課案例,及時補充教學內容,才能駕馭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和疑問。
課程思政的教學,教師應當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強硬嫁接到授課內容中,而是要思考如何保證兩者的整體性和銜接性,才能有效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完美融合。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學生消化課程內容,寓價值觀于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中,使得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課程思政得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發揮“療效”。“蓮發藕生,必定有根,大國復興,必定有魂”,“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將持續改進,推動理論與思政的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專業育人軟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