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振興·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
我公司某新車型產能攀升后,油箱口棱線滑移線間斷加重(圖1),控制困難,后門洞多次換料間開裂??刂苹凭€調整S1 門檻一側壓力,后門洞必然橘皮甚至拉延開裂,雖修邊會切掉,但制件門洞法蘭開裂的風險會急劇攀升。質量、成本、效率各方壓力較大,急需優化。由于模具調整較復雜,歷時1 個月。本文將復盤一下上述問題優化過程,為后續模具優化積累經驗,比對參考。

圖1 缺陷位置及狀態
⑴側圍后門拐角普遍易開裂,較典型,若優化成功,有利于后續車型模具維護。
⑵滑移線在A 區,加重時漆后明顯,易產生漆后返修車,不符合整車質量要求。
⑶門洞拉延開裂、橘皮,易導致制件法蘭開裂是A 類項,會產生廢品,導致成本攀升。
優化后的期望零件見圖2。

圖2 優化后的期望零件
⑴消除門洞拉延開裂、橘皮,提升模具安全裕度。
⑵消除滑移線。
⑶鑒于側圍后門拐角普遍易開裂,較典型,此攻關有利于為后續車型模具維護積累經驗。
缺陷原因分析
沖壓件出缺陷一般涉及設備功能穩定性,模具穩定性、安全裕度,板料機械性能指標,清洗、潤滑,質量控制環五個方面,見圖3 和表1。

表1 缺陷原因分析及確認
以上要因確認涉及兩類方法。
⑴日常數據積累、分析。
①板料方面。一個是尺寸,通過樣板輪廓確認板料尺寸形狀精度,再結合生產過程PPT(圖4)分析板料尺寸對制件狀態的影響;另一個是板料機械性能指標,數據庫結合生產過程PPT 分析板料機械性能指標對制件狀態的影響。

圖4 生產過程記錄
②設備方面。擠壓缸壓力曲線狀態可以實時監控,曲線波動時模修會檢查制件狀態,形成對比,記錄在PPT 中。
③清洗、潤滑方面。板料清潔度、油膜日常同樣有監控數據(圖5),對照過程PPT 即可分析出其對制件狀態的影響。

圖5 油膜監控
⑵模具試驗調整。這個問題主要出在拉延模,所以只涉及模具參數、模具工藝狀態兩個方面,參數、工藝狀態是否合理都可以通過單一變量試驗調整來確認,見圖6。

圖6 模具試驗調整
基于薄板沖壓成形原理,調整優化思路(圖7)如下:⑴板料及油膜屬于動態變量,分析日常數據,未見明顯影響,設備同樣未見異常,以上兩方面暫時排除不考慮;

圖7 調整優化思路
⑵拉延減少紅色收料線部分的走料,增加綠色收料線部分的走料;
⑶拉延多次嘗試后,如綠色收料線走料多,A 處趨勢利于變好,B 處腰線滑移線會變差;
⑷為避免這種相互制約的現象,目前拉延需要減少藍色收料線部分的走料速度。
經過以上分析,制定了如表2 所示的對策。

表2 對策制定
⑴配平衡塊,優化壓料面著色,消除硬點干擾;單一變量試驗調整;確認調整著手點及大致調整量,見圖8。

圖8 優化實施第一步
實施細節,對照調整工藝簡圖,拉延工序檢查配平平衡塊,保證帶件狀態所有平衡塊剛好著實色,研修優化壓料面,保證著色均勻無硬點;以此為基準,試驗調整1、2、4、5、6、7、8 號平衡塊找出對圖8(a)A 處開裂、橘皮最有利的狀態,并平衡好B、C處滑移線;在輪罩下方及后門洞內外側貼灰膠帶增加進料阻力,檢驗門檻一側壓料狀態對B 處滑移線的影響,并估算好調整量。記錄詳細試驗過程,PPT 存檔。
⑵根據上一步的試驗數據,拉延輪罩下方即圖9(a)中位置3 處長約300mm 一段拉延燒焊筋加高1.5mm,見圖9(b),并向兩端平滑過渡,借以增加輪罩下方拉延進料阻力,改善圖9(a)B 處滑移線狀態;兩門洞下方即圖9(a)位置9 處下模拉延筋內側R 放大1mm,長度900mm,圖9(a)位置8 處上模拉延筋降低2mm,見圖9(c),長度約300mm,以便減少門檻外側進料阻力,以達到門洞內側少走料的目的。

圖9 優化實施第二步
完成以上調整后,B 處滑移線消除,見圖10(a),輪罩下方收料線明顯外移(5mm),經加減壓試驗,狀態穩定,但是輪罩下方收料線外移帶動了后門檻外側收料線外移,見圖10(b),致使后門洞拐角開裂,見圖10(c)。由此,我們繼續在以上調整的基礎上減少門洞外側板料延伸。

圖10 優化實施第三步
圖11 位置8 處拉延筋高度2mm,長度與位置9接近,長約900mm;前門洞圖示處R放大2mm,增大板料在成形過程中由門檻外側、前門洞向后門洞拐角流動的可能。通過以上調整解決了兩個問題,滑移線消除,開裂消除,剩余輕微橘皮,見圖12。

圖11 優化實施第四步

圖12 后門洞拐角開裂消除,有橘皮
⑶在第二步調整結束后,門檻外側筋槽已無太大調整量,如繼續降低門檻外側成形阻力,極可能在板料、設備、潤滑波動時產生新的不穩定。我們通過投影法,對比了調整前、調整過程節點預留拉延件各處收料線長短,結合拉延件橘皮位置后,最終確認將后門洞圖示位置筋槽燒焊R 減小1mm、筋槽間隙減小0.3mm,從門檻一側圓弧切點向上延伸300mm,調整后橘皮減輕,間斷消除,繼續向上延伸燒焊,最終燒焊長度600mm,調整后橘皮消除(圖13),經加減壓試驗,狀態穩定。

圖13 調整后橘皮消除
⑷經過以上三步的優化,滑移線、開裂、橘皮消除,進行加減壓試驗(圖14),門洞氮氣壓力可以在80 ~120bar 之間波動,后門洞拐角處不會出現縮頸拉裂,保證了隱蔽在模具中的氮氣缸組部分缺氣時制件狀態保持穩定。

圖14 門洞壓力調整試驗
⑸優化涂油圖,消除涂油量變化產生的干擾。經試驗油膜在0.56 ~7.5mg/mm2時,制件不開裂,油膜在0.56 ~5.5mg/mm2時,拉延件門洞拐角無橘皮,并以此重新確定制件涂油參數。
⑴拉延模想要在近距離實現相對方向的板料流動不太現實,強行實現只會出現不穩定狀態。
⑵門洞拐角區域對進料速度及其均勻性要求很高,缺陷區域成形深度較大,對板料塑性變形的能力要求較高,板料性能的波動對生產零件質量的影響很大。拉延筋、筋槽R 要極光順,間隙盡可能均勻。
⑶量產模具調整假設要大膽,但求證必須小心,分步慢慢來。