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婷,蒲傳奮,徐興鳳,代蕾,李曼,孫慶杰*
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島 266109)
糧油食品是人類膳食結構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糧油食品是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加工轉化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具有重要意義。糧油食品可為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維持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營養,其功效成分在預防疾病,特別是慢性病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糧油食品產業是未來食品工業的重要支柱,也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堅實保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國之大者”,明確指出我國將從夯實農業生產的基礎和加強農業技術支撐等方面,通過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健康膳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環保、節水節糧的現實需求持續增長,國家層面政策的相繼出臺,這些都表明大力發展全谷物產業的時機愈加成熟。全谷物產業不僅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我國糧食資源,還能有效應對人民群眾持續提升的健康需求,也符合農業供給側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因此,培養掌握糧油食品制造相關知識的優秀人才,是助力糧油食品產業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礎。
“糧油食品工藝學”是食品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圍繞糧油加工理論,主要講授糧油原料的初加工、深加工與轉化、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所涉及的工藝原理、工藝方法等。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糧油食品工業的發展方向,掌握現代糧油食品加工的相關理論、原理,為從事糧油食品加工及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教育部于2019年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1],首批和第2批分別認定全國高校5 116和5 751門課程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形式包括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社會實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5類。基于此,對課程進行持續改革創新,課程質量不斷提升,該課程于2023年5月獲得教育部第2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證[2]。主要從課程建設發展歷程、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課程特色創新、課程評價及改革成效等方面,介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過程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
“糧油食品工藝學”是一門包含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性專業課程。傳統的課程教學設計為正向設計,即由課程本身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培養目標,最終滿足教學需求。這種設計容易造成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以往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參差不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能力的欠缺;二是學習與實踐部分的教學模式分離,學生較難在理論指導下形成系統的綜合性技能。傳統教學的弊端亟需通過教學改革來改進。
在食品專業整體課程體系中,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能力提高的基礎上,“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專業情懷及對食品產業發展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科認同、創新意識與研究興趣。基于“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在學科和課程體系的定位及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背景,課程堅持“面向農業現代化、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立足膠東半島,面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職業道德以及深厚科學素養的高素質糧油食品專業應用型人才。
課程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及課程特色,設定課程目標如圖1所示。知識目標:掌握糧油食品的成分、性質、加工方法與原理,了解產品質量標準與評定方法;熟悉和掌握糧油食品生產,貯運銷售中變質原因及控制方法。能力目標:熟悉糧油食品加工的途徑、方法原理和加工工藝,掌握糧食食品加工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設計、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能夠研制新型、方便和功能食品,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素質目標:以服務健康中國和農業現代化國家戰略為根本導向,開展思政課程建設,重點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精神,提升學生的科研素質,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圖1 課程定位設置
教學團隊是承擔課程建設的一種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在科學的教學管理與人才評價體系模式,能激發成員的教研主動性與實踐熱情,提高教學能力與教研水平[3]。“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教學團隊的組建是以相關學科為核心,將研究領域為谷物、淀粉、植物蛋白、植物油脂等的教師整合而成,充分考慮了團隊成員在年齡、性別、職稱、學科領域及學緣結構上體現出差異和互補。團隊負責人則應由課程所屬學科的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高尚的師德師風、較高學術水平和團隊領導能力的專家擔任。
課程團隊成員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3人,所有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或訪學背景,專業研究背景涵蓋谷物、糧油、淀粉、植物蛋白、植物油脂等領域。日常教學中,團隊成員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常態化開展一系列教學探索性研究,溝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困惑,采用團隊分工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充分利用團隊的智慧和專業優勢,優勢互補,發揮協同效應。加強與高校及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并選派青年教師到國外知名院校(如美國馬里蘭大學、馬薩諸塞大學、新西蘭昆士蘭大學)和大型糧油企業(中糧、中裕、西王等)進修、訪學與交流;積極吸納一批優秀企事業單位作為教學實習基地,設立相關產學研項目;結合教學內容和團隊教師的自身研究基礎,在米制品、面制品、植物蛋白、植物油、淀粉類產品加工等領域購置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為教師、學生提供實驗平臺,形成自身研究特色,共同合作,并協助教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團隊致力于米線、面條、粉絲、植物油、植物蛋白飲料、傳統豆制品等各類糧油食品及其相關工業產品的加工,發表大量高水平研究論文,并將科研成果不斷助力教學。鼓勵團隊教師在大型學術會議上報告,以提升團隊教師的知名度。
課程內容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變化,不斷更新課程教學資源。課程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對原有的課程大綱、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完善和修訂,特別要進行符合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要求的修改,注重內容上的與時性和前瞻性。如在講授植物蛋白加工時,結合目前處于風口的植物蛋白肉的生產實例使學生了解螺桿擠壓技術在組織化蛋白生產中的實際應用。教學重點由“使學生熟練掌握有關糧油食品加工等基礎理論”調整為“在學生掌握有關糧油食品加工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更注重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開發應用和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等。課程突出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和基礎性,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開發設計糧油食品的能力,如在教學實習環節,學生可根據興趣以項目小組的形式自主選題,開發米面食品、全谷物食品、植物蛋白飲料、焙烤制品、早餐谷物等,自主設計產品開發方案,完成相關產品制作并進行相關品質鑒定極大提升了學生的糧油新產品開發能力(圖2)。

圖2 課程體系設置
教材是學生系統地獲得知識、能力的重要工具。國內雙語教材的來源主要有直接引進英文原版教材、直接翻譯中文教材、自編雙語教材等[4]。因缺乏“糧油食品工藝學”對應的原版英文教材,教學團隊基于國外相關優秀教材和專著,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創新性改編,自編了《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講義用于課堂教學。因教學團隊所有成員均有海外背景,既有較高的英語寫作能力,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兼顧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語言的專業性。此外,為實現與課程內容的完美銜接,在自編講義的基礎上上積極打造立體化教學資源,將PPT、課程錄播視頻、題庫、擴展資料等線下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全面投放至智慧樹、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以供學生隨時查閱和自學,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師生間傳遞信息的方式、媒體或設備是教學過程所依托的重要手段,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呈現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先進教學理念的重要實施手段[5]。課程在傳統線下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積極運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同時兼顧雙語教學特色。雙語課程教學是提高教育國際化發展及高校課程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雙語課程的開設需要特定的師資、教材、教學方法、學生語言水平作為前提條件,而不是簡單的“專業+英語”。課程所涉及的課件、視頻、題庫、講義和課后資料等學習材料均為雙語,并通過網絡平臺提前發給學生以便做好預習。教師授課合理運用和切換中英文,力求理清概念、突出重點、講明難點。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安排小組研討、視頻聽說、案例學習等環節,鼓勵學生突破母語障礙,大膽采用雙語表明學術觀點,增強自信。通過學習通平臺的實時互動模塊,實現線下課堂師生互動的全員參與,及時把控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也有效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利用學習通等開展課堂外的在線互動答疑,拓展線下課堂教學活動邊界每次課程結束前進行課堂小結,幫助學生理清授課重點果。課后,布置生閱讀英文資料、鼓勵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撰寫英文報告、參加學科競賽等。課程筆試采取閉卷形式,試卷為全英文試題,并要求學生用70%以上的英文作答,考查的是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和專業英文寫作能力。
此外,雙語教學更需強調課程思政建設,以發揮雙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傳播的滲透力,增強學生對科研強國的自覺認識和民族文化的自覺弘揚意識,結合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英語內容與學術交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國際視野[6]。為提升雙語教學授課成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團隊教師在開課前和結課后都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水平測試,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專業能力、對雙語課程的期望、結課后的提升等,并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建議制定課程改進計劃。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如圖3所示。
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流專業建設的重要目標,而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易產生脫節嚴重。為解決上述問題,課程將面制品、米制品、植物蛋白、植物油及淀粉制品的實驗實踐部分作為必要的教學環節穿插在理論教學中進行,將實驗學分在總課程學分中的占比提高至40%,并開設為期1周的1學分的教學實習作為補充。此外,購置米粉機、面條機、豆腐機、噴霧干燥器、快速黏度儀、質構儀等先進實驗教學設備,提升課程實驗質量;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拓展學生思維與視,提高創新與實踐能力。鼓勵并指導學生根據課程內容參加各級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指導學生采用糧油淀粉制備綠色材料的創業項目“青島綠翼包裝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第9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銀獎、“萌小番納米膳食纖維飲料在”第3屆國際大學生農業創新創業大賽(中國賽區)中獲精英創業團隊獎,另獲其他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獎勵11項。
課程設計充分融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形成以提高學生糧油加工實踐能力、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的教學特色,致力于培養服務于國家糧油食品安全和全民營養健康重大戰略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切實提高糧油食品行業從業者的科學思維、服務意識、專業性和道德使命感。
通過開放式實驗室、校內研發平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和規范化運作,以創新創業項目為導向,以學生項目小組為主體,充分發揮項目的紐帶作用,通過不同環節多層次的實踐訓練,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素養和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的糧油類應用型人才。
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紛紛表示喜歡該專業課程,具體表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課堂互動,課后愿意主動與團隊教師探討課程知識和具體應用問題,并積極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申報各級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項目。這些現象表明建設中的課程教學模式,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潛能。在課后反饋中,學生反饋在“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課程學習中能有效理解掌握課程專業知識,提高學以致用的產品開發能力,培養作為食品人的社會擔當、責任感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學生的糧油類科技英語讀寫與交流能力得以提高。“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課程建設實踐表明,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促進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融合產學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項目,體現成果產出為導向,有利于課程教學和專業建設目標的高質量實現。
課程建設以來,學生成績較以往有較大程度提升,且成績分布更加合理;學生熟練掌握課程知識體系,并積極參加相關專業實踐類競賽,共獲國家級、省級等獎勵10余項。課程于2017年被確立為青島農業大學首批在線開放課程,2019年獲批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在線開放課程,2021年分別被認定為校級和省級一流課程。課程負責人和團隊骨干教師分別獲青島市優秀教師、青島市教學名師和山東高校十大師德標兵提名獎等多項榮譽稱號。團隊獲批2019年校級本科教學團隊培育團隊。
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擔負著推動高校教改向縱深發展的重大責任,是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改革的先鋒隊。“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團隊教師在充分掌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新趨勢和新要求的基礎上,明確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教學目標,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持續改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課程的建設經驗可在其他食品專業同類課程教學中推廣,有利于提高課程效率和教改成效,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專業知識扎實、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切實推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